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早期閩南語中多重功能詞「處」的探索:從方位到體貌

并列篇名

Polyfunctionality of 處in Early Southern Min: from Location to Aspect

作者

連金發(Chin-Fa Lien)

关键词

方位 ; 體貌 ; 多功能 ; 語法化 ; 閩南語 ; Location ; aspect ; polyfunctionality ; grammaticalization ; Southern Min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15 / 06 / 01)

页次

251 - 2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處」為例探討明清閩南戲文中多重功能語詞怎麼從方位詞轉變成體貌標記。「處」原本是方位詞,配上指示詞等類的語詞才能具有指稱的功能,但具有指示功能的方位構式除掉空間指示詞後,可以單獨轉化為體貌標記,置於動詞之後,表示狀態或動作結果的持續,置於動詞之前,表示動作的進行或持續。動詞後的句尾「處」不但表示狀態的持續,且大多用於祈使式。這種現象在在顯示語詞的語意的確定與出現的結構息息相關。從文獻的語料中可以回頭審視方位詞到體貌標記的可能路徑。

英文摘要

The paper is a case study of 處 as a polyfunctional word show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location marker to an aspect one. Te3 處 as a locative word cannot be referential unless it is coupled with demonstratives. Te3 處unadorned by demonstratives tends to lead to an aspectual marker. It functions as a continuative aspect marker in the post-verbal position, whereas it can be construed as a progressive or continuative aspect marker in the preverbal position. It often takes on an additional imperative force as a post-verbal continuative aspect marker. The meaning of a word cannot be pinned down without referring to the structure in which it is located. Examination of textual evidences enables us to map out the path of grammaticaliz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Douglas, Rev. Cartair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the Principal Variations of the Chang-chew and Chin-chew Dialects. London: Trubner and Co, 1873
  2. Haegman, L.(ed.)(1997).Elements of Grammar: Handbook in Generative Syntax.Dordrecht:Kluwer.
  3. Kayne, Richard S.(2010).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Lien, Chinfa(2005).Phase and Aspect Markers in Li Jing Ji.Essays in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Festschrift in Memory of Professor Fang-Kuei Li on his Centennial Birthday
  5. Vendler, Z.(1967).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6. 太田辰夫(1985)。中國語歷史文法。京都:朋友書店。
  7. 太田辰夫、蔣紹愚譯、徐昌華譯(1987)。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 王育德(1969)。福建語における「著」の語法について。中國語學,7,1-5。
  9. 王建設(2010)。再論泉州話完成體和持續體助詞lə0 的來源。漢語方言語法新探索:第四屆漢語方言語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廈門:
  10. 吳守禮校註(2001)。明萬曆刊荔枝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11. 吳守禮校註(2001)。清光緒刊荔枝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12. 吳守禮校註(2001)。清順志刊荔枝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13. 吳守禮校註(2001)。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14. 志村良治(1984)。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東京:三冬社。
  15. 志村良治、江藍生譯、白維國譯(1995)。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6. 李麗敏(2012)。泉州方音教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7. 李獻章(1950)。福建語法序說。東京:南風書局。
  18. 林天送(2006)。廈門大學。
  19. 施其生(1996)。方言論稿。惠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 施炳華(2013)。荔鏡記匯釋。臺南:施炳華。
  21. 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2010)。荔鏡記荔枝記四種。第三種清代道光刊本《荔枝記》書影及校訂本。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2. 曹廣順(2014)。近代和語助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23. 梅祖麟(1989)。漢語方言裏虛詞“著"字三種用法的來源。中國語言學報,3,193-216。
  24. 曾南逸、李小凡(2013)。從明清戲文看泉州方言體標記“咧"的語法化。中國語文,3,205-214。
  25. 黃丁華(1958)。閩南方言的虛字眼「在、著、裡」。中國語文,2,81-83。
  26. 楊秀芳(1992)。從歷史語法的觀點論閩南語「著」及持續貌。漢學研究,10(1),349-394。
  27. 鄭張尚芳(1995)。方言中的舒聲促化現象。中國語言學報,5,172-183。
  28. 吕叔湘(1984)。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
被引用次数
  1. 郭維茹(2021)。臺灣閩南話語氣助詞「呢」的來源和演變。臺灣語文研究,16(2),16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