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With its arrival in the 1980s, Taiwan postmodern fiction has shown a variety of features and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aspects of our local postmodern culture. This article aims to trace the early origin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West and sketches out the social aspects of postmodern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of highly industri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alization. In the local context, it is apparent that aside from the social changes brought forth by global capitalism, the postmodern culture in Taiwan is actually a legacy of the long-term colonial history. In addition to describing its socio-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also aims to define the four major genres of Taiwan postmodern fictions as well as their major formal featur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despite its Western characteristics, postmodernism, after being transplanted into the local context, has been imbued with local colors and meanwhile inscribed with its trajectory of capitalistic modernity and multiple colonial histories.
|
参考文献
|
-
呂奇芬(2012)。後現代巫者的氣味祭儀、薩滿文化復興及其身體實踐─新探三部臺灣當代小說。中外文學,41(2)
連結:
-
林芳玫(2012)。《臺灣三部曲》之《風前塵埃》-歷史書寫後設小說的共時與共在。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5
連結:
-
林建光(2003)。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年代臺灣科幻小說。中外文學,31(9)
連結:
-
洪鵬程(2012)。試論八○年代臺灣後設小說的定位:以張大春《公寓導遊》與《四喜憂國》為分析對象。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
連結:
-
張誦聖(2006)。現代主義、臺灣文學、和全球化趨勢對文學體制的衝擊。中外文學,412
連結:
-
陳綾琪(2002)。顛覆性的模倣與雜匯:由朱天文的《荒人手記》談臺灣文學的後現代。中外文學,358
連結:
-
曾秀萍(2017)。灣生、怪胎、國族:《惑鄉之人》的男男情慾與台日情結。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4
連結:
-
湯志傑(2006)。重探台灣的政體轉型:如何看待1970 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台灣社會學,12
連結:
-
楊雅儒(2016)。東區惡靈/東密救贖?─論林燿德《大日如來》的臺灣省思。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2
連結:
-
劉乃慈(2011)。佔位與區隔:八○年代李昂的作家形象與文學表現。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3
連結:
-
瞿宛文(2004)。反思學術評鑑與學術生產:以經濟學學門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
連結:
-
(1980)。星雲組曲。台北:洪範出版社。
-
Anderson, Perry、紫辰譯、合章譯(2008)。後現代性的起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Baudrillard, Jean,Glaser, Sheila(trans.)(1994).Simulacra and simulation.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Baudrillard, Jean、羅綱編、王中忱編(2003)。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Bauman, Zygmunt、郭國樑譯、徐建國譯(2001)。全球化─人類的後果。北京:商務印書館。
-
Bauman, Zygmunt、歐陽景根譯(2002)。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Bell, Danie、高銛譯、王宏周譯、魏章玲譯(1989)。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台北:桂冠。
-
Butler, Judith、宋素鳳譯(2009)。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Chang, Sung-sheng Yvonne(2004).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Connor, Steven、嚴忠志譯(2002)。後現代主義文化:當代理論導引。北京:商務印書館。
-
Currie, Mark(2003)。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Foucault, Michel(1977).What Is an Author?.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Ithaca:
-
Giddens, Anthony、田禾譯(2000)。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
-
Giddens, Anthony、胡宗澤譯、趙力濤譯(1994)。民族─國家與暴力。北京:三聯書店。
-
Giddens, Anthony、陳其邁譯(2001)。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台北:時報文化。
-
Habermas, Jürgen(1996).Modernity: An Unfinished Project.Habermas and the Unfinished Project of Modernity : Critical Essays on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Cambridge:
-
Harvey, Davi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New York:B. Blackwell.
-
Harvey, David、閻嘉譯(2003)。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Hassan, Ihab(1982).The dismemberment of Orpheus : Toward a Postmodern Literature.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
Heath, Stephen(ed. trans.)(1988).Image, Music, Text.New York:Noonday Press.
-
Jameson, Fredric、吳美真譯(1998)。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臺北:時報文化。
-
Lyon, David、郭為桂譯(2004)。後現代性。長春:吉林人民。
-
Lyotard, Jean-François,Bennington, Geoff(trans.),Massumi, Brian(trans.)(1984).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 a Report on Knowledg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Miles, Malcolm(ed.),Hall, Tim(ed.)(2004).The City Cultures Reader.London:Routledge.
-
Simmel, Georg、陳戎女譯、耿開君譯、文聘元譯(2007)。貨幣哲學。北京:華夏。
-
Wright, Erik O.(2010).Envisioning Real Utopias.London:Verso.
-
王建元(1995)。當代台灣科幻小說中的都市空間。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
-
王國安(2016)。小說新力:台灣一九七○後新世代小說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
王國安(2009)。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以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的創作為觀察文本。台北:秀威資訊。
-
王潤華(1995)。從沈從文的「都市文明」到林燿德的「終端機文化」。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
-
朱雙一(2002)。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
-
李丁讚編(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台北:桂冠。
-
周芬伶(2007)。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
-
周英雄編、劉紀蕙編(2000)。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
孟樊(1995)。當代台灣詩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
林紫慧記錄(1998)。八○年代台灣小說的發展─蔡源煌與張大春對談。國文天地,4(5)
-
林黛嫚(2002)。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
林燿德(1994)。小說迷宮中的政治迴路─「八零年代台灣政治小說」的內涵與相關課題。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
-
林燿德(1995)。空間剪貼簿─漫遊晚近台灣都市小說的建築空間。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
-
林燿德(1991)。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
-
邱貴芬(2003)。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
-
洪凌、紀大偉(1995)。當代台灣科幻小說中的都會冷酷異境。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
-
馬森(1995)。城市之罪─論當代小說的書寫心態。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
-
張京媛編(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
張惠娟(1995)。後現代與女性主義之糾葛:試論當代女性烏托邦小說。中外文學,275
-
莊雅仲(2013)。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陳乃慈編、陳映真編(2008)。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 左翼傳統的復歸。台北:人間出版社。
-
陳芳明(2011)。台灣新文學史(下)。台北:聯經出版社。
-
陳芳明(2000)。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
-
陳南宏記錄(2007)。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黃凡的小說及時代。徬徨的戰鬥-國立台灣文學館第三季周末文學對談,台南:
-
黃清順(2011)。「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以1983-2002年作為觀察主軸。高雄:國家教育研究院。
-
黃錦樹(2003)。謊言的技術與真理的技藝─書寫張大春之書寫。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
-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
路況(1992)。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
-
廖咸浩(1999)。合成人羅曼史:當代台灣文化中後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互動。當代,144
-
廖咸浩(1998)。台灣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
-
廖炳惠(2000)。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
-
廖炳惠(1994)。在台灣談後現代或後殖民論述。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
-
裴元領(1994)。權力運作與敘事功能─試析台灣八零年代中期以後的小說現象。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
-
劉乃慈(2015)。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台北:群學出版社。
-
劉亮雅(2007)。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台灣小說史論,台北:
-
潘鑫宏(2003)。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蔡源煌(1990)。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台北:雅典。
-
蕭阿勤(1999)。1980 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3
-
蕭阿勤(2010)。回歸現實:台灣1970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
羅青(1989)。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五四書店。
-
羅夏美(2006)。論後現代主義對臺灣小說的影響:以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為例。臺灣文學評論,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