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圖底理論談慶修院的空間義涵

并列篇名

From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of Space to Study Qing-Xiu-Yuan

DOI

10.30095/SYJH.201007.0007

作者

黃淑貞(Shu-Cheng Huang)

关键词

圖底理論 ; 慶修院 ; 江戶時代 ; 真言宗 ; 美感 ;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 the Qing-Xiu-Yuan ; the Edo Period ; Zhen-Yan religious ; esthetic sensibilities

期刊名称

中山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10 / 07 / 01)

页次

155 - 1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圖底理論,本是構成視覺藝術格式塔特點的基本規律,被運用於造型藝術,後來又被辭章章法所援引,用以分析文章作法。所謂「圖」,是指產生聚焦功能的焦點;所謂「底」,是背景,對焦點起著烘托的作用。圖底法若落實到慶修院建築群體上來說,日治時期吉野村日本移民的奮鬥與開發,光復以後吳添妹居士、釋性良法師及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代代維護經營等時、空背景材料,就是「底」,它具有把視覺對象(「圖」)從其背景浮現出來的作用。至今仍保有江戶時代建築風格的慶修院本堂,其前身為日本真言宗高野派吉野布教所,是日治時期吉野村移民最主要的信仰中心;它與周邊的光明真言百万遍碑、祈願百度石、八十八石佛迴廊等相關建築群,即形成了「圖」的性格。本文預期把「圖底」理論引介至建築結構領域之中,以探討慶修院這一宗教文化空間的義涵。

英文摘要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it is originally a basic rule which forms the visual art of Gestalt, applied to the plastic arts, quoted by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later,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article. What is called ”figure”, means that produces the focus focused on the function. What is called ”ground” is a background and plays a role in setting off by contrast. If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is used to express the building of the Qing-Xiu-Yuan, the struggl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of Japanese immigration in Japan manage period, and Tian- Mei Wu, Xing- Liang shi-fu , the organization association of teenagers of Hualie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ll of these space-time background materials are the ”ground”. It has a visual target function of appearing the ”figure” from its background out. Up to now, the main-building of the Qing-Xiu-Yuan still has kept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Japan's Jiang-Hu period. The main-building of the Qing-Xiu-Yuan was the main faith and preach centre of Japan immigrants of Ji-Ye village before. The Zhen -Yan (しんごん しゅう)religious sect was from Japan Gao-Ye mountain, in order to aid and comfort Japan immigrants' minds and souls. The main-building of the Qing-Xiu-Yuan , the stela of Zhen -Yan, 88 stones Buddha ,etc., have formed the character of ”figure”.They have attracted all people's sight. This thesis is talking about the figure-ground organization of the Qing-Xiu-Yuan what religious culture meaning it i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台灣總督府,1919。
  2. 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98 年度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年度計畫》。未出版,2009b。
  3. 東台灣研究會。《東台灣研究叢書‧花蓮港廳下的產物》。臺東:東台灣研究會,1926。
  4. 東台灣研究會。《東台灣研究叢書‧模範的內地人移民村吉野村的概況》。臺東:東台灣研究會,1924。
  5. 東台灣新報社編篡。《東台灣便覽》。臺北:東台灣新報社, 1925。
  6. 王立(1999)。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7.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8. 王長俊(2000)。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9. 史春珊、孫清軍(1988)。建築造型與裝飾藝術。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10. 田村貞雄、葛東萊譯(1992)。殖產興業。臺北:方智出版社。
  11. 刑福泉(1999)。日本藝術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2. 吉安鄉公所(1995)。吉安鄉土情。花蓮:吉安鄉公所。
  13. 西和夫、穗積和平、蕭雅文譯(2007)。日本建築的形式·生活與建築造型史。臺北: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14. 克里斯多福·泰德格、苑受薇譯(2001)。日本。臺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呂清夫(1989)。造形原理。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6. 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7. 李澤厚(1988)。美學四講。臺北:人間出版社。
  18. 沈福煦(1993)。人與建築。臺北:臺北斯坦出版有限公司。
  19. 卓克華(2006)。花蓮縣第三級古蹟吉安慶修院調查研究。普門學報,34,225-258。
  20. 宗白華(2001)。美學散步。臺北:洪範書店。
  21. 東鄉實、佐藤四郎(1968)。台灣植民發達史。臺北:古亭書屋。
  22. 林明德、陳慈玉、許慶雄(1992)。日本歷史與文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23. 林思玲、傅朝卿(2007)。氣候環境調適的推手─日本殖民臺灣熱帶建築知識體系。建築學報,59,1-24。
  24. 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2009)。七腳川事件一百周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花蓮:
  25. 花蓮縣文化局(2005)。花蓮地區日本官營移民村生活飲食文化資源採集案成果報告書。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
  26. 初旭(1994)。佛門諸神。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
  27. 施慧美(1997)。日本近代藝術史。臺北:三民書局。
  28. 苗允豐(1979)。花蓮縣志。花蓮:花蓮文獻會。
  29. 徐復觀(1973)。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0. 翁純敏(2007)。吉野移民村與慶修院。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
  31. 馬修·佛瑞德列克、吳莉君譯(2009)。建築的法則。臺北:原點。
  32. 康丁斯基、吳瑪俐譯(2000)。點線面。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33. 清水半平(1972)。官營移民─吉野村回顧錄。群馬縣:高崎市榮町93番地。
  34. 陳建安(2005)。日治時期移入臺灣社寺建築─花蓮慶修院建築特質與意涵之研究。中國技術學院學報,27,115-128。
  35. 陳滿銘(2002)。論幾種特殊的章法。國文學報,31,175-204。
  36. 陳滿銘(2002)。論篇章的「圖底」結構。國文天地,102-105。
  37. 傅拉瑟、李文吉譯(1994)。攝影的哲學思考。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38. 黃淑貞(2006)。以石傳情─談廟宇石雕意象及其美學。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39. 黃淑貞(2005)。篇章對比與調和結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40. 楊仁煌(2009)。政治文化與民族政策─以七腳川戰役爲例。七腳川事件一百周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花蓮:
  41. 楊永良(2008)。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化的光與影。臺北:致良出版社。
  42. 楊成寅、黃幼鈞(1994)。鬼斧神工·中外雕塑藝術鑑賞。臺北:書泉出版社。
  43. 葉太平(1998)。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臺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
  44. 劉思量(200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45. 增田秀光編(2007)。日本の神々の事典─神道祭祀と八百方の神々。東京:株式?社?習研究者。
  46. 魯道夫·阿恩海姆、郭小平譯、翟燦譯(2001)。藝術心理學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7. 蘆原義信(2001)。街並みの美学。東京:岩波書店。
  48. 釋德編(2008)。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臺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薛孟琪(2021)。圖、底與透明性:試論陳其寬先生建築與繪畫中共通的空間探索。建築學報,118,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