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禁忌與踰越:論葉石濤〈稻草堆裡的戀情〉的情色

并列篇名

Taboo and Transgression: On the Pornography of Yeh Shih-Tao's "The Love in the Straw Bale"

作者

楊建國(Yang, Chien-Kuo)

关键词

葉石濤 ; 〈稻草堆裡的戀情〉 ; 巴代伊 ; 禁忌 ; 踰越 ; Yeh Shih-tao ; "The Love in the Straw Bale" ; George Bataille ; taboo ; transgression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3期(2022 / 06 / 01)

页次

25 - 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葉石濤(1925-2008)向以文學乃現實環境之產物,是故其作品始終根植於臺灣土壤,以其切身經驗及臺灣本土人事為核心,反映置身歷史、政治、經濟脈絡變遷下臺灣人民的共同經驗及心聲,其中有關兩性議題的小說因其晚年大膽的情色書寫而備受關注。本文主要聚焦於其眾多兩性書寫中的「稻草堆裡的戀情」,一者,此一相同材料反覆出現在作者的隨筆與小說中,兩類文體文本的敘事觀點都均採第一人稱,因而對文本中女子的情色心理、慾望及反應付之闕如,缺乏合理的交代;二者,無論在此小說文本或隨筆中,關於女性性觀念與自主議題所涉及不倫與道德的批判,相較於作者其他作品,有著更多的貶抑,其故何在?本文嘗試以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情色論》中「禁忌與踰越」的觀點,試圖從接受美學的視角為解讀這段故事中的迷津提供另一種詮釋及說明。

英文摘要

With the belief that literature is the product of the real environment, Yeh Shih-tao's (1925-2008) lifelong oeuvre has been derived from Taiwan's soil, with a focus on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hat was happened to the local people and issues occurred in Taiwan in an attempt to reflect the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shared in common during the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shifts. Among these, some works concerning gender issues audaciously depicted with pornographic writing grasp readers' attention in his later years.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Yeh's "The Love in the Straw Bale" with two threads: on the one hand, the same material repetitively occurs throughout author's essays and novels, in which t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is largely used in both genres, because of the inability of the I's in describing the erotic psychology and desire towards the girl in the text as well as the lack of the I's in depicting a reasonable storyline. On the other hand, regarding both of his novels or essay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sk why the author applauds, rather than condemns, women's attitude toward sex and independence, which address the immoral issues, if compared with his other writings. In this study, Georges Bataille's notion of transgression and taboo raised in his Eroticism is employed in an attempt to offer another interpretation and reasonable explanation about the puzzles within the 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余德慧,石世明,夏淑怡(2006)。探討癌末處境「聖世界」的形成。生死學研究,3
    連結:
  2. 李明陽,喬川(2014)。「臺灣古典詩歌新解論爭」評議——以葉嘉瑩、夏志清、徐復觀、顏元叔為考察中心。漢學研究通訊,130
    連結:
  3. 蔣興儀(2007)。拉岡與心理分析之倫理學:解析康德與薩德之纏捲。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3)
    連結:
  4. 賴守正(2006)。踰越禁忌/愉悅大眾:阿雷提諾的情色論述。中外文學,35(5)
    連結:
  5. 賴軍維(2005)。薩德侯爵的情色理論。中外文學,34(2)
    連結:
  6. 賴軍維(2012)。巴塔伊的情色觀:神聖的情色。中山人文學報,32
    連結:
  7. 賴軍維(2015)。巴塔伊(G. Bataille)之內在經驗:出神(extase)、未知(non-savoir)與情色(erotisme)。外國語文研究,22
    連結:
  8. 戴華萱(2017)。如何測量情色的深度——李喬與鍾肇政、葉石濤的情色論對話。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4
    連結:
  9. (清)郭慶藩(1988).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10. 王強(2003).遮蔽的文明:性觀念與古中國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1. 米度頓, DeWight R.,趙文琦(譯)(2005).異國情色大不同——性愛人類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2. 余昭玟(2002)。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
  13. 余德慧(1997)。社會之殘餘:情色文學的出身。社會文化學報,5
  14. 吳秀香(2011)。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文學組。
  15. 吳錫德(編)(2002).情欲與禁忌.臺北:麥田出版.
  16. 李喬(2015).情世界——回到未來.臺北:印刻文學出版公司.
  17. 李衛華(2006).價值評判與文本細讀:「新批評」之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8. 杜夫海納, Mikel,韓樹站(譯),陳榮生(校)(1996).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 沈清松(2006)。從內在超越到界域跨越——隱喻、敘事與存在。哲學與文化,33(10)
  20. 林水福(編),林燿德(編)(1997).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1. 林沈雁(2009)。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2. 姚斯, Hans Robert,霍拉勃, Robert C.,周寧(譯),金元浦(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3. 唐毓麗(2002)。「新感官小說」的美學與政治——九〇年代情色小說的文學觀察。當代,182
  24. 海德格爾, Martin,陳嘉映(譯),王慶節(譯)(2014).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5. 馬嘉瑜(2013)。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26. 高羅佩, R. H.,李零(譯),郭曉慧(譯)(1991).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7. 陳芳明(2011).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8. 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出版社.
  29. 喬治.巴代伊, Georges,賴守正(譯注)(2012).情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0. 喬治.巴塔耶, Georges,程小牧(譯)(2017).內在經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1. 喬治.巴塔耶, Georges,劉暉(譯)(2003).色情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32. 葉石濤(2008).葉石濤全集.臺南:臺灣文學館.
  33. 赫魯伯, Robert C.,董之林(譯)(1994).接受美學理論.新北市:駱駝出版社.
  34. 趙毅衡(1988).新批評:一種獨特形式文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5. 劉達臨(1995).中國古代性文化(上冊).新北市:新雨出版社.
  36. 劉達臨(1999).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37. 蔡淑玲(1995)。巴岱儀的否定與踰越。中外文學,24(2)
  38. 鄭幸矯(2008)。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9. 鄭樹森(編)(1984).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出版社.
  40. 賴守正(2013)。性、暴力、死亡所交織的神聖情色變奏:巴代伊的《情色論》。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4(3)
  41. 賴美惠(2002)。臺灣文學的點燈人:葉石濤先生專訪(上)、(下)。國文天地,18(2)
  42. 邁可.潘恩, Michael,李奭學(譯)(2005).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43. 薩德, Marquis,王之光(譯)(2004).索多瑪 120 天.臺北:商周出版.
  44. 顏元叔(1973)。現代主義與歷史主義——兼答葉嘉瑩女士。中外文學,2(7)
  45. 羅曼.英加登, Roman Witold,陳燕谷(譯),曉未(譯)(1988).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