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清治時期臺灣遊宦散文的特色及其影響
|
并列篇名
|
A Study of the Prose Written in Taiwan by Officials from Mainland China during Qing Dynasty
|
DOI
|
10.29726/TJCL.200507.0004
|
作者
|
田啟文(Chi-Wen Tien)
|
关键词
|
臺灣文學 ; 臺灣古典散文 ; 臺灣文化 ; 遊宦文學 ; Taiwan literature ; classical prose ; Taiwan culture ; Literature written by officials from Mainland China
|
期刊名称
|
東海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7期(2005 / 07 / 01)
|
页次
|
93
-
126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臺灣古典散文的發展,萌芽自明鄭時期,至清治時期蓬勃發展,並且延續到日治時期以至於現代。其中由於明鄭國祚甚短,清治時期可謂臺灣古典散文的黃金時代,不論質與量上,都非常可觀。其中遊宦文人所創作的散文作品,在臺灣古典散文史上,更具有奠基者與啟蒙者的地位。晚明清初之時,臺灣地處海外,文化發展遲緩,此時遊宦文人便扮演著啟發臺灣本地文人的角色,教導與引導臺灣本地文人,所以要了解臺灣古典散文的面貌,從遊宦文人的作品入手,是正確而必要的。了解遊宦散文的特點後,再來審視臺灣本地文人的散文面貌,就非常容易切入了。而且在了解遊宦散文特色的同時,其不足之處也會相對地呈顯出來,此時本地文人的散文作品,其因襲與革新之處便洞然可知了。基於上述原因,本文企圖從清治時期遊宦散文的特色與影響兩方面入手,希望解開臺灣古典散文生根與植基時期的發展及得失狀態,以及對於後世文學乃至於文化所造成的影響。
|
英文摘要
|
The start of Taiwan literature can be traced back to Late Ming dynasty. It reached the peak during the Qing period and developed into the modern times. During the Qing time, writing of the classical prose prospered and a large quantity of works had been created, with high quality. Among them, those written by officials from Mainland China prove to be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pros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Their works not only serve as a guide for Taiwanese writers to understanding classical prose style but also set up the criteria for later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prose written by Taiwanese writers. A grasp of their works can lead u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prose written in Taiwan. This article will thus characterize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writing by those official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ocal fellow writers of classical prose, so as to present better picture of how the classicl prose in Taiwan developed and its merits and demerit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陳龍廷(2003)。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臺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博物館學季刊,17(3),91-111。
連結:
-
湯仁燕(2002)。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重構。教育研究集刊,48(4),75-101。
連結:
-
(1987)。清經世文編選錄。臺北:大通書局。
-
王更生(1987)。論我國古今散文體類分合之價值原則及方法。孔孟學報,54,141-163。
-
朱仕玠(1958)。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朱景英(1958)。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沈茂蔭(1962)。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周凱(1960)。內自訟齋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林淑慧(2004)。台灣清治初期古典散文的書寫策略-以藍鼎元、黃叔璥的作品爲例。臺灣文學評論,4(4),164-197。
-
林淑慧。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林淑慧(2004)。臺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搓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
林豪(1963)。澎湖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姚瑩(1959)。東淇奏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范咸(2005)。重修臺灣府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
郁永河(1987)。裨海紀遊。臺北:大通書局。
-
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雜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高拱乾(2004)。臺灣府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
許育典(2002)。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4,37-69。
-
陳必祥(1987)。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陳璸(1961)。陳清端公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馮永敏(1998)。散文鑑賞藝術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黃逢昶(1960)。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董天工(1961)。臺海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翟灝(1958)。臺陽筆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劉良璧(2005)。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
劉銘傳(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劉璈(1958)。巡臺退思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蔣師轍(1957)。臺游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鄭兼才(1962)。六亭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錢穆(1989)。民族與文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謝崇耀(2002)。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
-
藍鼎元(1987)。東征集。臺北:大通書局。
|
被引用次数
|
-
蕭文杰(2016)。從淡水八景變遷探討淡水文化景觀保存與經營。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學位論文。2016。1-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