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訓詁學與文學鑑賞

并列篇名

Exegetics and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DOI

10.29726/TJCL.201107.0009

作者

李添富(Tien-Fu Lee)

关键词

文學 ; 訓詁學 ; 文學語言 ; 自然語言 ; Exegetics ; literature ; literature language ; natural language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1 / 07 / 01)

页次

175 - 19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傳統訓詁學術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通經致用,是以有關訓詁學理論的闡發,或者經典文字的訓解,大多集中在義理思想的探求以及政治理論的研析,有關語言文字在陶冶性靈或者純然抒發情感等文學層次的論述,則稍顯不足。唯其篇幅雖則有所不足,但訓詁學理論可以用來考求作品本旨或者刊謬補闕等實際效用的發揮,則未嘗偏廢。然而,由於歷來較少直接引用訓詁學理論說解文學作品的情形,致令學者不察,誤以為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受訓詁學理論的制約,或者訓詁學理論與方法,並不適用於文學作品的閱讀與鑑賞。其實,並非解讀文學作品不受訓詁學理論制約,也非訓詁學理論與方法不適用於賞析文學作品,而是由於文學作品自身的特質,造成學者較少直接運用訓詁學理論知識進行說解文學作品的結果。本文試從文學作品的本質以及運用訓詁學相關理論進行文學作品解讀時,可能面臨的限制與障礙,舉例說明訓詁學理論在文學作品鑑賞上的意義、效用以及學者應有的態度。

英文摘要

Traditional scholars usually emphasize that Chinese Exegetics was developed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cs, rather than for the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The truth is that Chinese Exegetics can also serve the latter purpose. The reading of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restricted by the rule of Chinese Exegetics. But there must have existed some limitations or obstacles during the process. This article tries to find out those limita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Exegetics for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仇兆鰲(1980)。杜詩詳註。台北:里仁書局。
  2. 王引之(1973)。經義述聞。台北:鼎文書局。
  3. 林尹(1979)。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
  4. 竺家寧(1996)。從語言風格學看杜甫的〈秋興〉八首。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臺北:
  5. 竺家寧(1994)。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紀念程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6. 夏松涼(1986)。杜詩鑑賞。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7. 浦起龍(1970)。讀杜心解。台北:中華書局。
  8. 高步瀛(1960)。唐宋詩舉要。台北:藝文印書館。
  9. 許慎(1998)。說文解字。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0. 陳新雄(1994)。訓詁學‧上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1. 葉嘉瑩(1978)。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台北:國立編譯館。
  12. 葉慶炳(1971)。中國文學史。台北:廣文書局。
  13. 劉介民(1990)。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圖書公司。
  14. 黎運漢(1990)。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
  15. 錢謙益(1956)。錢注杜詩。台北:世界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吳瑾瑋(2014)。從「主題─評論」觀點分析古典詩篇章結構。成大中文學報,46,21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