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左傳》因果式敘事與以史傳經-以戰爭之敘事為例

并列篇名

Narration of Causalities and Elaboration of the Classic through the History: A Case Study of the War Narratives in "Zuozhuan"

作者

張高評(Kao-Ping Chang)

关键词

《左傳》 ; 戰爭敘事 ; 道德性因果 ; 因果式敘事 ; 以史傳經 ; "Zuozhuan" ; War Narratives ; Moral Causalities ; Causal Narratives ; Elaboration of the Classic through the History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3 / 06 / 01)

页次

79 - 11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左傳》以歷史敘事解經,或先《經》,或後《經》,或依《經》,或錯《經》,往往融會「如何書」與「何以書」,而蔚為敘事之藝術。《左傳》之敘事邏輯為二元論述:一則側重象徵式敘事,一則凸顯因果式敘事。因果式敘事,側重行為動機,強調行為和後果間之必然聯繫。《左傳》因果式敘事之重大成就有三:其一,以行為之因果報應,代替宗教的預言;其二,由行為自身之因果關係,證明善惡在歷史中所得的勸懲。其三,綜合呈現行為因果的原委,避免偏枯抽象之論斷。《左傳》強調天人合德、天人交錯,往往經由人事道德因果之敘事,化為成敗興廢之判斷準據。本研究選擇《左傳》之戰爭敘事為文本,以行為之因果為主軸。論述攸關戰爭成敗之敘事藝術,析分為道德性因果與策略式因果,往往以道德倫常為圭臬,作為善惡因果報應之準據。戰爭勝負固取決於兵法謀略之策劃,而敗亡或起於失德毀常,和平勝利亦緣於修德省德、明德綏德。要之,《左傳》戰爭之敘事藝術,出之以道德性因果者為多,此其最大特色。

英文摘要

”Zuozhuan” uses historical narratives to elaborate the Classic, Chunqiu. It does not always depend on materials from Chunqiu, but often uses earlier, later, even differential materials and follows the writing rules of ”the way to write” and ”the reason to write” to elaborate the Classic through the history. Zuozhuan's narrative follows two modes: the symbolic narrative and the causal narrative. The causal narrative emphasizes motivations of historical figures' behavior and implies the inevitable links between human behavior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events. This method of writing makes thre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First, it explains happenings as the outcome of one's behavior instead of the mysterious prophecies of religion. Second, it sets the judgment of good and evil in history on account of human behavior. Third, it avoids biased or abstract arguments by comprehensive collations of the causalities of one's behavior. The mode of writing brings forth a world of ethics in ”Zuozhuan”, in which behavior of virtue becomes the evidence to justify human success. This study takes war narratives in ”Zuozhuan” as research examples and examines historical figures' behavior in terms of the operation of causality. The cases manifests that immoral behavior results in war and defeat while self-cultivation leads to victory and peace. Clearly, Zuozhuan's war narratives imply the significance of moral causalities. The art of war narratives in ”Zuozhuan” evidently lies in the emphasis on morality as the crucial factor in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李昉纂集(1992)。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2. 宋葉適(1977)。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
  3. 宋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4. 周左丘明、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1955)。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5. 周左丘明、楊伯峻注(199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6. 明宋徵璧(1995)。左氏兵法測要。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7. 明陳禹謨(1956)。左氏兵略。臺北:武學書局。
  8. 唐啖助、唐趙匡、陸淳釋(1970)。春秋集傳纂例。臺北:大通書局。
  9.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1980)。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
  10. 清王源(1979)。左傳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 清皮錫瑞(1995)。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
  12. 清朱彝尊、林慶彰編審(1997)。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
  13. 清李元春(1978)。左氏兵法。臺北:老古出版社。
  14. 清汪中、蔣秋華編、林慶彰編(2000)。汪中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5. 清姜炳璋(1968)。讀左補義。臺北:文海出版社。
  16. 清徐乾學、納蘭成德校訂(1970)。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
  17. 清高士奇(1980)。左傳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
  18. 清康熙、紀昀纂(1974)。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清章學誠(1980)。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
  20. 清劉熙載、徐中玉校點(1990)。劉熙載論藝六種。成都:巴蜀書社。
  21. 清劉寶楠(1990)。論語正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2. 清韓菼重訂(1956)。批註春秋左傳句解。臺北:臺北書局。
  23. 清魏禧、胡守仁校點(2003)。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4. 清顧炎武、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校點、呂宗力校點(2006)。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1996)。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6.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97)。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27. 漢董仲舒、蘇輿疏(1975)。春秋繁露義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28. 漢劉向集錄(1982)。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29. 戰國孟軒、宋朱熹注(1983)。孟子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30. 戰國孟軻、漢趙岐注、清焦循疏、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31. 魏曹操(1982)。十一家注孫子。臺北:里仁書局。
  32. 王貴元編、葉桂剛編(1993)。唐宋兵書名著精華。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33.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1998)。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史學卷。北京:
  34. 申小龍(1994)。語文的闡釋。臺北:洪葉文化公司。
  35. 余英時(1977)。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6. 余英時(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香港:龍門書店。
  37. 吳闓生(1970)。左傳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8. 李桂生(2011)。兵家管理哲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李零(2006)。孫子十三篇綜合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0. 杜維運(1981)。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1. 杜維運(1997)。史學方法論。臺北:
  42. 汪高鑫(2011)。中國史學思想通論.經史關係論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43. 阮芝生(1969)。從公羊學論春秋經的性質。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44. 林義正(2003)。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特質。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5. 洪鈞培(1971)。春秋國際公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6. 徐復觀(1979)。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7. 張廷偉(2008)。國學中的管理智慧。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48. 張高評(1994)。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49. 張高評(2002)。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50. 張高評(2011)。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書局。
  51. 張高評(1998)。敘事與解釋─《左傳》解經研究。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52. 張高評(1987)。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3. 張高評(1994)。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54. 張高評(1982)。左傳之文學價值。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5. 許冠三。史學與史學方法。臺北:萬年青書店。
  56. 章太炎(1984)。章太炎全集。臺北:學海出版社。
  57. 過常寶(2008)。原史文化及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8. 裴普賢(1983)。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59. 錢儀吉(1970)。經苑。臺北:大通書局。
  60. 錢穆(1973)。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
  61. 錢鍾書(1988)。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蔡瑩瑩(2023)。割裂傳文或原始要終:論《左傳》「分年」與杜預「張本」說。臺大中文學報,81,1-69。
  2. 黃聖松(2018)。成大中文系《左傳》課程之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8(4),43-70。
  3. 施譯涵(2016)。天命、夢兆與婦德實踐—《宋史.高宗憲聖慈烈吳皇后傳》內容試探。興大人文學報,56,151-176。
  4. (2021)。「以史傳經」——論徐復觀先生《春秋》學說與其經學觀。文與哲,39,41-86。
  5. (2023)。秦穆公稱霸西戎與《左傳》比事見義之書法。嶺南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