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董仲舒思想中三統說的內涵、緣起及意義

并列篇名

The Contents,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of Three Unities in Tung Chung-shu's Thoughts

DOI

10.29726/TJCL.200407.0003

作者

張端穗(Tuan-Sui Chang)

关键词

三統說 ; 董仲舒 ; 文質觀 ; The Three Unities ; Tung chung-shu ; Concept of contents and structure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04 / 07 / 01)

页次

55 - 10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西漢大儒董仲舒在〈三代改制質文〉一篇文字中提出了一個內容豐富、系統嚴密的古代歷史發展的理論。這個理論簡稱三統說,據學者考證是模倣戰國時期騶衍的五德終始說而建立的。騶衍的五德終始說在戰國後期即已十分流行,其影響所及包括秦朝及漢朝,秦始皇曾據此證明秦朝統治的正當性。漢初亦有士人建議利用此說建立漢朝統治的正當性。董仲舒為何要拾棄騶衍之說而提出新的理論呢?本文之作旨在回答這個問題,探索可能的原由,其途徑是考察騶衍五德說的內在缺陷,以及漢初的政治、思想兩方面的情況。除此而外,本文最復試圖發掘董仲舒三統說對漢代法律文化的影響。

英文摘要

Tung Chung-shu, one of the great Confucian scholars in Han Dynasty, proposed in his article, ”The Contents and Structure of Transforming Regime” (san-tai kai-chih chih-wen三代改制質文), a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in the Three Dynasties, which was termed The Three Unities (三統). Modern scholars have proved that the theory was modeled on the idea of Five Virtues Cycle (wu-teh chung-shihs五德終始), posited by Tsou Yan (鄒衍)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Since Tsou's idea was in vogue and circulated throughou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hy did Tung have to propose his new theor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look into the possible reasons by examining the nature of Tsou Yan's idea, the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milieu of the founding year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result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might also help us to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ung's theory of Three Unities o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Han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3)。《春秋公羊傳》崇讓觀之內涵、緣起及意義。東海中文學報,15,108-114。
    連結:
  2. (1994)。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台北:商務。
  3. (2000)。西漢春秋經成為五經之首之原因。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1,1-10。
  4. (1978)。董仲舒與西漢學術。台北:文史哲。
  5. Henry Rosemont ed.。古代中國宇宙論與法家理論=Ancient Chinese Cosmology and Fa-chia Theory。Exploration in Early Chinese Cosmolog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Studies,L(2),95-104。
  6. 王利器(1996)。新語校注。台北:中華書局。
  7. 王利器著(2002)。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
  8. 王愛文、艾蘭主編(1998)。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
  9. 王興國(1996)。賈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0. 司馬遷(1968)。史記。台北:東華書局。
  11. 任繼愈(1955)。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2. 艾蘭主編(1988)。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3. 李滌生(1988)。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
  14. 李學勤主編(2001)。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古籍出版社。
  15. 唐晏(1987)。兩漢三國學案。台北:仰哲。
  16. 孫慶明(1992)。秦漢法律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7. 徐復觀(1978)。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
  18. 班固(1972)。漢書。台北:宏業書局。
  19. 班固。漢書。台北:宏業書局。
  20. 班固(1972)。漢書。台北:宏業書局。
  21. 張雙棣(1997)。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2. 陳其泰(1992)。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3. 陳鼓應(1995)。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台北:商務。
  24. 陳蘇鎮(2001)。漢代政治與春秋學。北京:中國廣播出版社。
  25. 馮友蘭(1986)。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26. 黃肇基(1998)。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台北:文津。
  27. 楊伯峻(1978)。論語譯註。台北:河洛書局。
  28. 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2000)。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9. 熊鐵基(2001)。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
  30. 劉德漢(1977)。春秋公羊學對西漢政治的影響。書目季刊,11(1),31-57。
  31. 鄭秦(1997)。中國法制史。台北:文津。
  32. 鍾肇鵬主編(1994)。春秋繁露校釋。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33. 顧頡剛(1998)。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顧頡剛(1994)。中國上古史研究。台北:洪業文化。
被引用次数
  1. 夏國強(2015)。董仲舒「三統循環論」詳考。哲學與文化,42(12),141-166。
  2. 謝君直(2022)。董仲舒春秋公羊學的天道觀與禮思想。鵝湖學誌,69,43-98。
  3. (2024)。文化變革之歧路:《春秋董氏學》與《春秋繁露義證》的「改制」論爭。政大中文學報,41,9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