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下的左翼女性身影:論陳映真與藍博洲的白色恐怖系列作品
|
并列篇名
|
Left-wing Female Figures under Nationalism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White Horror Series of Chen Ying-Zhen and Lan Bo-Zhou
|
作者
|
李淑君(Li, Shu-Chun)
|
关键词
|
陳映真 ; 藍博洲 ; 白色恐怖 ; 左翼女性 ; Chen Ying-Zhen ; Lan Bo-Zhou ; White Terror ; left-wing
|
期刊名称
|
東海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9期(2020 / 06 / 01)
|
页次
|
77
-
115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聚焦探討陳映真的〈山路〉、〈趙南棟〉、藍博洲的《幌馬車之歌》、《臺灣好女人》、《藤纏樹》、《春天-許金玉和辜金良的路》共六部文本作品,探究社會主義思想的蔡千惠、葉春美、宋蓉萱、許月里、蔣碧玉、許金玉、傅雙妹等人的形象與政治意義。陳映真與藍博洲的史觀軸線皆是「反日民族解放運動」到統一的民族解放左翼路線,兩人所塑造的社會主義理念的女性,呈現了男性作家對於左翼革命理想女性的想像與期待。兩人筆下的左翼女性成為母性、妻職、被啟蒙、再生產勞動、關係性角色、階級優先於女性。本文認為階級與民族的宏大敘述使得女性以「一場不快樂的婚姻」作為理念的實踐;其次,女性主體融入到階級議題中,成為階級優先於女性的政治格局;其三,左翼女性典型成為政治上的被啟蒙者、替代性的贖罪者;其四,母性精神成為社會主義與革命理念的延續,母親身分神聖化革命。本文在民族解放、社會主義、女性主體三者「不快樂的婚姻」中,探究左翼男性作家筆下的左翼女性。
|
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eft-wing female characters who experienced White Terror in Chen Ying-Zhen and Lan Bo-Zhou's writings. Chen Ying-Zhen and Lan Bo-Zhou created left-wing women characters from their imagination and expectation. Willing to play multiple roles, such as mothers, wives and labors, became the ideal images of these women. This paper first argues that the grand narrative of social classes and nations tended to ignore the subjectivities of women. Secondly, the female subject was often integrated into the class issues. The political concerns always take precedence over gender issues. Thirdly, the left-wing females were often enlightened by male elites. Finally, in Chen Ying-Zhen and Lan Bo-Zhou's writings, the maternal spirits became socialism and revolutionary idea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oles of the left-wing women in the writings of the left-wing male writers and discusses the "unhappy marriage" of national liberation, socialism, and female subject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任佑卿(2005)。殖民地女性與民族/國家想像。臺灣社會學研究季刊,58
連結:
-
吳懷晨(2012)。快樂的罪行:陳映真救贖三部曲結構中的罪與聖。中外文學,41(1)
連結:
-
阮桃園(2006)。真相的顯與隱─論藍博洲二部有關作家和醫生的報導文學。東海中文學報,18
連結:
-
周芬伶(2004)。迷走《忠孝公園》─陳映真近期小說的女性缺位。臺灣文學學報,5
連結:
-
柯惠鈴(2007)。軼事與敘事:左派婦女回憶錄中的革命展演與生活流動(1920s-1950s)。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5
連結:
-
陳正芳(2012)。文化交流下的歷史印記:論陳映真和黃春明小說中的美國人。臺灣文學學報,21
連結:
-
歐崇敬(2007)。「異鄉的存在」與「物化之虛無」的〈山路〉左翼政治思想。思與言,45(3)
連結:
-
(2004).Women' s Suffrage in Asia : Gender, Nationalism and Democracy.London:Routledge.
-
(1981).Women and revolution: a discussion of the unhappy marriage of Marxism and Feminism.Massachusetts:South End Press.
-
Hal Draper, “The Two Souls of Socialism,” New Politics 5.1, Winter 1966.
-
Jaggar, Alison M.(1983).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Totowa, NJ:Rowman & Allanheld.
-
Lin, Sylvia Li-Chun(2007).Representing Atrocity in Taiwa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YuvalDavis, Nira(1997).Gender and nation.Thousand Oaks, CA:Sage.
-
上野千鶴子,劉靜貞(譯),洪金珠(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臺北:時報文化.
-
王文仁(2005)。從〈幌馬車之歌〉看藍博洲的報導文學創作─兼論臺灣報導文學的幾個文類問題。東華中國文學研究,3
-
卡爾.馬克思,〈憲章派〉,引自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網站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mia-chinese-marx-18520802a.htm,瀏覽時間:2018 年 8 月 23 日。
-
卡爾.馬克思,〈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引自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網站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mia-chinese-marx-186609.htm,瀏覽時間:2018 年 8 月 23 日。
-
卡爾.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引自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網站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01.htm,瀏覽時間:2018 年 8 月 23 日。
-
卡爾.馬克思,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2017).資本論.臺北:聯經.
-
安藤丈將,林彥瑜(譯)(2018).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日本六○年代的思想之路.新北:左岸文化.
-
林載爵(2009)。所有人都被幽暗的心靈囚禁─談陳映真的早期小說。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柯惠鈴(200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
范宜如(2007)。邊緣發聲:藍博洲《藤纏樹》的書寫策略及其意涵。人文集刊,5
-
海蒂.哈特曼, Hartmann,范情(譯)(2001).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
-
張玉法(2003).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陳明成(2013).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臺北:前衛.
-
陳映真(2001).山路.臺北:洪範.
-
陳映真(2004).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
-
陳映真(1991)。「馬先生來了」?馬克思《資本論》在臺灣出版的隨想。中國論壇,364
-
陳映真(2001).鈴璫花.臺北:洪範.
-
陳映真(2001).萬商帝君.臺北:洪範.
-
陳映真(1984).山路.臺北:遠景.
-
陳映真(2004).父親.臺北:洪範.
-
曾文珍(2003)。春天-許金玉的故事~與女性政治犯對話。婦研縱橫,67
-
曾靜渝(2010)。第三世界文學的實踐者-重讀陳映真八○年代的文學創作與生產。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11
-
游鑑明(2000).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
黃淑玲(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
-
楊翠(2009)。獻祭的聖杯─陳映真小說中的女性救贖意象。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道格.麥亞當, Doug,黃克先(譯)(2011).自由之夏.臺北:群學.
-
維吉尼亞.吳爾芙, Virginia,王葳真(譯)(2001).三枚金幣.臺北:天培.
-
趙彥寧(2001)。階級與自然主義的美學:評藍博洲的《臺灣好女人》與江文瑜的《山地門之女》。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1
-
趙剛(2010)。重建左翼:重見魯迅、重見陳映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7
-
蔡雅祺(2010).論滿州國的婦女動員(1932-1945).臺北:國史館.
-
藍博洲(2001).臺灣好女人.臺北:聯合文學.
-
藍博洲(2002).藤纏樹.臺北縣:印刻.
-
藍博洲(2017).春天-許金玉和辜金良的路.新北:臺灣人民.
-
藍博洲(2004).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
-
藍博洲(編)(2016).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
羅斯瑪麗.派特南.童, Rosemarie Putnam,艾曉明(譯)(2002).女性主義思潮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