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面具的奧秘:現代抒情散文的主體問題
|
并列篇名
|
Persona Mystique: The Problem of Subjectivity in Modern Lyrical Essays
|
作者
|
黃錦樹(Kim-Chew NG)
|
关键词
|
抒情散文 ; 抒情傳統 ; 抒情主體 ; 體裁協約 ; 面具 ; 作者 ; lyrical essays ; lyrical tradition ; lyrical subjectivity ; generic contract ; persona ; the author
|
期刊名称
|
中山人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8期(2015 / 01 / 01)
|
页次
|
31
-
5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考察五四以來現代文學系統中的抒情散文,探詢它的主體預設、作為「抒情傳統」的現代子裔本身蘊含的倫理預設等等。因現代抒情散文係現代抒情傳統之一環,故而必須先探討此一「傳統」在發明的過程中,做了怎樣的主體預設。從文類的體裁協約過渡到傳統文論對「文心」的倫理設定,再從這一傳統的建構,從陳世驤上溯至王國維,進一步延伸向文學寫作的「表演性」諸問題。再從抒情傳統論中的屈原問題延伸至作者、史傳問題。本文強烈主張,如果沒有作者論(史傳批評)的支撐,抒情傳統論將是缺乏根基的。由此而迴向抒情散文的作者問題,但願有助於弄清楚散文的本質。
|
英文摘要
|
As a subgenre of the modern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developed since the May Forth New Literary Movement, modern lyrical essays require us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ethics of its discourse. In this paper, I set out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in modern lyrical essays and proceed to examine the ethics of the genre according to "the literary mind." Moreover, I will explore the issue from Chen Shixiang's and Wang Guowei's theoretical discourse to the performativity of lyrical essays. This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problematics of author and other historico-biographical issues, with the question of Qu Yuan the author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On this premise, I argue that a lyrical tradition must be grounded on the author theory (as well as historico-biographical criticism); otherwise such a tradition would be a weak on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黃錦樹(2005)。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34(2),157-85。
連結:
-
黃錦樹(2003)。文之餘?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其歷史類型及與週邊文類之互動,及相應的詩語言問題。中外文學,32(7),47-64。
連結:
-
黃錦樹。〈抒情傳統的主體問題〉。「民國風雅:現代中國的古典詩學與文人傳統」研習營。臺灣大學,臺北。16 Dec. 2012。講評 Ng Kim Chew. “Shuqing chuantong de zhuti wenti” [Questions of subject of lyrical tradition]. Camp on “Minguo fengya: Xiandai Zhongguo de gudian shixue yu wenren chuantong [Airs and grace of the Republican Era: Classical poetics and scholar tradition in modern China].”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6 Dec. 2012b. Commentary.。
-
黃錦樹。〈「文心凋零?」:抒情散文的倫理界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 May 2013: E4 Ng Kim Chew. “'Wenxin diaoling?': Shuqing sanwen de lunli jiexian” [“The waning of literary mind?”: Ethical limit of lyrical essay]. China Times. 20 May 2013a: E4
-
黃錦樹。〈散文與市場自由主義〉。《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4 June 2013: E4 Ng Kim Chew. “Sanwen yu shichang ziyou zhuyi”[Essay and market liberalism]. China Times 24 June 2013b: E4
-
什克洛夫斯基、方珊譯(1989)。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SDX Joint Publishing。
-
巴特、懷寧譯(1995)。羅蘭.巴特隨筆選。天津=Tianjin:百花文藝出版社=Baihua Wenyi Publisher。
-
巴赫金、曉河譯(1998)。巴赫金全集。石家莊=Shijiazhuang:河北教育出版社=Hebei Education Publisher。
-
止庵編(2012)。周作人講解魯迅。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
毛斯、佘碧平譯(2003)。社會學與人類學。上海=Shanghai:上海譯文出版社=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
王安憶(1997)。王安憶選今人散文。上海=Shanghai:上海文藝出版社=Shanghai Wenyi Publishing。
-
王岳川編、尚水編(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卡夫卡、張榮冒譯(2012)。變形記:中短篇小說集。上海=Shanghai:上海文藝出版社=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
司馬遷(1997)。史記。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Chung Hwa Book Co。
-
托多羅夫、蔣子華譯、張萍譯(2001)。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天津=Tianjin:百花文藝出版社=Baihua Wenyi Publisher。
-
艾柯、黃寤蘭譯(2000)。悠遊小說林。臺北=Taipei:時報出版公司=China Times Publishing。
-
佛雛(1999)。王國維詩學研究。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利科、莫偉民譯(2008)。解釋的衝突:解釋學文集。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Commercial Press。
