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旅行、身體與空間:徐霞客〈滇遊日記〉的觀看視域與敘寫模式

并列篇名

Travel and Body Phenomenology in Space: On the Perspective Horizon and Narratives in Xu Xiake's "Travel Diary of Yunnan Tour"

作者

楊建國(Yang, Chien-Kuo)

关键词

旅行書寫 ; 敘寫模式 ; 身體現象學 ; 徐霞客 ; 〈滇遊日記〉 ; Travel writing ; narrative ; Phenomenology of the Body ; Xu Xiake ; "Travel Diary of Yunnan Tour"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4期(2022 / 12 / 01)

页次

1 - 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徐霞客遊記》在晚明散文類型中,無論置於山水小品、性靈小品或地誌、方志,乃至輿地遊記書寫之列,皆卓爾不群,自有其高蹈地位。歷來論者或由其地理學之貢獻入手,或由文學記敘之可觀著眼;勘地貌,溯水文,兼及人文、經濟、民族誌等領域,遂成一龐大研究社群,文獻系統涵括自然/人文、科學/美學範疇,直可媲美紅學、酈學。旅行是身體在空間的移動,而身體乃具有知情意的整體,當身體遠離家鄉、移動至異域,必然產生共鳴、驚奇、差異、調整、認同與批判。本文擬以「文化地理學」與「身體現象學」雙重觀點,重新審視徐霞客(1587-1641)在生命最後四年西南行腳的滇遊記述;特別是他在身體移動中的「感覺體驗」、「自我與他者」的觀看維度、「以物觀物」之模山範水,以及文本中特出而迥異於水平軸的同時代前後作家及縱貫軸之歷代記遊書寫的敘寫模式。藉此,試圖追索探究徐霞客在人文地景空間書寫上的貢獻,並以之做為後繼者之旅遊寫作可資參考的典範。

