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現代新儒家梁漱溟的自覺觀

并列篇名

The "Self-Awareness" Thoughts of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t Liang Shu-Ming

作者

黃文樹(Huang, Wen-Shu)

关键词

梁漱溟 ; 自覺 ; 現代新儒家 ; Liang Shu-ming ; self-awareness ;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18 / 12 / 01)

页次

1 - 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現代新儒家的開創者梁漱溟,自青年時代起以至生命後期,幾未中輟「自覺」觀的論述,「自覺」成為他的思想體系及日用常行的重要環節。梁氏的自覺觀,可歸納為下列七點:一、就其定義言,謂自覺即良知、獨知、明德;二、就其來源言,主張自覺是人心內蘊,生而俱有;三、就其性質言,自覺是心力的樞紐、自發的高峰、意識的資藉、其方向向上;四、就其掩蔽言,歸因於人心有「一息之懈」及囿於習氣;五、就其長養言,列舉靜默、發願力、毋自欺、自我要求、親師取友等功夫;六、就其作用言,肯定有自覺才能改造自己、創造成就、獲得美好生活;七、就其價值言,確信自覺是人最寶貴的東西,反己自覺是中國學問的精華。這些觀點,相當新穎、深切、務實,頗值參考。

英文摘要

From his youth to later life, a pioneer of modern new Confucianism, Liang Shu-Ming, almost never stopped his discourse on "self-awareness," which had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his thought system and daily life. Liang's thought of "self-awareness" can b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six points: 1. In terms of definition, self-awareness means conscience, independent knowledge and virtue. 2. In terms of its origin, self-awareness is the inner content of a human mind, which is inborn. 3. In terms of quality, self-awareness is the axis of mind, climax of spontaneity, and means of consciousness, with an upward direction. 4. In terms of hidden part, it is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a human mind may slack off at a moment and easily falls into bad habits. 5. In terms of long-term cultivation, it focuses on keeping silent, making wishes, never cheating oneself, setting standards for oneself, getting close to teachers and learning from friends. 6. In terms of value, one believes that self-awareness is the most precious thing. These viewpoints of Liang are quite innovative, practical and deep in thought, which are worth for refere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胡元玲(2013)。梁漱溟「自覺」及其與佛教「普提心」之比較。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8(2),47-73。
    連結:
  2. 陳來(2009)。梁漱溟與習靜之功。鵝湖月刊,34(11),7-20。
    連結:
  3. 黃文樹(2017)。梁漱溟出入儒佛的生命軌跡。臺大佛學研究,33,145-200。
    連結:
  4. 宋朱熹(1985)。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5. 明王守仁、吳光編校、錢明編校、董平編校、姚延福編校(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清黃宗羲(1974)。明儒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7. 毛禮銳、沈灌群(1988)。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8. 王汝華(2012)。現代儒家三聖: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9. 王汝華(2012)。現代儒家三聖: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10. 王宗昱(1992)。梁漱溟。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
  11. 牟宗三(1984)。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
  12. 艾愷、王宗昱譯、龔建中譯(1993)。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3. 李寧琪(2002)。梁漱溟倫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4. 汪東林(1992)。梁漱溟問答錄。長沙:湖南人民研究社。
  15. 汪東林(1992)。1949 年後的梁漱溟。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
  16. 馬勇(1994)。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7. 馬勇(1992)。梁漱溟評傳。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8. 梁培寬編(1990)。梁漱溟先生紀念文集。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19. 梁漱溟(1987)。人心與人生。臺北:谷風出版社。
  20. 梁漱溟(1972)。朝話。臺北:文景出版社。
  21. 梁漱溟(1982)。中國文化要義。臺北:里仁書局。
  22. 梁漱溟(1987)。東方學術概觀。臺北:駱駝出版社。
  23. 梁漱溟(1987)。印度哲學概論。臺北:彙文堂出版社。
  24. 梁漱溟(1983)。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里仁書局。
  25. 梁漱溟(1972)。教育文錄。臺北:文景出版社。
  26. 梁漱溟講述、李淵庭整理、閻秉華整理(2003)。梁漱溟先生講孔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7. 梁漱溟、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1989)。梁漱溟全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8. 郭齊勇、龔建平(2011)。梁漱溟哲學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9. 陳永杰(2015)。現代新儒家直覺觀考察:以梁漱溟、馮友蘭、熊十力、賀麟為中心。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30. 景海峰、徐業明(1995)。梁漱溟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31. 賀麟,1945,《當代中國哲學》,南京:勝利出版社。
  32. 經觀榮(2006)。梁漱溟的人生思想與鄉村建設活動。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
  33. 劉述先(1994)。當代新儒家人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34. 蔡仁厚(2005)。新儒家與新世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5. 鄭大華(1993)。梁漱溟與現代新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36. 鄭大華(1999)。梁漱溟學術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7. 鄭大華(2001)。梁漱溟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38. 鄭家棟(1990)。現代新儒學概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39. 魏思齊(2003)。梁漱溟的文化觀:根據《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與《中國文化要義》解說。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40. 譚宇權(1999)。梁漱溟學說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文樹(2022)。蔡仁厚對陽明心學教育觀的吸取與應用。鵝湖月刊,560,16-30。
  2. 黃文樹(2023)。第三代當代新儒家劉述先的人文教育思想。育達科大學報,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