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論蘇曼殊詩

并列篇名

On Su Man-shu's Poetry: With Reference to Schopenhauer's Pessimistic Philosophy

作者

吳秉勳(Bing-Xun Wu)

关键词

意志 ; 叔本華 ; 蘇曼殊 ; 悲觀哲學 ; 悲劇意識 ; Will ; Arthur Schopenhauer ; Su Man-shu ; pessimistic philosophy ; tragedy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3 / 12 / 01)

页次

199 - 2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撰著之旨有二:其一,對曼殊詩的寫作主題,作一系統性的分類。其二,將叔本華的悲觀哲學與蘇曼殊的詩作相互擬配,以高度突顯曼殊詩的「悲」的基調。筆者認為,中國近代的王國維、陳銓二位學者,雖已然接觸過叔本華的思想,但真正能在作品中體現其悲觀哲學者,實是蘇曼殊。此外,關於蘇曼殊的相關研究,迄今也已頗為豐碩,尤其1995年以後,學界多從西方文學理論、小說內容與理論、翻譯文學討論蘇曼殊,2000年之後的年代,關於其詩作的討論,更是鮮少見得。此外,筆者認為,近世學者看待曼殊詩歌中的悲劇意識,多以詩作方面的閱讀賞析為主,仍未能真正的去系統性分類、真正以體系化的悲劇理論探論。是本文擬以此二條研究主線,重新審視曼殊詩作,期能激盪出不同以往的學術火花。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writes with two aims: one is to sort the themes of Su Man-su's poetry in a coherent way, the other, to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sad tone in Su's poetry with reference to Schopenhauer's pessimistic philosophy. In modern China, both Wang Guo-wei and Chen Quan were known for their knowledge of Schopenhauer's thought. In my opinion, it was Su Man-shu whose work truly embodies Schopenhauer's philosophic ideas. Studies on Su Man-shu abound, but popular approaches since 1995 mainly followed the tracks of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particularly those of novels and translation. After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Su, let alone his poetry. Furthermore, Su's tragic consciousness has been discussed only as part of literary aesthetic, and never in systematic way. For these reasons, this article takes to task the thematic sorting and a systematic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Su's poetry in terms of Schopenhauer's pessimistic world view.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悅真(1992)。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2. 李金鳳(2009)。《斷鴻零雁記》與五四浪漫小說─以「飄零者」形象為例。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2(4),80-81。
  3. 李瑜青編(2002)。叔本華哲理美文集。台北:台灣先智出版事業公司。
  4. 李萱(2008)。殊途卻同歸─蘇曼殊《斷鴻零雁記》與鬱達夫早期小說比較。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7),81-85。
  5. 叔本華、范進譯(1999)。叔本華論說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6. 叔本華、陳曉南譯(1992)。叔本華論文集。台北:志文出版社。
  7. 叔本華、劉大悲譯(1992)。叔本華選集。台北:志文出版社。
  8. 周淑媚(2004)。「以情求道」、「在愛中涅槃」─論蘇曼殊的俗世經驗與小說世界。人文與社會學報,1(5),85-108。
  9. 柳無忌(1992)。蘇曼殊傳。北京:三聯書店。
  10. 胡俊飛(2007)。感傷主義與中國小說敘事形式的嬗變。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3(2),15-22。
  11. 孫宜學(1999)。斷鴻零雁蘇曼殊的感傷之旅。中國文學研究,1999(2),44-49。
  12. 袁志英(1993)。叔本華傳。台北:業強出版社。
  13. 馬以君編、柳無忌校訂(1991)。蘇曼殊文集。廣東:花城出版社。
  14. 莫詒謀(1987)。叔本華的美學原理。台北:水牛圖書公司。
  15. 陳平原(1995)。關於蘇曼殊小說。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39-43。
  16. 陶黎銘(1990)。一個悲觀者的創造性背叛─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7. 麥可.坦能、黃希哲譯(2000)。叔本華。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8. 曾德珪(1986)。蘇曼殊詩文選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19. 黃文前(2005)。意志及其解脫之路─叔本華哲學思想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 黃軼(2004)。現代文學轉型初之蘇曼殊小說。南都學壇,2004(4),61-62。
  21. 萬文嫻(2009)。復旦大學。
  22. 劉斯奮(1981)。蘇曼殊詩箋注。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23. 鄧安慶、傅偉勳編、韋政通編(1998)。叔本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4. 簡秀娥(2006)。曼殊悲情世界析論。嶺東學報,20,22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