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羅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語言研究擧隅

并列篇名

A Linguistic Case Study on Shil-la Hye-cho's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作者

朴庸鎮(Yongzhen Pu);徐真賢(Jinhyeon Seo)

关键词

《往五天竺國傳》 ; 《往五天竺國傳》考釋 ; 《往五天竺國傳》語言 ; 《往五天竺國傳》中介語 ;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 Interpretation ; Language ; Inter-language phenomenon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4 / 12 / 01)

页次

227 - 2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08年法國Pelliot(伯希和)在中國甘肅省敦煌莫高窟裡發現《往五天竺國傳》的寫本,並將其公諸於世。韓、中、日三國學者皆對這部來之不易的卷著投予莫大的關注,特别是日本學者對此研究更是格外踊躍。有關《往五天竺國傳》的研究方向主要為:(1)文化研究,(2)世界史研究,(3)文獻學研究,(4)《往五天竺國傳》的整體研究,(5)《往五天竺國傳》考釋、譯注等方面之研究。我們原先意欲根據《往五天竺國傳》的文本,從語言角度分析中國近代語法和中介語的特徵,但在分析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即各個學者對部分原文解釋持不同意見。例如,有的字還尚未被確切地辨別,所以在解釋原文時出現了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們在開始分析語法結構和中介語現象之前,不得不先對《往五天竺國傳》展開校勘工作。《往五天竺國傳》共227行,由於本文篇幅有限,僅對1~114行的異體字、缺漏字提出分析,從而進一步整理出過去研究中尚未涉及到的,或者本研究初次發現的異體字、缺漏字、漢字辦認、斷句以及中介語詞彙等研究課題。

英文摘要

French sinologist Paul Eugène Pelliot discovered the manuscript of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at the Mògāo Caves (Mògāo Kū) of Dunhuang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which was known to the world by his reporting to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text has been keenly studied by the Korean, Chinese, Japanese researchers since then. Among them, Japanese researchers are the most active ones.The current methodologies of studying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are as follows: (1) studying it from the aspect of literature; (2) studying it from the aspect of world history; (3) studying it from the aspect of philosophy; (4) overall study of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5)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text.While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lanned to study the modern Chinese grammar and inter-language phenomenon in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we found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should be first clarified. The first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many characters in the text were not correctly identified.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the translations of some phrases were not identical. The third reason is that some phrases which have inter-language phenomenon had not yet been fully translated.The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manuscript consists of 227 lines. Due to the limit of the article length, we only present the study from the first to 114th line. This thesis covers the analysis of the popular form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lacking of characters,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analyzing pauses in reading by lines, translation in Korean and inter-language phenomenon analysi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堣,1584,〈虛庵遺集序〉,《松齋集》。
  2.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http://chardb.iis.sinica.edu.tw
  3. 羽田亨,1941,〈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迻錄〉,《京都大學史學科紀元二千六百年紀念史學論文集》,京都:內外出版印刷。
  4. 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5. 臺灣敎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6. 臺灣中央硏究院近代漢語標記語料庫,http://early_mandarin.ling.sinica.edu.tw。http://early_mandarin.ling.sinica.edu.tw
  7. 大穀勝眞,1934,〈慧超往五天竺國傳の一二に就いて〉,《小田先生頌壽紀念朝鮮論集》,京城。
  8. 高楠順次郞,1915,〈慧超傳考〉,《大日本佛敎全書》卷 113,佛敎刊行會。
  9. 漢典書法,http://sf.zdic.net
  10. 漢典,http://www.zdic.net
  11. 藤田豊八,1911,《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箋釋》,《大日本佛敎全書》卷113,佛敎刊行會(1915),1931 年,此箋釋在北京錢稻孫校印重新排版。
  12. 佛敎辭典,http://dictionary.buddhistdoor.com
  13. 羅振玉,1909,《敦煌石室遺書》,宣統元年排印本。
  14. 臺灣中央硏究院上古漢語標記語料庫,http://old_chinese.ling.sinica.edu.tw。http://old_chinese.ling.sinica.edu.tw
  1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語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1999)。古代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16. 王冀青(2012)。法藏敦煌本《慧超往五天竺國傳》題名系由伯希和首定說。敦煌學輯刊,4,151-155。
  17. 朴現圭(2010)。慧超人物資料檢證:《往五天竺國傳》的作者慧超果真是新羅人嗎?。韓國古代史探求,4,121-151。
  18. 朴湘永(2012)。《往五天竺國傳》的敘述特性考察。韓國語言文學,83,181-216。
  19. 朴箕錫(2006)。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的記行文學性的考察。古典文學與教育,33-58。
  20. 朴箕錫(1979)。往五天竺國傳的個別問題。先清語文,10(1),35-50。
  21. 朱蘊秋、申美蘭(2005)。《往五天竺國傳》中的印度人形象。沈陽大學學報,17(3),91-96。
  22. 江藍生、曹廣順(1997)。唐五代語言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3. 余小平(2008)。論慧超旅行巨著《往五天竺國傳》。浙江師範大學學報,33(3),35-38。
  24. 李九義(2011)。慧超《往五天竺國傳》敘事結構及意味。東亞人文學會,20,161-187。
  25. 李容宰(2009)。《大唐西域記》與《往五天竺國傳》的文學性對比研究。中國語文學論集,56,369-407。
  26. 李錫浩譯(1970)。往五天竺國傳。首爾:乙酉文化社。
  27. 辛恩卿(2008)。對《往五天竺國傳》的比較文學性研究。韓國語言文學,66,55-86。
  28. 林基中(1994)。關於《大唐西域記》和《往五天竺國傳》的文學特性。佛教學報,31(1),249-275。
  29. 金一烈(1981)。關於往五天竺國傳的文學性研究。語文論叢,15(1),67-87。
  30. 南東信(2010)。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的發現及 8 大塔。東洋史學研究,111,1-32。
  31. 桑山正進(1992)。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32. 張文德(2000)。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箋釋拾遺。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6(1),118-121。
  33. 張毅(1994)。往五天竺國傳箋釋。北京:中華書局。
  34. 梁翰承譯(1961)。往五天竺國傳慧超紀行文。首爾:通文館。
  35. 郭丞勳(2008)。慧超,《往五天竺國傳》。韓國史市民講座,42,1-17。
  36. 森安孝夫(2006)。《往五天竺國傳》記載的西域史料研究。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7(3),11-18。
  37. 黃征(2005)。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8. 劉永奉(1991)。往五天竺國傳研究。首善論集,16(1),203-226。
  39. 鄭守一(2004)。慧超的西域記行與《往五天竺國傳》。韓國文學研究,27,26-50。
  40. 鄭守一(2004)。慧超的往五天竺國傳。首爾:學古齋。
  41. 鄭炳憲(2013)。《往五天竺國傳》的文學性質和裡面出現的詩句之形象考察。古典文學與教育,25,341-368。
  42. 鄭基先(2000)。往五天竺國傳小考。退溪學與儒教文化,28,277-309。
  43. 裵漢極(2008)。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的世界史意義。歷史教育論集,40,427-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