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異聲/和聲?-重探《學衡》與新文化運動
|
并列篇名
|
Oppositional or Complementary?: The Critical Review and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
作者
|
陳俊啟(Chen, Chun-Chi)
|
关键词
|
新文化運動 ; 陳獨秀 ; 胡適 ; 《學衡》 ; 吳宓 ; 梅光迪 ; 陳寅恪 ; New Cultural Movement ; Chen Duxiu ; Hu Shi ; The Critical Review ; Wu Mi ; Mei Guangdi ; Chen Yinke
|
期刊名称
|
東海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2期(2016 / 12 / 01)
|
页次
|
25
-
5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我們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理解,在相當大的幅面上其實是繼承了五四《新青年》雜誌為中心的言談而形成的五四傳統、「五四論述」。這幾年來,在「重寫文學史」的風氣下影響下,對於在五四時期所發生的種種事件以及所形成的論述(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文化保守」等)是否能依以往的認知來理解,還是需要重新加以評估,已成為我們今天回顧省思新文化運動的重要議題。本文嘗試在眾多研究成果基礎上,再回頭省思《學衡》與新文化運動之關係,希望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百年後,能從思想史發展的脈絡裡,重新思索評估其本質及意涵。
|
英文摘要
|
Our understanding of New Cultural Movement has largely inherited the discourse created and handed down to us from the May Fourth generation, especially those of the New Youth magazine intellectuals. Recently a new trend of re-thinking and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has urged us to reconsider what happened in that period and its possible alterative meaning. A new perspective thus created has asked for new revalu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New Cultural Movemen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look into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Critical Review and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reconsider the 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New Cultural Movement.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王晴佳(2002)。白璧德與學衡派一個學術文化史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7
連結:
-
陳俊啟(2007)。吳宓與新文化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6
連結:
-
Wu, Mi, ”Old and New in China,” 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 1921.
-
陳寅恪〈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學衡》79 期(1933 年7 月)。
-
Furth, Charlotte(ed.)(1976).The Limits of Change: 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 in Republican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Livingston, James(ed. abridged)(1970).Literature and Dogma.New York: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
王躍編、高力克編(1989)。五四-文化的詮釋與評價:西方學者論五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余英時(1999)。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
-
余英時(1999)。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五四八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
-
余英時、包遵信(1989)。五四與新五四。台北:時報文化。
-
吳宓(1995)。吳宓自編年譜。北京:三聯書店。
-
吳宓(2004)。吳宓詩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
吳宓(2005)。吳宓詩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
吳宓(1998)。吳宓日記。北京:三聯書店。
-
吳宓、徐葆耕編選(1998)。會通派如是說-吳宓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吳學昭(2014)。吳宓與陳寅恪。北京:三聯書店。
-
李怡(1998)。論「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中國社會科學,1998(6)
-
沈松僑(1984)。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
-
沈衛威(2015)。「學衡派」編年文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沈衛威(2000)。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台北:立緒文化。
-
沈衛威(2007)。「學衡派」譜系-歷史與敘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周策縱(1999)。五四運動史。長沙:岳麓書社。
-
周策縱(1991)。以五四超越五四。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2
-
武吉慶(2011)。五四前後的新文化派與文化保守派。北京:中華書局。
-
段懷清(2006)。白璧德與中國文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胡先驌(1996)。胡先驌文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胡先驌(1996)。胡先驌文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胡適(2003)。胡適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
胡適(1980)。胡適留學日記。台北:商務印書館。
-
孫尚揚編、郭蘭芳編(1995)。國故新知論-學衡派文化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高力克(2003)。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學林出版社。
-
張玉法編(1981)。中國現代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
-
張源(2009)。從「人文主義」到「保守主義」:《學衡》中的白璧德。北京:三聯書店。
-
梅光迪(2011)。梅光迪文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許紀霖編(2000)。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上海:東方出版社。
-
許紀霖編(2000)。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上海:東方出版社。
-
許紀霖編、宋宏編(2006)。史華慈論中國。北京:新星出版社。
-
陳平原(2003)。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一場遊行、一份雜誌、一本詩集。台北:二魚文化。
-
陳萬雄(1992)。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三聯書店。
-
傅樂詩(1980)。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
楊早(2008)。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趙亞宏(2011)。〈甲寅〉月刊與中國新文學的發生。北京:人民出版社。
-
劉炎生(2000)。《學衡》派果真不反對新文化嗎?-新文學家與《學衡》派系論爭評述。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6)
-
劉黎紅(2003)。複雜的「保守」-五四文化保守主義的動機和內涵。東方論壇,2003(6)
-
歐陽軍喜(1999)。論學衡派對新文化運動的批評。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科版),14(3)
-
歐陽哲生(1994)。近代新文化主體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述評。安徽史學,1994(4)
-
蔣天樞(1997)。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鄭大華(2005)。重評學衡派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批評。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4(1)
-
鄭大華(2007)。論白璧德新人文主義對「學衡派」的影響。中國文化研究,2007(夏之卷)
-
鄭大華(2011)。民國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鄭振鐸編選(1990)。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台北:業強出版社。
-
錢玄同編、楊天石編(2014)。錢玄同日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羅志田(2009)。近代讀書人的思想世界與治學取向。北京:北大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