-
叔本華、石沖白譯(1994)。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Commercial Press。
-
周作人(2002)。魯迅小說裏的人物。石家莊=Shijiazhuang:河北教育出版社=Hebei Education Publisher。
-
屈原、金開誠校注、董紅利校注、高路明校注(1996)。屈原集校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Chung Hwa Book Co.。
-
林庚(2002)。中國文學簡史。臺北=Taipei:五南圖書=Wu Nan Book。
-
哈貝馬斯、曹衛東譯(2004)。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南京=Nanjing:譯林出版社=Yilin Press。
-
威廉斯、王爾勃譯、周莉譯(2008)。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開封=Kaifeng:河南大學出版社=Henan University Press。
-
柯慶明編、蕭馳編(2009)。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Taipei:
-
柯慶明編、蕭馳編(2009)。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Taipei:
-
柯慶明(1987)。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Taipei:大安出版社=Taan Publisher。
-
胡友峯(2007)。康德先驗美學方法論。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5(2),31-36。
-
泰勒、韓震譯(2001)。自我的根源。上海=Shanghai:譯林出版社=Yilin Press。
-
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Taipei:臺灣大學出版社=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
高友工、梅祖麟(2013)。唐詩三論:詩歌的結構主義批評。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Commercial Press。
-
勒熱訥、楊國政譯(2001)。自傳契約。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SDX Joint Publishing。
-
商偉(2012)。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SDX Joint Publishing。
-
康德、宗白華譯(1996)。判斷力批判。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Commercial Press。
-
張淑香(2009)。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Taipei:
-
張淑香(2009)。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Taipei:
-
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Taipei:大安出版社=Taan Publisher。
-
陳平原(2003)。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陳平原(2011)。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陳平原(2010)。中國散文小說史。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陳國球(2013)。文學如何成為知識?。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SDX Joint Publishing。
-
陳國球(2013)。抒情中國論。香港=Hong Kong:三聯書店=Joint Publishing (HK)。
-
陳國球(2004)。文學史書寫型態與文化政治。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傅杰編校(1997)。王國維論學集。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黃科安(2013)。叩問美文:外國散文的譯介與中國散文的現代性轉型。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黃錦樹(2012)。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Taipei:麥田出版社=Rye Field Publishing。
-
黃錦樹(2012)。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41(3),191-97。
-
葛兆光(1998)。中國思想史。上海=Shanghai:復旦大學出版社=Fudan University Press。
-
鈴木貞美、王成譯(2011)。文學的概念。北京=Beijing:中央編譯出版社=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
劉勰、周振甫注(1998)。文心雕龍注釋。北京=Beijing:人民文學出版社=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
蔡英俊編(1982)。抒情的境界。臺北=Taipei:聯經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
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Taipei:大安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
鄭毓瑜(2012)。引譬連類:文化研究的關鍵詞。臺北=Taipei:聯經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
蕭馳(2011)。玄智與詩興。臺北=Taipei:聯經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
蕭馳(2012)。聖道與詩心。臺北=Taipei:聯經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
蕭馳(2012)。佛法與詩境。臺北=Taipei:聯經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
戴燕(2002)。文學史的權力。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顏崑陽(1991)。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Taipei:學生書局=Student Bookstore。
-
顧易生、蔣凡(1996)。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先秦兩漢卷。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
龔鵬程(1992)。文化符號學。臺北=Taipei:學生書局=Student Bookstore。
-
龔鵬程(1990)。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Taipei:大安出版社=Taan Publisher。
|
被引用次数
|
-
江昇(2018)。酷兒化抒情傳統-重讀白先勇《孽子》。中國文學研究,45,217-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