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覺世與再創:論歷史敘述在晚清新小說的運用

并列篇名

Enlightenment and Re-creation: Functions of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the New Novel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DOI

10.29726/TJCL.200907.0006

作者

林香伶(Hsiang-Ling Lin)

关键词

晚清 ; 新小說 ; 小說界革命 ; 歷史敘述 ; 歷史想像 ; Late Qing Dynasty ; the New Novel ;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 historical imagination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09 / 07 / 01)

页次

113 - 1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晚清之際,嚴復、夏曾佑、康有爲等人意識到小說對整治社會的影響力,遂將小說推至「文學之最上乘」的地位。梁啟超除了提出「新小說」一辭,並於1902年在日本橫濱創刊《新小說》,正式吹響小說界革命的號角。因此,「新小說」在晚清文學行列中,乃是一個極具歷史概念的語辭,本文基於「新小說宜作史讀」的觀點,探討歷史敘述在晚清新小說的運用情形。首先,就「晚清新小說」一辭引發的問題意識提出說明,釐清「晚清新小說」意涵。其次,從公共領域、社會史、史傳等角度觀察歷史敘述與晚清新小說的關係。第三,從「覺世」角度著手,可見新小說廣泛運用歷史敘述,緣自於作者對時代的危機感與心靈感傷,可作爲深入觀看晚清歷史的參照。第四,以「再創」精神來看晚清新小說,發現新小說運用歷史想像,形成新型態的小說文體,可謂「翻新小說」,是故,閱讀晚清新小說必須賦予新眼光。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scholars like Yan Fu(嚴復), Xia Zengyou (夏曾佑)and Kang Youwei(康有爲)were conscious of the social power of the novel and raised this genre to ”the highest status” in literature. In 1902, Liang Qichao(梁啟超)published The New Novel journal in Yokohama, Japan and initiated a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the narrative. The ”new novel” thus became a historical term of significa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new novel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an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explores its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the late Qing from four perspectives. First, the problems involving the term ”the new novel of the late Qing” are explained so as to clarify its meaning. Second, by applying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ublic field, social history, and biography,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the ”new novel.” Thi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lightenment, this article asserts that due to the authors' sense of crisis and feeling of sorrow in their time, the ”new novel” reveals a great deal of the late Qing history in its narration. Fourth, in terms of re-creation, this article discovers that ”the new novel of the late Qing” used historical imagination to establish a new narrative style, which may be termed as ”renovated novel” and concludes that the “new novel” should be studied with new perspectiv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2003)。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 Hayden White著、董立河譯(2005)。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文津出版社。
  3. 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1996)。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社。
  4. Peter Novick(1988).That Noble Dream: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6. 孔范今(1995)。中國近代四部著名小說的生成和價值內涵。文史哲,6
  7. 王德威(2003)。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局。
  8. 羽衣(1984)。中國近代小說全集:東歐女豪傑。台北:博達出版有限公司。
  9. 何軒(2008)。近百年晚清新小說研究述評與反思。雲夢學刊,29(1)
  10. 吳趼人(1984)。晚清小說大系:痛史。台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
  11. 吳趼人著、朱子銳校點、陳年希校點(1998)。吳趼人全集:新石頭記。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12. 李歐梵(1995)。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3. 李澤厚(1958)。康有爲譚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4. 李寶嘉(1984)。晚清小說大系:文明小史。台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
  15. 阿英(1988)。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
  16. 胡全章(2005)。晩清新小說的獨特文學─作僞小說類型的「翻新小說」。中州學刊,3
  17. 胡全章(2006)。傳統與現實之間的探詢-吳趼人小說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8. 夏曉虹(1992)。覺世與傳世-梁啓超的文學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袁進(1992)。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 梁啓超(2000)。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書局。
  21. 梁啓超(1983)。飲冰室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22. 梁啓超(1984)。晚清小說大系:新中國未來記。台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
  23. 梁啓超(1978)。新民說。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24. 陳平原(1989)。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陳平原(2003)。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6. 陳平原、夏曉虹(1997)。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7. 單正平(2006)。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型。北京:人民出版社。
  28. 曾慶豹譯(1993)。哈伯瑪斯。台北:生智事業文化公司。
  29. 黃小配(1984)。晚清小說大系:大馬扁。台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
  30. 黃進興(1999)。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31. 黃錦珠(1995)。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2. 黃霖(2003)。中國小說現代化的一大關捩-紀念《新小說》創刊100周年。求是學刊,30(4)
  33. 楊聯芬(2003)。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 劉鶚(1984)。晚清小說大系:老殘遊記。台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
  35. 歐陽健(1997)。晚清新小說的生成和價值內涵。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
  36. 歐陽健(1997)。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7. 蔣逸雪(1980)。劉鶚年譜。濟南:齊魯書社。
  38. 魏紹昌(1982)。孽海花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