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現代化之下的褪色鄉土-女作家歌仔戲書寫中的時空語境

并列篇名

Fading of the Indigenous in modernization-vanishing Times in Women's Writing of Taiwanese Folk Opera

DOI

10.29726/TJCL.200807.0012

作者

楊翠(Tsui Yang)

关键词

現在性 ; 傳統 ; 鄉土 ; 歌仔戲 ; 台灣在場 ; modernity ; tradition ; the indigenous xiang-tu ; Taiwanese folk opera ; presence of Taiwan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08 / 07 / 01)

页次

253 - 28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一九七○年代至九○年代之間,台灣經歷了不確定的、眾聲紛呈的年代,從「傳統性」到「現代性」的過渡,其實是兩種屬性的衝突、消長、置換,乃至交雜。某種「鄉土」(或謂地方傳統,在此既具空間屬性,亦具時間屬性)已然褪色剝落,而身處西化、現代化潮流的知識份子,懷抱時間的鄉愁,企圖召喚沒落的「鄉土」,歌仔戲即是其一。 陳若曦的〈最後夜戲〉即清楚透顯出此種「鄉愁」,以及以「最後夜戲」所隱喻的時代語境-這是一個時代的最後夜戲,某些傳統,終將逝去。1990年凌煙的《失聲畫眉》則透過台灣土生土長的劇種-歌仔戲-以召喚具有台灣意涵的精神鄉土。 七○年代以來,在流行、庸俗、工具化的文化操弄機制之下,台灣「鄉土」之中的傳統藝術被現代化拋棄了,而女性身體在流行文化底下,更是工具性地成爲男性慾望觀想的客體,〈最後夜戲〉預言著舞台即將荒老,《失聲畫眉》寫出了這個年代的某個精神圖像;舞台,這個流動的封閉空間,遊走在一個一個變遷中的台灣鄉土中,演義著一齣齣不斷複製的物慾、性慾交媾的戲文。

英文摘要

Taiwan was a time of uncertainty and cultural heteroglossia from 1970s to 1990s.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ity to modernity was a process of conflict, rise and fall, replacement and hybridization of these two forces. A certain sense of the indigenous (or the traditional) quickly disappeared. Feeling nostalgic in the current of westernization, intellectuals tried to summon back the local spirit by different means, one of which was Taiwanese Folk Opera. Chen Ruo-xi's ”The Last Evening Show” clearly witnessed this nostalgia and effort. As the title suggested, it described the doom of an irretrievable lose of certain tradition, like the last evening show. In 1990, Ling Yan's The Thrush that Lost Her Voice turned to a native art form, the Taiwanese Folk Opera, to summon a Taiwanese spirit of homeland. Since 1970's, many traditional Taiwanese arts were abandoned, taken over by popular, vulgar, and instrumental culture. Women's body, under the same mass cultural manipulation, became the object of male gaze and desire. ”The Last Evening Show” foretold that ”the stage” was to be wasted, and The Thrush that Lost Her Voice captured the spirit of the vanishing era in its own way. ”The stage” was a closed but mobile space, turning out, one after another, phantoms of the changing Taiwan, continuously playing the shows of duplicated desire for sex and materia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1987)。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書局。
  2. 白先勇、陳若曦。烏托邦的追尋與幻滅。尹縣長,36。
  3. 台灣日報(2000/05/01)
  4. 吳孟芳(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戲劇所。
  5. 李永熾、楊澤主編(1994)。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6. 李喬、凌煙(1990)。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社。
  7. 邱秋惠(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8. 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
  9. 施叔青(1985)。台上台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0. 施叔青、楊澤主編(1994)。追逐成長。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1. 洪醒夫、黃武忠、阮美慧編(2001)。洪醒夫全集·散文卷。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
  12. 紀慧玲(1999)。廖瓊枝-凍水牡丹。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3. 夏志清、陳若曦(1983)。陳若曦自選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4. 張炎憲編(2003)。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5. 陳學明(1998)。文化工業。台北:揚智。
  16. 曾永義(1988)。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7. 楊翠(2000)。文學媒體與地方歷史記憶-以台灣日報「台灣副刊」的在地文史參與爲例。中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
  18. 楊翠(2003)。漂泊的魂體-論洪醒夫小說中所含蘊的「現代性焦慮」。洪醒夫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縣:
  19. 葉石濤、陳若曦(1993)。陳若曦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20. 葉維廉、陳若曦(1980)。尹縣長。台北:遠景出版公司。
  21. 蘇偉貞(2002)。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曾秀萍(2019)。女女同盟:《失聲畫眉》的情欲再現與性別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2,25-52。
  2. 曾秀萍(2020)。〈散戲〉、〈最後夜戲〉中的歌仔戲文化與性別政治。台灣學誌,19,1-22。
  3. 紀大偉(2013)。愛錢來作伙 1970 年代台灣文學中的「女同性戀」。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3,1-46。
  4. (2024)。重思女性同性親密性:台灣歌仔戲和韓國女性國劇文化再現中的性身分政治與情感聯盟。中外文學,53(2),9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