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臺北意象與諷刺美學:探索疾病書寫中的人文價值
|
并列篇名
|
The Image of Taipei and the Aesthetics of Irony: An Inquiry into the Human in the Disease Writing
|
作者
|
唐毓麗(Yu-Li Tang)
|
关键词
|
臺北意象 ; 疾病書寫 ; 諷刺 ; the image of Taipei ; disease writing ; irony
|
期刊名称
|
東海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25期(2013 / 06 / 01)
|
页次
|
235
-
272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臺灣文學中的疾病書寫,頗受眾人矚目。其中,黃凡、陳映真、施叔青與張啟疆的疾病小說有些特別,嘗試透過疾病與身體變異,闡述獨特的「臺北風貌」,疾病自此成為臺北敘事的重要元素之一。這些作品藉著身體的疾病,傳達諷刺的意義,不單是為了展現都市繁華底下,最病態黑暗的一面;更為了借重疾病的題材,直指致病的源頭與資本主義重利的文化息息相關。本文以三個部分闡述這類小說的殊異性,其一「臺北意象:地景/物件/意象」,探討臺北的形象及記憶。其二「病患的意義:資本主義-文化病徵的顯影」,闡述疾病與都市文化的關聯性。第三部分闡述「諷刺的美學」,從敘事學(Narratology)與小說理論的角度,分析此類都市文學的特色與美學。最後從病徵探討臺北論述的意義,綜論這些作品的整體價值。
|
英文摘要
|
Disease Writing has attracted ample attention in recent Taiwan. Writers such as Huang Fan, Chen Ying-chen, Shih Shu-ching and Chang Qi-jiang are distinctive in that they all attempt to elaborate a unique outlook of Taipei city in terms of illness and body alienation. Because of their writing, diseas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Taipei narratives. Irony abounds in the writing because the representation of bodily diseases not only exposes the darkest and the most morbid underside of the bustling urban lives, but points to the mammon culture of capitalism as the source of disease.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kind of novel in three parts. Part One, titled ”The Image of Taipei: Landscape, Things and Images,” studies the image and memory of Taipei city. Part Two, ”The Meaning of Disease and the Patient: Symptoms of Capitalism as Cultural Disease”, elaborates the relevance urban culture to disease. The last part concludes with an ”aesthetics of irony,” in which the achievement this particular kind of urban literature is assesed in the context of narratology and theory of novel. It provides a symptomatic reading of Taipei discourse and an overall evaluation of its cultural meaning.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劉亮雅(2004)。後現代,還是後殖民?《微醺彩妝》中的景觀、歷史書寫以及跨國與本土的辯證。中外文學,33(7),77-101。
連結:
-
(1988)。陳映真作品集。臺北:人間出版社。
-
Frye, Northrop(1957).Anatomy of Critic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Leyburn, Ellen D.(1956).Satiric Allegory: Mirror of Ma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
Paulson, Ronald(1967).The Fictions of Satire.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Press.
-
Pollard, Arthur(1970).Satire.London:Methuen.
-
Rimmon-Kenan, Shlomith(1983).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London:Routledge.
-
Savage, Mike,Ward, Kevin(2003).Urban sociology, capitalism and modernity.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
孔繁鐘編譯(1991)。精神醫學之症狀及病徵。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
尤娜、楊廣學(2006)。象徵與敘事:現象學心理治療。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
王幸華(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王國安(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克瑞斯威爾、徐苔玲譯、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社。
-
李欣倫(2004)。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
李俊國(2003)。中國現代都市文學論綱。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4),1-7。
-
林佩珊(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
林燿德(1992)。張啓疆現象。文訊,75,110-112。
-
阿多諾、李紀舍譯(2007)。文化工業再探。文化與社會,臺北:
-
施叔青(1999)。微醺彩妝。臺北:麥田出版社。
-
胡海國(1995)。當代精神醫療。臺北:正中書局。
-
唐毓麗(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翁振盛(2010)。敘事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馬庫色、劉繼譯。單向度的人。臺北:桂冠出版社。
-
張啟疆(1997)。導盲者。臺北:聯合文學。
-
陳映真(1988)。萬商帝君。臺北:人間出版社。
-
陳鼓應編(1999)。存在主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麥克.克朗、王志弘譯、余佳玲譯、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
傅柯、劉絮愷譯(1994)。現代醫學的誕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
黃凡(1982)。大時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
黃凡(1987)。曼娜舞蹈教室。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黃繼持(2002)。魯迅.陳映真.朱光潛。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
雷蒙.威廉斯、劉建基譯(2006)。關鍵詞。北京:三聯書店。
-
廖咸浩(2009)。中空之人與化外之人─陳映真作品中的全球性移動、反性移動與普世關懷。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廖炳惠。後殖民的憂鬱與失感:施叔青近作中的疾病。「疾病的歷史」研討會
-
廖炳惠編(2006)。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趙遐秋(2009)。陳映真小說的蒼生意識。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黎湘萍(1994)。臺灣的憂鬱。北京:三聯書店。
-
薩維奇、華爾德(2003)。都市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
羅伯特.麥基、周鐵東譯(2001)。故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
譚君強(2010)。敘事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2023)。諷刺與幽默之筆:以《國民新報.副刊》中的黃鵬基小說為核心。靜宜中文學報,24,47-70。
-
(2024)。中文思辨與表達疾病書寫課程設計與教學成效分析──以黃信恩〈時差〉和楊佳嫻〈退回洞穴〉為例。通識教育學刊,33,127-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