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沿襲與新創:論晚清敘事詩長歌當哭現象及其敘事模式

并列篇名

"Pathos of the Long Song" and the Narrative Mode: A Study of the Narrative Poem'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

林香伶(Hsiang-Ling Lin)

关键词

晚清 ; 敘事詩 ; 敘事模式 ; 歷史記憶 ; 詩史 ; 長歌 ; Late Qing,epic ; the mode of narration ; history memory ; shishi ; long verses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3 / 06 / 01)

页次

139 - 1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晚清是「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的特殊時代,也是傳統抒情文學中心逐漸轉化,詩歌從古典向現代形態過渡的關鍵時期。而晚清敘事詩全面反映當時社會實景,生發時代深沉的哀嘆,頗具詩史特徵,使詩歌呈現新的創作形態與藝術追求,實有深入探究之必要。值得注意的是,晚清敘事詩作者偏好大敘述的取景(特別指時代災變和重大歷史戰事),長詩作品為數甚夥,歷來少見。是以本文追溯樂府詩的長歌傳統,說明晚清詩「非長不行」、「非哀不可」的必然性,其次就詩體與類型的運用概況,以擬出晚清敘事詩的研讀重點。文末則運用西方敘事學觀點,集中探討五首晚清敘事詩名篇,以見其敘事模式。因此,本文除提供閱讀中國古典詩的新法外,也希望給予中國敘事詩與西方敘事學對話的空間。

英文摘要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an era that sees a tremendous change as never before in the history of 3000 years in China, and not the least of it i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lassical to the modern in the area of poetry. The narrative poe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uttering the deepest lamentation for the suffering of its time, fully reflects its social situation, and is thus in every bit worthy of the title of epic. The new way of writing in this genre and its artistry compel serious study.Noticeably, writers of these narrative poems favor grand background (great wars and calamities of pivotal consequence). The length of the poem is also unprecedent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This study traces the tradition of the long song of the Music Bureau to explain why the length and the pathetic quality are necessary elements to the new epic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leads to stylistic and genre analysis. The study also includes detailed scrutiny of five exemplary poems in terms of Western narratology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a new method of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s well as a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narrative poetry and theory of western narratolog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蔡英俊(2009)。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向。清華中文學報,3
    連結:
  2. 張恩蔭, <略論圓明園的早期形象>,《圓明園研究》,http://www.yuanmingyuanpark.com/zy/yj16.htm,2011 年10 月30 日。
  3. 宋郭茂倩(1980)。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
  4. 清王闓運(1996)。湘綺樓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
  5. 清永瑢、清紀昀(1983)。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清金和、胡露校點(2009)。秋蟪吟館詩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清曹雪芹(1987)。紅樓夢。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8. 清黃宗羲、沈善洪編(200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9. 清黃遵憲、錢仲聯箋注(2007)。人境廬詩草箋註(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清楊圻、馬衛中校點、潘虹校點(2003)。江山萬里樓詩詞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Yim、 Lawrence C.H(2009).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London:Routledge.
  12. 孔廣德編(1975)。普天忠憤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13. 王叔岷(1992)。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4. 王晴慧(2009)。從賦的文體定位論中國敘事詩的形成與發展。永和市:花木蘭出版社。
  15. 王榮(2001)。發現與重估:中國古典敘事詩藝術論析。陝西師範大學學報,30(2)
  16. 王榮(2006)。詩性敘事與敘事的詩─中國現代敘事詩史簡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7. 李亞峰(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蘇州,蘇州大學。
  18. 李亞峰(2007)。近代「長慶體」敘事歌行的發展與解構。蘇州大學學報,2007(6)
  19. 李亞峰(2010)。論近代古體敘事詩的發展特徵。甘肅社會科學,2010(4)
  20. 沈從文(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上海,復旦大學。
  21. 沈從文(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復旦大學。
  22. 洪順隆(1998)。抒情與敘事。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 胡亞敏(2004)。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4. 孫之梅(2003)。明清人對「詩史」觀念的檢討。文藝研究,2003(5)
  25. 徐志平(2005)。論清代敘事詩的新發展。語文學刊,2005(7)
  26. 張寅彭編(2002)。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7. 張暉(2007)。詩史。臺北:學生書局。
  28. 郭延禮(1995)。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9. 陳少松(1991)。清代敘事詩及其理論初探。南京師大學報,1991(3)
  30. 陳平原(2003)。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1. 陳寅佫(1980)。柳如是別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程亞林(2000)。近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33. 程相占(2002)。中國古代敘事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4. 寧夏江、魏中林(2008)。論貝青喬的詩歌。蘇州大學學報,2008(2)
  35. 蔡英俊(2007)。「詩史」概念再界定─兼論中國古典詩史「敘事」的問題。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
  36. 錢仲聯編(1987)。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林香伶(2017)。吟壇創格與詩學別裁─從《海天詩話》、《扶桑詩話》論近代詩話視野的新創、局限與中日交流譜系。中國現代文學,31,7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