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形式之寓意-論朱天心〈古都〉的敘事策略

并列篇名

The Meaning of Form: On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Chu Tianhsin's "Ancient Capital"

DOI

10.29726/TJCL.200907.0009

作者

劉雪真(Hsueh-Chen Liu)

关键词

朱天心 ; 古都 ; 敘事策略 ; 互文 ; 文類混融 ; Ancient Capital ; Chu Tianhsin ; narrative strategy ; intertextuality ; fusion of genres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09 / 07 / 01)

页次

201 - 2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朱天心小說從《我記得……》轉型以來極用心於社會觀察,但於寫實之對象較爲專注,形式技巧似乎嘗試不多。至於《古都》書中篇章,雖仍是歷史社會的議題,對於書寫的策略卻已有多方的試驗與實踐,使文本的解讀層次更爲繁複,尤其〈古都〉一篇,透過文本中的多重互文與文類混融的書寫方式,展現更爲寬闊的文化、歷史視野,思考與想像空間也得以延伸更廣,議題的探討也可以更多元、開放。〈古都〉糾結千絲萬縷交織的文本來源,加上它文類混雜的特點,呈現了作品的複雜性,它以繁複、交錯、混融的寫作形式指涉了台灣殖民歷史中兼容並蓄、錯綜複雜的特質,同時也透露了作者對於本土論述朝包容多元聲音的方向發展的期待。

英文摘要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her novel I Remember…(《我記得…》), Chu Tienhsin (朱天心) ha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society and life in her works, emphasizing more on realistic descriptions than presentational techniques. The stories collected in Ancient Capital (《古都》) still focus on issues of history and society, but Chu has started to use different narrative strategies, which have, consequentially, multiplied the complexity of her stories. The story by the same title as the collection, ”Ancient Capital,” is a good example. By using narrative strategies such as ”intertextuality” and ”fusion of genres,” the story covers a wide scope of culture and history, creates a space for meditation and imagination, and opens up varied issues for investigation. Rich sources of the story and usage of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are combined to present the intricate situation in colonial Taiwan. This writing device also reveals the author's wish for a Taiwanese discourse in multiple voic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邵毓娟(2004)。眷村再見/現:試論朱天心作品中戀物式主體建構。中外文學,32(10)
    連結:
  2. 郝譽翔(2001)。一九八七年的逃亡-論朱天心小說中的朝聖之旅。東華人文學報,3
    連結:
  3. 劉亮雅(2002)。九○年代女性創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爲例。中外文學,31(6)
    連結:
  4. Laurence Sterne(2000).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Louis A. Montrose著、陳界華譯(1992)。文本與歷史。中外文學,20(22)
  6.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1997)。台灣今昔之旅居(台北篇)。台北:前衛出版社。
  7. 川端康成著、蕭羽文譯(1999)。雪鄉·千羽鶴·古都。台北:志文出版社。
  8. 王德威(2001)。眾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出版社。
  9. 王德威、朱天心(1997)。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
  10. 布斯、華明譯、胡蘇曉譯、周憲譯(1987)。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朱天心(2001)。二十二歲之前。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2. 朱天心(2001)。小說家的政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3. 朱天心(2001)。方舟上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4. 朱天心(1997)。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
  15. 朱天心(2001)。未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6. 朱天心(2001)。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7. 朱天心(2001)。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8. 朱天心(2001)。時移事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 朱天心(2002)。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20. 朱天心(2000)。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1. 朱天心(2003)。學飛的盟盟。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22. 朱天心(2001)。擊壤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3. 何春蕤、楊澤編(1994)。方舟之外─論朱天心的近期寫作。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24. 周英雄、周英雄編、劉紀蕙編(2000)。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
  25. 孟樊(1994)。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觀。文訊月刊,105
  26. 屈原著(1989)。楚辭四種。台北:華正書局。
  27. 林央敏、何寄澎編(1993)。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
  28. 邱貴芬(1998)。(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出版公司。
  29. 邱貴芬、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台北:遠流出版社。
  30. 唐小兵、周英雄編、劉紀蕙編(2000)。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
  31. 張大春(2002)。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32. 張堂錡(1999)。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雜誌
  33. 張愛玲(1984)。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
  34. 張愛玲(1984)。張看。台北:皇冠出版社。
  35. 張誦聖(1997)。絕望的反射-評朱天心《古都》。聯合文學,13(10)
  36. 清水賢一郎著、張季琳譯(2002)。「記憶」之書-導讀朱天心《古都》日文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1)
  37. 盛寧(1998)。新歷史主義。台北:楊智文化事業公司。
  38. 連橫(1992)。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9. 陳建忠(2005)。歷史創傷、精神危機、自我救贖/放逐-論朱天心與王安憶的都市書寫。清華中文學林,1
  40. 陳國偉(1998)。遺失地址的理想國-朱天心小說中的記憶烏托邦。淡水牛津文藝,45-71。
  41. 陳翠英(2006)。桃源的失落與重構-朱天心〈古都〉的敘事特質與多重義旨。臺大中文學報,24
  42. 彭小妍、師大國文系編(2000)。解嚴與文學中的歷史重建。解嚴以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43. 黃錦樹、朱天心(1997)。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
  44. 逯欽立校注(1985)。陶淵明集。台北:里仁書局。
  45. 多重互文、多重空間︰論〈古都〉中的文化認同與文本定位
  46. 楊照(1995)。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47. 楊翠(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
  48. 楊澤主編(1999)。狂飆八○:紀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出版社。
  49. 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2003)。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0. 詹宏志、朱天心(2001)。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51. 劉正忠(2003)。現代散文三題:本色、破體、出位。東吳大學中文學報,9
  52. 滕智紅(1997)。川端康成《古都》中的千重子形象探析。暨南學報(社會科學版),19(4)
  53. 黎躍進(1995)。《古都》:川端康成的精神故鄉。台州師專學報,17(5),33-38。
  54. 簡瑛瑛記錄、賴慈芸記錄(1990)。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