英文摘要

Xu Xiake's Travels was a distinguished work among the genres of pros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no matter whether it was discuss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landscape essays, lyrical essays, geographical records, local records, or even traveling notes of the land. In the past, researchers mostly embark on their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ography or literary narrative. In particular, the research were from manifold fields such as geomorphology, hydrology, humanities, economics, ethnography and so forth, thus forming a huge research community. Travel concerns body movement in space. When away from home to a foreign land, one's body will inevitably resonate, surprise, differ, adjust, identify or even critique the unfamiliar surroundings. He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examine Xu Xiake's (1587-1641) travelogue, recorded in "Travel Diary of Yunnan Tour", in his remaining four years in the Yunnan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geography and phenomenology of body. In particular, the study focuses on his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movement of body, the viewing dimension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and the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of the landscape from the vision of thing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Xu's travelogue is written in a manner rather different from his contemporary writers and the travelogue narratives in history. Consequet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ace and explore Xu's contribution to the writing of human landscap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志楣(2007)。從有身到無身──論《老子》的身體觀。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5
    連結:
  2. 王學玲(2006)。是地即成土──清初流放東北文士之「絕域」紀遊。漢學研究,24(2)
    連結:
  3. 吳孟謙(2014)。晚明「身心性命」觀念的流行:一個思想史觀點的探討。清華學報,44(2)
    連結:
  4. 吳俊業(2010)。從書寫到書法──一個身體現象學的考察。清華學報,40(3)
    連結:
  5. 吳冠宏(2014)。從莊子到嵇康──「聲」與「氣」之視域的開啟。清華學報,44(1)
    連結:
  6. 吳冠宏(2009)。人物品鑑學之新向度的探索──從蔣年豐〈品鑑人格氣象之解釋學〉一文談起。成大中文學報,27
    連結:
  7. 吳冠宏(2014)。從「自足於內」到「氣通內外」:阮德如與嵇康〈宅無吉凶攝生論〉等四篇試解。臺大中文學報,45
    連結:
  8. 呂筱渝(2015)。湯皇珍行動藝術的創作形式:以《我去旅行》系列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學報,46(2)
    連結:
  9. 宋灝, Obert(2014)。物我相處之境:論日本庭園。中正漢學研究,24
    連結:
  10. 宋灝, Obert(2013)。由身體現象學談書法功夫論。東吳哲學學報,28
    連結:
  11. 胡曉真(2006)。旅行、獵奇與考古──《滇黔土司婚禮記》中的禮學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
    連結:
  12. 范宜如(2014)。謝肇淛《滇略》的書寫視域及文化意蘊。國文學報,55
    連結:
  13. 范宜如(2021)。《徐霞客遊記》的西南書寫:以異族敘述為探論核心。中正漢學研究,37
    連結:
  14. 范宜如(2007)。華夏邊緣的觀察視域:王士性《廣志繹》的異文化敘述與地理想像。國文學報,42
    連結:
  15. 張蓓蓓(2010)。由《水經注》看酈道元的人道人文關懷。成大中文學報,29
    連結:
  16. 陳惠齡(2012)。「移動」的情境與隱喻──《詩經.采薇》一詩所建構的時間頻譜及其景觀詩學。興大人文學報,49
    連結:
  17. 陳榮波(2011)。梅洛龐蒂《眼睛與精神》的藝術理念。東海哲學研究集刊,16
    連結:
  18. 楊婉儀(2022)。對於旅行意涵的探索:屬己的旅行以及與他者相遇的旅行。哲學與文化,49(5)
    連結:
  19. 鄭毓瑜(2006)。抒情、身體與空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一個反思。淡江中文學報,15
    連結:
  20. 鄭毓瑜(2006)。身體表演與魏晉人倫品鑒—一個自我「體現」的角度。漢學研究,24(2)
    連結:
  21. 簡錦松(2016)。夔州八陣圖現地研究。東華漢學,24
    連結:
  22. 簡錦松(2015)。GPS 在跨國漢學研究上的應用與必要性。中正漢學研究,1
    連結:
  23. 龔卓軍(2006)。身體感:胡塞爾對身體的形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9
    連結:
  24. (198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全球定位系統〉,「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瀏覽時間:2022 年 10 月。
  27. (1965).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28. 《徐霞客遊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wiki.pl?if。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96805
  29. 〈儸儸〉,「國語辭典簡編本」,https://dict.concised.moe.edu.tw/,瀏覽時間:2022 年 10 月。
  30. (元)周達觀,夏鼐(校注)(2000).真臘風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31. (宋)邵雍(1988).皇極經世書.臺北:廣文出版社.
  32. (宋)邵雍(1972).擊壤集.臺北:廣文出版社.
  33. (宋)范仲淹(1989).范文正公集.上海:上海書店.
  34. (宋)范成大(1965).吳船錄.臺北:藝文印書館.
  35. (宋)陸遊(1965).入蜀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36. (宋)蘇軾(1989).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37. (明)王士性(1981).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
  38. (明)徐宏祖,黃珅(注釋),黃志民(校閱)(2002).新譯徐霞客遊記.臺北:三民書局.
  39. (明)袁宏道,錢伯城(箋校)(1979).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明)陳繼儒(2002).陳眉公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明)謝肇淛(1972).滇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2. (南朝梁)蕭統,李善(注)(1980).昭明文選.臺北:河洛出版社.
  43. (唐)柳宗元(1990).柳宗元集.臺北:華正書局.
  44. (戰國)莊子,郭慶藩(輯)(1991).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45. Cloke, Paul,Crang, Philip,Goodwin, Mark,王志弘(譯)(2006).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出版社.
  46. Crang, Mike,王志弘(譯),余佳玲(譯),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
  47. Cresswell, Tim,徐苔玲(譯),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
  48. 方孝謙(1999)。什麼是再現?跨學門觀點初探。新聞學研究,60
  49. 王文進(1999)。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1
  50. 王鵬惠(2002)。漢人的異己想像與再現——明清時期滇黔類民族誌書寫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
  51. 朱志學(2017)。從「生活世界」到「場域性主體」:「存有三態論」內涵的現象學思路及其歷史定位。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3
  52. 何乏筆,Heubel, Fabian(2003)。氣氛美學的新視野:評介伯梅〈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188
  53. 何傳馨(2015)。范寬谿山行旅圖成名史。故宮文物月刊,388
  54. 余舜德(編)(2015).身體感的轉向.臺北:臺大出版社.
  55. 余舜德,顏學誠(2006)。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專號導言。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5
  56. 宋邦珍(2002)。邵雍「以物觀物」詩學觀之析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6)
  57. 李約瑟, Joseph(1978).中國科學技術史.香港:中華書局.
  58. 李鴻瓊(1997)。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中外文學,26(4)
  59. 杜維明(1989)。身體與體知。當代,35
  60. 林安梧(1993).存有.意識與時間.臺北:東大出版社.
  61. 幽蘭(2003)。景觀: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比較研究 1。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8
  62. 胡塞爾, Edmund G.A,克勞斯.黑爾德(編),倪梁康(譯),張廷國(譯)(2002).生活世界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63. 胡塞爾, Edmund G.A,張慶熊(譯)(1992).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4. 胡塞爾, Edmund G.A,舒曼(編),李幼蒸(譯)(2009).純粹現象學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65. 范宜如(2010)。文化圖景的形構:王士性《廣志繹》之地方知識與敘事。中國學術年刊,32
  66. 徐建春(1992)。徐霞客與王士性。浙江學刊,75
  67. 馬丁.海德格爾, Martin,陳嘉映(譯),王慶節(譯)(2014).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68. 莫里斯.梅洛龐蒂, Maurice,姜志輝(譯)(2012).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69. 陳忠和(2005)。晚明山水小品中「以我觀物」的審美感應模式。靜宜語文論叢,1(2)
  70. 陳榮華(1984)。胡塞爾哲學的世界概念。臺大哲學論評,7
  71. 陳榮華(2011).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
  72. 楊建國(2021)。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73. 楊家駱(編)(1992).宋人畫學論.臺北:書界書局.
  74. 廖炳惠(2006).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臺北:聯合文學.
  75. 廖炳惠(2002)。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175
  76. 潘朝陽(1991)。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
  77. 潘朝陽(2000)。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曁「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3)
  78. 鄭毓瑜(2014).文本風景──自我、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
  79. 顏崑陽,蔡英俊,鄭毓瑜(2008)。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域與方法──「百年論學」學術對談。政大中文學報,9
  80. 魏光莒(2006)。「生活世界」——由「視域」理論到「場域」理念。環境與藝術期刊,4
  81. 魏光莒(2011)。由地方的構成反思現代空間:一種現象學地理學的解讀。環境與藝術學刊,10
  82. 羅伯.索柯羅斯基, Robert,李維倫(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
  83.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
  84. 龔鵬程(1996)。遊人記遊:論晚明小品遊記。中華學苑,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