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船山「時中」的重取客觀面向-試論「時中」與「中庸」、「中和」之差異

并列篇名

Regaining Objectivity and Wang Chuan-Shan's Idea "Shi Zhong":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hi Zho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Zhong He"

作者

施盈佑(Ying-Yo Shih)

关键词

王船山 ; 中和 ; 中道 ; 中庸 ; 客觀 ; 時中 ; objectivity ; "Shi Zhong"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Wang Chuan-shan ; "Zhong Dao" ; "Zhong He"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3 / 06 / 01)

页次

113 - 1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末清初大儒之一的王船山,因其義理精深博閎,歷來學者給予不少關注,且造就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不過筆者發現,船山對「時中」的別具用心,卻鮮少受到討論,這是較為可惜之處。因此,本文欲針對船山「時中」進行探討,藉由其與「中庸」、「中和」的差異比較,揭示「時中」乃有重取客觀的關注面向,並延伸說明重取客觀又牽動正面承擔困境與展開人文歷史。要言之,船山所承繼的儒學傳統之「中道」,固然包涵「中庸」、「中和」與「時中」,但尤以「時中」的重取客觀,更加契合船山義理所慮所思。

英文摘要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holars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ies, Wang Chuan-shan has attracted continuous attention because of his great thoughts. Scholarship on Wang abounds, but this author finds that Wang's idea ”Shi Zhong,” with its special intents and purposes, has never been fully discussed.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dea ”Shi Zhong” in contrast to those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Zhong He,” and reveals the inherent concern about objectivity. In Wang's thought, regaining objectivity also involves direct confrontation with dilemma and predicament, as well as undertaking a return to human history.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Wang's inheritance of the Confucian ”Zhong Dao” surely contains the thought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Zhong He,” and ”Shi Zhong,” but ”Shi Zhong” in particular contains the idea of regaining objectivity, which accords more generally with Quan Shan's thought in its entire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施盈佑(2009)。王船山莊學之「德凝」觀─評騭莊學為何通君子之道而又未立人道之極。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9,281-304。
    連結:
  2. 楊儒賓(2007)。檢視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25(1),247-281。
    連結:
  3. 蔡家和(2012)。王船山易學中「德」「成人」「氣化」思想的詮釋─以《周易外傳.乾卦》為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2,21-39。
    連結:
  4.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明.劉璣,《正蒙會稿》,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36 年。
  6. (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宋朱熹(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8. 宋周敦頤(2009)。通書。北京:中華書局。
  9. 宋程顥、宋程頤(2006)。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10. 明王船山(1998)。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
  11. 明李卓吾(2009)。初潭集。北京:中華書局。
  12. 明李卓吾、劉幼生整理(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3. 小野澤精一編、褔永光司編、山井浦編、李慶譯(2007)。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4. 呂珍玉(2010)。詩經詳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5. 狄百瑞、黃水嬰譯(2009)。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 屈萬里(2006)。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7. 林麗真(2004)。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
  18. 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 島田虔次、甘萬萍譯(2005)。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1. 徐聖心(2010)。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2. 張麗珠(2006)。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
  23. 張麗珠(2005)。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書局。
  24. 陳來(2004)。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陳榮捷(1998)。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6. 陳贇(2007)。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的哲學闡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7. 陳贇(2007)。中庸的思想。北京:三聯書店。
  28. 曾昭旭(1996)。王船山哲學。臺北:遠景出版公司。
  29. 溝口雄三、林右崇譯(1994)。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
  30. 葛艾儒、羅立剛譯(2010)。張載的思想(1020~10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裴普賢(1997)。詩經評註讀本(下)。臺北:三民書局。
  32. 劉梁劍(2007)。天.人.際:對王船山的形而上學闡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3. 劉榮賢(2008)。王船山《張子正蒙注》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34. 鄧輝(2004)。王船山歷史哲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35. 謝明陽(2001)。明遺民莊子定位論題。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36. 韓振華(2009)。「日生日動」與生存的時間性命題─王船山「時」觀解析。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2),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