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紅塵客夢-由總體性隱喻閱讀解析蘇軾詞中的黃州夢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Dream in Ci Poetry in Huangzhou of Su Shi-By a Global Metaphorical Reading

DOI

10.29726/TJCL.201107.0010

作者

林增文(Tseng-Wen Lin)

关键词

總體性隱喻閱讀 ; 概念譬喻 ; 蘇軾 ; 黃州夢 ; A global metaphorical reading ; conceptual netaphor ; Su Shi ; the dream in Huangzhou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1 / 07 / 01)

页次

197 - 2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Lakoff-Johnson的譬喻理論告訴我們譬喻是人類的思考方式,而譬喻存在的目的就是以一個概念範疇去說明另一個概念範疇。只是,語言表述是複雜的,一句話或一個句子中往往含有不只一個概念譬喻。這些不同的概念譬喻卻可能為相同的目的服務。相同的,Lakoff-Turner 提出的「總體性隱喻閱讀」之原則,相信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不只一個的概念譬喻,也多朝向同一個目標,也就是為了說明或解釋相同的目標域。「總體性隱喻閱讀」原則除可應用於單一文本的分析外,也可以作為研究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或多位作家作品的基礎。本文即嘗試以此「總體性隱喻閱讀」原則來綜觀蘇軾歷經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與「夢」有關的詞作,藉由個別詞作中主要概念譬喻的索隱,尋繹詞中是否具有共有的、最主要的概念譬喻,除希望貼近作者在該時期的創作思惟外,並能探討不同作品間相同以及不同隱喻的整合。

英文摘要

Lakoff-Johnson theory reveals that metaphors are thinking mode of humanity. And 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or experience in terms of another. Though linguistic expression usually contains not just one single conceptual metaphor, but many-but those different conceptual metaphors may serve for the same target. So, Lakoff-Turner offer the principle ”A Global Metaphorical Reading” to show that lot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literary works usually map onto the same target domain.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principle to explore the dream in Ci poetry in Huangzhou of Su Shi. With close reading of each poem, this paper discusses not only main conceptual metaphor in the poem but also the conformity of different conceptual metaphor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2. 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先導計畫—搜文解字—數位博物館:網址http://words.sinica.edu.tw/
  3. (2004)。中國蘇軾研究,北京:
  4. 周師世箴譯 ,(Lakoff and Turner 1989) {未刊稿}
  5. (2005)。中國蘇軾研究,北京:
  6. 宋蘇軾、呂觀仁注(2005)。東坡詞注。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社。
  7. 宋蘇軾、傅成標點、穆儔標點(2000)。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宋蘇軾、薛瑞生箋證(2006)。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
  9. Lakoff, George,Johnson, Mark(1980).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 Lakoff, George,Turner, Mark(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 Lakoff、Johnson、周師世箴譯注(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 于培杰、孫言誠(1984)。蘇東坡詞選。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
  13. 王兆鵬(1996)。蘇軾貶居黃州期間詞多詩少探因。湖北大學學報
  14. 吳帆、李海帆(2005)。幻的浪漫 夢的真實—論蘇、辛的夢幻詞。中國蘇軾研究,北京:
  15. 林增文(2008)。從當代譬喻理論解讀李清照。台北:文津出版社。
  16. 保艾刂佳昭(2005)。新興與傳統—蘇軾詞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唐圭璋(2005)。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
  18. 張淑瓊編。中國文學總欣賞。台北:地球出版社。
  19. 陳璦婷(2007)。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20. 葉嘉瑩(2008)。詞學新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1. 葉嘉瑩(2007)。北宋名家詞選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2. 葉嘉瑩(2003)。唐宋詞名家論集。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3. 葉嘉瑩編、朱靖華編、饒學剛編、王文龍編、饒曉明編(2007)。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
  24. 鄒同慶、王宗堂(2007)。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
  25. 饒曉明(2005)。東坡詞題材內容研究現狀述略。中國蘇軾研究,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