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心.封禪》與《文選》符命的文類省思:以歷史文化的考察為主

并列篇名

Genre Reflections of Wen-Xin-Diao-Luong "Feng-Shan"and Zhao-Ming-Wen-Xuan "Fu-ming": a Observations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as the Primary

DOI

10.30095/SYJH.201107.0010

作者

龍亞珍(Yea-Jen Long)

关键词

文心雕龍 ; 昭明文選 ; 封禪 ; 符命 ; 文類 ; "Wen-Xin-Diao-Luong" ; "Zhao-Ming-Wen-Xuan" ; Feng-shan ; Fu-ming ; Genre

期刊名称

中山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1期(2011 / 07 / 01)

页次

235 - 26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文心》與《文選》為同代之作,但《文心》〈封禪篇〉的代表作《文選》同樣選錄,卻納入「符命」這一文類下。由於「封禪」是帝王受命登基,祭天祀神的大典,故類此文章的出現與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本文即由此切入,探討〈封禪〉、「符命」文類的形成、標目、作者寫作動機、文本序、文類次序的編排等,和其與歷史文化情境間的相互關係。以為〈封禪〉、「符命」一類文章與文類類目的出現,和古代文士將封禪視為歷史大事,欲附驥尾以獲永世不朽的文名有關。而《文心.封禪》中的作品,《文選》改以「符命」標目的背後,實則暗寓貶意。

英文摘要

”Wen-Xin-Diao-Luong” and ”Zhao-Ming-Wen-Xuan” are books of the same generation. The representative articles of ”Feng-Shan” chapter in ”Wen-Xin-Diao-Luong”, also be elected into ”Zhao-Ming-Wen-Xuan”, but were called as ”Fu-ming”. ”Feng-Shan” wa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ritual when the emperor ascended the throne and offered sacrifices to God on the mountain. Therefore, ”Feng-Shan” articles being written out,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is study observed from ”Feng-Shan”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ultural angles,to explore on the formation of literary genres, heading, the author's motives, foreword, order of the genre choreography and which's relationship. I think that ancient writers looking forward to writing ”Feng-Shan” for a class of articles, can get excellent reputation. But when ”Feng-Shan” genre of articles have been changed to ”Feng-shan” genre, implying that editing is bad for the works of evalu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張亨。〈「天人合一」觀的原始及轉化〉。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1992 。微縮資料。1-19 幅。
  2. Wright, Arthur F.、中研院編譯、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委員會編譯(1976)。中國歷史人物論集。台北:正中書局。
  3. 于光華編(1981)。評注昭明文選。台北:學海。
  4. 文崇一(1992)。道德與富貴:中國人的價值衝突。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5. 王欽若編、周勛初校訂(2006)。冊府元龜。南京:鳳凰。
  6. 王夢鷗(1984)。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
  7. 王夢鷗(1987)。從士大夫文學到貴遊文學。傳統文學論衡,台北:
  8. 司馬遷、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1974)。史記。台北:史學。
  9. 永瑢、紀昀(198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0. 安居香山輯、中村璋八輯(1994)。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
  11. 曲進賢編(2005)。泰山通鑑。濟南:齊魯書社。
  12. 何平立(2003)。巡狩與封禪:封建政治的文化軌跡。濟南:齊魯書社。
  13. 余英時(1992)。中國歷史轉型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
  14. 余英時(197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
  15. 吳曾祺錄(1970)。古今文鈔。台北:文海書局。
  16. 呂不韋、許維遹集釋(1984)。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台北:鼎文書局。
  17. 呂不韋、許維遹集釋(1984)。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台北:鼎文書局。
  18. 呂不韋、許維遹集釋(1984)。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台北:鼎文書局。
  19. 李百藥(1993)。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
  20. 李昉編(1986)。太平御覽。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1. 杜佑、長崎規矩也、尾崎康校、杜佑、韓昇譯(2008)。通典。上海:上海人民。
  22. 沈約(1993)。宋書。台北:鼎文書局。
  23. 房玄齡(1992)。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24. 俞紹初編、許逸民編(1998)。中外學者文選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25. 俞紹初編、許逸民編(1998)。中外學者文選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26. 姚思廉(1993)。梁書。台北:鼎文書局。
  27. 查志隆。岱史。上海:涵芬樓。
  28. 范曄(1975)。後漢書。台北:洪氏。
  29. 韋昭(1974)。國語韋昭註。台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
  30. 凌純聲(1965)。中國的封禪與兩河流域的昆侖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19,1-38。
  31. 凌純聲(1963)。北平的封禪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16,1-100。
  32. 徐興無(1999)。戰國秦漢間封禪祀典的建構。第二屆中國古典文學國際研討會:紀念聞一多先生百週年誕辰現場論文
  33. 班固、陳立疏證(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34. 班固、顏師古注(1975)。漢書。台北:洪氏。
  35. 秦蕙田(1971)。五禮通考。台北:正光。
  36. 馬端臨(1965)。文獻通考。台北:世界書局。
  37. 曹植、趙幼文校注(1985)。曹植集校注。台北:明文書局。
  38. 陳夢雷編(1992)。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
  39. 陳槃(1991)。秦漢間之所謂『符應』略論。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台北:
  40. 陳槃(1991)。論早期讖緯及其與鄒衍書說之關係(增訂本)。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台北:
  41. 章如愚(1969)。群書考索。台北:新興書局。
  42. 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盤庚。
  43. 游志誠(1986)。昭明文選學術論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44. 湯孝純注譯(1995)。管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45. 湯貴仁(2003)。泰山封禪與祭祀。濟南:齊魯書社。
  46. 黃景進(1998)。從「論文敘筆」看劉勰評論文類的方法。中華學苑,51,49-77。
  47. 詹鄞鑫(1990)。巡守與封禪:論封禪的性質及起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3,29-33。
  48. 劉昫(1992)。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49. 劉勰、李曰剛斠詮(1982)。文心雕龍斠詮。台北:國立編譯館。
  50. 劉勰、周振甫注、王文進譯(1984)。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
  51. 劉勰、范文瀾注(1975)。文心雕龍注。台北:開明書局。
  52. 歐陽修、宋祁(1992)。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53. 鄭樵、陳宗夔校(1956)。通志二十略。台北:世界書局。
  54. 鄧淑蘋(1992)。唐宋玉冊及其相關問題。故宮文物月刊,9(10),12-25。
  55. 穆克宏(1997)。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北京:中華書局。
  56. 蕭統編、李善注(1976)。《文選》附考異。台北:藝文印書館。
  57. 錢鍾書(1990)。管錐編。台北:書林。
  58. 駱鴻凱(1982)。文選學。台北:漢京。
  59. 龍亞珍(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60. 龍亞珍(2009)。史前山嶽信仰考察:三星堆祭山圖初探。國立中央大學專任教師著作集刊,桃園縣中壢市:
  61. 應劭、王利器校注(1982)。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
  62. 戴聖編、鄭玄注、孔穎達疏(1982)。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63. 魏徵(1993)。隋書。台北:鼎文書局。
  64. 蘇雪林(1980)。屈賦論叢。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委會。
  65. 顧頡剛(1995)。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書局。
  66. 龔鵬程(1992)。文化符號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