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所見《說文》未收字研究

并列篇名

Characters in Zhangjiashan Han Bamboo Texts Not Collected in Shuowen: The Case of "Law of the Second Year of Empress Lu"

作者

李綉玲(Shiow-Linn Lee)

关键词

張家山漢簡 ; 說文 ; 先秦出土文獻 ; 秦文字 ; 字書 ; Zhangjiashan Han Bamboo Texts (Bamboo Texts) ; Shuowen Jiezi (Shuowen) ; unearthed documents of pre-Qin period ; characters of the Qin Dynasty ; wordbooks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7 / 12 / 01)

页次

49 - 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二十世紀以來,地下材料的出土如雨後春筍般,出土文獻的相關釋文及文字編陸續出版,為《說文》未收錄字的研究提供成熟有利的條件。1983年12月,湖北省江陵縣出土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發現1236枚竹簡(不含殘片),年代下限為公元前一八六年,屬西漢早期漢墓,反映並保留了當時文字、詞彙系統的真實面貌。張家山漢簡早於《說文》,距《說文》未遠,其簡文字形屢可見《說文》正篆和重文未收錄之字,具參校檢覈之研究價值。本文以《張家山漢墓.二年律令》為研究對象,首先進行《說文》正篆和重文未收字之釋例,立基於先秦出土文獻、秦文字和歷代字書以及傳世文獻的基礎之上,梳理《張家山漢墓.二年律令》所見《說文》未收之字例,從中歸結出異構、分化、類化、訛誤等文字現象;繼而剖析當中《說文》未收字例的可能原因,並探究《張家山漢墓.二年律令》所見《說文》未收字之價值,俾使《張家山漢墓.二年律令》所見《說文》未收字的面貌更加清晰。

英文摘要

Since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uried materials have been unearthed like mushrooms springing up after rain, and translations and character compilations of unearthed documents have been published one after the other, provid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research of characters not collected in the Shuowen Jiezi (Explaining Graphs and Analyzing Characters). In Han tomb #247 on Mount Zhangjia in Jiangling County, Hubei Province, archaeologists found 1,236 pieces of bamboo text (excluding fragments) in December 1983. Further examinations found that it was a tomb built no later than 186 BCE, i.e.,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hese bamboo text pieces preserve and reflect the authentic features of the characters and lexical system of the time. Though dated earlier, the Zhangjiashan Han Bamboo Texts is not distant from the Shuowen in time. As numerous characters seen in the Bamboo Texts are not collected in the sections of the seal characters or the graph variants in Shuowen, the former holds proofreading and verification value in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Taking "Law of the Second Year of Empress Lu" of Bamboo Texts as the corpus, this article studies exemplary characters not collected in Shuowen with reference to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of the pre-Qin period, the characters of the Qin dynasty, and the wordbooks and other extant documents in later dynasties. It sorts and puts these exemplary characters in order and deduces them into four spelling phenomena: spelling variation, differentiation, generalization, and misspelling. This study also examines possible reasons why these characters are not collected in Shuowen and assesses their value for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with the hope of providing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3)。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80)。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
  3. (1965)。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4.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kZyskX&o=e0&sec=sec1&op=v&view=1-1(2017 年7 月23 日)。
  5.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b/frb/frb03528.htm(2017 年7 月26 日)。
  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1989)。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
  10. 西漢司馬遷(2010)。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宋司馬光(1984)。類篇。北京:中華書局。
  12.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1997)。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2010)。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東漢許慎記、南唐徐鉉校定(1985)。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15. 東漢鄭元玄注、唐賈公彥疏(1997)。十三經注疏.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1997)。十三經注疏.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梁顧野王、宋陳彭年重修(1987)。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段玉裁(1983)。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2007)。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 方勇(2012)。秦簡牘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1. 王彥輝(2010)。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與漢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2. 白海燕(2014)。長春,吉林大學。
  23. 成蒂(2006)。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
  24. 朱紅林(2008)。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5. 吳良寶(2006)。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6. 吳振武(2000)。古文字中的借筆字。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
  27. 李瑤(2014)。長春,吉林大學。
  28. 李蘇和(2014)。上海,復旦大學。
  29. 周美華(2009)。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
  30. 季旭昇(2004)。說文新證(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31. 林清源(1987)。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
  32. 林澐(1992)。釋古璽中从朿的兩個字。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
  3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
  34. 荊門市博物館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35. 郝慧芳(2008)。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36. 馬承源(2002)。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7.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1996)。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
  38. 張守中(2012)。張家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39. 張守中(1994)。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40. 張守中(1981)。中山王[難字,請見原文]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
  41. 張桁、許孟麟(1993)。通假大字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42. 張湧泉(2015)。敦煌俗字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3. 張顯成(2006)。馬王堆漢墓簡帛中《說文》未收之秦漢字。說文學研究(第二輯),武漢:
  44. 曹旅寧(2005)。張家山漢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5. 陳松長(2001)。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46. 彭浩編、陳偉編、工藤元男編(2007)。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湯餘惠(1986)。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
  48. 黃文杰(2011)。張家山漢簡(247 號墓)中的異構字。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
  49. 黃文杰(2006)。戰國文字中的類化現象。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
  50. 黃錫全(1992)。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51. 董蓮池(2011)。新金文編。北京:作家出版社。
  52. 廖伯源(2003)。漢初縣吏之秩級及其任命─張家山漢簡研究之一。社會科學戰線,3,100。
  53.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1985)。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54.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55. 臧克和(2011)。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56. 趙久湘(2008)。重慶,西南大學。
  57. 趙平安(2009)。从失字的釋讀談到商代的佚侯。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
  58. 劉玉環(2013)。秦漢簡帛訛字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59. 劉孝霞(2013)。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60. 劉欣寧(2007)。由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61. 劉釗(2014)。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2. 劉釗(2006)。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3. 劉樂賢(2003)。讀包山楚簡札記。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64. 滕壬生(2008)。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65. 鄭介弦(2012)。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66.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1987)。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
  67. 謝瑞東(2015)。張家山漢簡法律文獻與漢初社會控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會政法分社。
  68. 蘇建洲(200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