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語用觀點論〈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人物互動-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

并列篇名

A Pragmat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Characters in "A Journal of Sixty-four Days Trip to the East":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 Principle

作者

蘇建唐(Su, Chian-Tang)

关键词

李春生 ; 東遊六十四日隨筆 ; 合作原則 ; 禮貌原則 ; 交際語用 ; Communicative pragmatics ; Li Chun-Sheng ; "A Journal of Sixty-four Days Trip to the East" ; cooperative principle ; polite principle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1期(2021 / 06 / 01)

页次

71 - 1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日治時期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所著的〈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為對象,透過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Grice 1975)和禮貌原則(polite principle)(Leech 1983)探索作者赴日期間和日方各界人士的互動情形。在日方安排下,這段時間和李春生往來的人士超過一百人,其中獲作者具體描述者依身分不同可分成四類:1.日方政治人物;2.商業相關人士;3.媒體記者;4.演講對象(含教會與懇親會社)。由於各方懷抱的目的不同,透過互動行為和語言使用傳達的訊息也各異,這部份是過去罕為諸家學者注意的地方;對此,本文皆視為廣義的訊息符碼,並從交際語用觀點進行探索,試圖援引提供一套詮釋性框架,一窺不同會話策略背後的目的與收效。

英文摘要

In the light of communicative pragmatic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i Chun-Sheng(李春生), the author, and the people he met in Japan in the novel "A Journal of Sixty-four Days Trip to the East"(東遊六十四日隨筆). In this paper, interpersonal reactions are regarded as a kind of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human behavior. It is found that people would use several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based on different goals. These acts will be analyzed with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Grice 1975) and polite principle(Leech 1983). Several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re found by examining Li Chun-Sheng's interactions with politicians, businessmen, reporters and other Christians, respective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俊傑(2007)。中日文化交流史中「自我」與「他者」的互動:類型及其涵義。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4(2)
    連結:
  2. Birdwhistell, Ray Lee(1970).Kinesics and Context: Essays on Body Motion Communication.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3. Birdwhistell, Ray Lee(1952).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An Annotation System for Analysis of Body Motion and Gesture.Washington D.C.:Dept. of Stat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4. Grice, Herbert Paul(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Syntax and Semantics,New York:
  5. Jakobson, Roman(1960).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s.Style in Language,Cambridge, MA:
  6. Jakobson, Roman(Ed.),Halle, Morris(Ed.)(1956).Fundamentals of Language.Paris:Mouton Press.
  7. Leech, Geoffrey N.(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New York:Longman.
  8. Morris, Charles William.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Unified Science, vol. 2. Edited by Otto Neurath, Rudolf Carnap, and Charles William Morri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8.
  9. Samovar, Larry A.(1991).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Messages of Action, Spece, Time, and Silenc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lmont, CA:
  10. 王永場(1998)。古代行為語言例示。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
  11. 古偉瀛(1995)。從棄地移民到日籍華人——試論李春生的日本經驗。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
  12. 司馬嘯(2005).臺灣日本總督.臺北:玉山社.
  13. 何宗勳(2011)。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14. 吳文星(1986)。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臺北:
  15. 吳文星(2005)。李春生——白手起家的富豪思想家。臺灣文學評論,5(1)
  16. 李明輝(2010).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17. 李明輝(1995)。李春生《東西哲衡》及《哲衡續篇》中的哲學思想。李春生的思想與年代,臺北:
  18. 李明輝(2000)。轉化抑或對話?——李春生所理解的中國經典。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21
  19. 李威(2009)。身勢語文化與外語教學。教學與管理,21
  20. 李黃臏(1997).臺灣第一思想家.臺北:聖環圖書.
  21. 李黃臏(2000)。虔敬上帝與追求富強——台灣思想家李春生的哲學思想分析。育達學報,14
  22. 杜聰明,〈臺省茶葉之父——李春生的生平〉,《臺灣新聞報》,1963 年 9月 21 日,第一版。
  23. 周世箴(2003).語言學與詩歌詮釋.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4. 竺家寧(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5. 洪碧霞(1994)。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26. 徐千惠(200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7. 張宏庸(2005)。臺茶宣傳史。國立高雄餐旅學院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九十三學年度中華茶文化教學研討會成果報告書,高雄:
  28. 張易臻(2012)。旅遊文學中的政治思想及其時代背景轉變:以〈東遊〉與環球遊記》為例。史穗,5
  29. 張炎憲(編)(1987).臺灣近代名人誌.臺北:自立晚報.
  30. 張榮興,黃惠華(2005)。心理空間理論與「梁祝十八相送」之隱喻研究。語言暨語言學,6(4)
  31. 曹逢甫(2004).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32. 梅祖麟,高友工(1972)。分析杜甫的「秋興」——試從語言結構入手作文學批評。中外文學,1(6)
  33. 莊永明(2005)。臺茶拓銷先驅:李春生。臺北畫刊,451
  34. 陳俊宏(1999)。馬偕、李春生與禮密臣——跨世紀的際會與著作。淡水牛津文藝,4
  35. 陳俊宏(2000)。李春生、李延禧與第一銀行。臺北文獻,134
  36. 陳俊宏(1997)。李春生與禮密臣的一段軼事——一八九五年日軍和平占領臺北城事件的發微。臺北文獻,122
  37. 黃俊傑,古偉瀛(1995)。新恩與舊義之間——李春生國家認同之分析。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
  38. 黃美娥(2003)。帝國魅影——櫟社詩人王石鵬的國家認同。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4
  39. 黃哲永(編),吳福助(編)(2007).全臺文.臺北:文听閣圖書.
  40. 寧基(2003).行為語言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41. 劉建芳(2005)。行為語言分析及與用解讀。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