题名

清代臺灣藏書考略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Taiwan Book Collections in Ch'ing Dynasty

DOI

10.29726/TJCL.200407.0008

作者

楊永智(Yang-Chih Yang)

关键词

清代 ; 臺灣 ; 藏書 ; Ch'ing ; Taiwan ; Book collections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04 / 07 / 01)

页次

297 - 3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有清一代,臺灣的官紳庶民藉由傳統雕版印刷術的紙性傳媒,融入科舉文風、政治教化、社會教育、宗教信仰各面向,風行草偃,深植人心,獲得極佳的成績,「出版」事功實不可沒。惟因颶風、洪潛、地震等天災侵擾無間,加上祝融兵燹層出,人為無心或蓄意的破壞不斷,對於當時出版的紙、木質文物而言,保存環境嚴苛險峻,頗不理想,也造成木刻雕版與印刷紙品幾乎湮滅殆盡,目前很難採取全面性的觀照。 筆者鎖定此一命題,爬梳個人寓目所及相關臺灣的方志史料、鄉野摭聞、藝文故實,整飭清代官方及私家得藏書狀況,希冀填充清代出版史的另一筆補白。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important changes in printing occurred in Taiwan society. By using traditional block printing techniques, publications boomed in many aspects of society, such as in the fields of official examinations, political pamphelets,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as well as religious teachings. However, only a few of the published works survived due to such natural disasters as floods, typhoons and earthquakes. Calamities caused by human beings such as wars and arsons also did much damage to the printed works. In addition, the poor quality of printing material was one of the causes that affect the life of publications as well. Poring over the government documents such as local history, private book collections, and other sources, the author hopes to unearth new facts of publication in Ch'ing Taiwan, so as to fill out the missing chapt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in the Ch'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73)。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
  2. 方豪(1950)。文獻專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 方豪(1999)。方豪教授臺灣史論文選集。臺北:捷幼出版社。
  4. 王必昌。臺灣文獻叢刊:重修臺灣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 王河主編(1991)。中國歷代藏書家辭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6. 王國璠(1980)。庚申端午詩集:柏莊詩草。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7. 王國璠、邱勝安(1977)。三百年來臺灣作家與作品。高雄:臺灣時報社。
  8. 北京圖書館編(1987)。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9. 伊能嘉矩(1991)。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0. 余文儀。臺灣文獻叢刊:續修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李冕世(1975)。史蹟勘考。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史蹟研究室。
  12. 周凱。臺灣文獻叢刊:內自訟齋文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 周璽。臺灣文獻叢刊:彰化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 林文龍(1980)。臺灣詩錄拾遺。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5. 林條均(1952)。關於故儒連雅堂《觀世音考證》。臺南文化,2(1),25。
  16. 林豪。臺灣文獻叢刊:澎湖廳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 林慶元(1998)。楊廷理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8. 邱秀堂(1980)。鯤海粹編。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19. 姚瑩著、施培毅、徐壽凱點校(1990)。康輶紀行、東槎紀略。合肥:黃山書社。
  20. 施鈺著、楊緒賢標訂(1977)。臺灣別錄。臺灣文獻,28(2),132。
  21. 施瓊芳(1992)。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臺北:龍文出版社。
  22. 范咸。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3. 唐贊袞。臺灣文獻叢刊:臺陽見聞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4. 孫殿起(1984)。販書偶記。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5. 徐麗霞(2003)。中國語文。臺北:中國語文月刊社。
  26. 張煌言。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7. 連橫(1977)。臺灣詩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8. 連橫。臺灣文獻叢刊:雅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9. 連橫。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通史。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0. 連橫(1977)。臺灣詩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31. 連橫。臺灣文獻叢刊:雅堂文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2. 陳培桂。臺灣文獻叢刊:淡水廳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3. 陳淑均。臺灣文獻叢刊:噶瑪蘭廳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4. 單文經(1998)。教育研究集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35. 廖漢臣。臺灣省通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
  36. 臺灣慣習研究會(1989)。臺灣慣習記事。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7. 劉家謀(1997)。觀海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8. 蔣師轍。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9. 鄭喜夫(1975)。丘倉海先生年譜初稿。臺南:鄭喜夫。
  40. 謝金鑾、鄭兼才。臺灣文獻叢刊:續修臺灣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1. 蘇大山(1928)。紅蘭館詩鈔。泉州圖書館。
  42. 恠我氏(1996)。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被引用次数
  1. 洪健榮(2014)。國家教化理念的傳承及落實—清代臺灣方志「學校」門類的知識建構。輔仁歷史學報,33,83-139。
  2. 楊果霖(2016)。臺灣古籍數位化的幾點建議。書目季刊,5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