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不同競技水準男子競技體操選手分值表現的比較

并列篇名

Comparison of Score Values between Male Artistic Gymnasts at Different Skill Levels

DOI

10.6222/pej.4404.201112.0909

作者

陳光輝(Kuang-Hui Chen);柯文佳(Wen-Chia Ko);湯文慈(Wen-Tzu Tang)

关键词

組群分值 ; 有效動作分值 ; 連接動作加分 ; 實施扣分 ; 最後得分 ; group score ; effective score ; connection score ; deduction score ; final score

期刊名称

體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4卷4期(2011 / 12 / 01)

页次

623 - 6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目的:透過評分規則的規範,比較不同競技水準男子競技體操選手在個人全能及各單項分值表現的差異,藉以了解目前國內男子競技體操選手需積極克服的訓練課題所在。方法:以參加國內2010年廣州亞運會男子競技體操培訓國手選拔賽個人全能成績前20名選手,及2009年世界競技體操錦賽個人全能前8名及各單項決賽選手(共48人次)為研究對象,運用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驗個人全能分值、各單項分值及D、E分值,若F值達顯著水準時,再以薛費法(Scheffe)進行事後比較,本研究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一、國際優秀選手在個人全能總分及各單項分值等,皆優於國內優秀及次優秀選手的表現;二、國內優秀與次優秀選手相較之下,在地板、吊環及跳馬等三個項目中具有優勢;三、國際優秀選手在各單項D、E分分值皆明顯優於國內優秀及次優秀選手的表現。結論:國際優秀選手在個人全能總分、各單項分值及各單項D、E分分值等方面皆明顯優於國內優秀及次優秀選手的表現。國內選手在提昇D分分值之首要條件是強化各個單項的高難度動作技術訓練,尤其是結束動作的難度須提升至D級。另外E分分值受到動作穩定性與技術正確性的影響,透過加強單一動作技術正確性及穩定性後再將其運用在比賽中,應能減少在臨場時發生動作失誤。

英文摘要

Purpose: To compare the all around score and apparatus score by different skill level male artistic gymnas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of training for the current domestic male gymnasts to overcome. Methods: Twenty gymnasts who participated in men's gymnastics contest of 2010 Asia Game and 2009 world competition all around and Apparatus men's gymnastics 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and divided into international elite, national elite, and national sub-elite groups. Moreover, the One-way ANONA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all around score, apparatus score and D, E score values. I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then Scheffe methods post-hoc test would be used. Significant level was set at α = .05. Results: In terms of all around score and apparatus score values, the international elite group's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national elite group and national sub-elite group. The national elite group's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national sub-elite group in the events of floor exercise, rings and vault. In terms of D, E score value, the international elite group's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national elite group and national sub-elite group in the each apparatus. Conclusion: The international elite group's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national elite group and national sub-elite group in the all around score, apparatus score and D, E score values. The national gymnasts should practice their high difficult skills in each apparatus to improve D score value, and dismount must be upgraded to D value. In addition, E score value was depend mainly on the stability and technical preciseness, therefore, practicing single techniques in accuracy and stability should be able to stress to reduce errors in the competit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史瑞臨、王宗吉(2003)。體操男子跳馬第Ⅲ競賽成績及動作頻率分析。體育學報,34,93-100。
    連結:
  2. 俞智贏、蔡惠凰、黃長福(2006)。我國與世界優秀跳馬選手「前手翻直體前空翻轉體900∘」之運動學比較研究。運動教練科學,7,79-86。
    連結:
  3. 陳光輝、王明鴈、陳銘堯(2008)。影響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中A、B分高低的主要因素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2(4),83-89。
    連結:
  4. 陳光輝、高明鋒、王明鴈(2005)。2002年亞運會與2003年全運會男子競技體操選手雙槓項目整套動作內容之比較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3),305-318。
    連結:
  5. 陳光輝、陳漢棟、蔡亨(2007)。男子競技體操吊環項目力量動作之保護方法。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1),95-108。
    連結:
  6. 陳光輝、湯文慈(2009)。臺灣男子競技體操國際賽成績統計與各單項發展探討—1990〜2008。大專體育雙月刊,103,72-78。
    連結:
  7. 陳光輝、湯文慈(2010)。2009年版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修訂內容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4(2),163-169。
    連結:
  8. 陳光輝、湯文慈、蔡亨(2010)。從組群概念比較我國全運會與奧運會男子競技體操選手整套動作內容之差異。體育學報,43(1),89-103。
    連結:
  9. 陳光輝、蔡亨、王明鴈(2005)。我國與亞洲優秀男子競技體操選手鞍馬項目整套動作編排方式之比較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3),333-342。
    連結:
  10. 陳光輝、蔡亨、俞智贏(2005)。2002年亞運會與2003年全運會男子競技體操選手吊環項目整套動作編排方式之比較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3),293-303。
    連結:
  11. 陳光輝、鄭黎暉、陳銘堯(2008)。我國男子競技體操吊環項目的動作發展、成績回顧及未來展望之探討—1990〜2007。中華體育季刊,22(3),83-89。
    連結:
  12. 陳嘉遠、張至滿(2004)。跳馬項目不同起評分與實施減分對競賽成績影響之分析。文化體育學刊,2,285-298。
    連結:
  13. 陳嘉遠、張至滿(2005)。吊環競賽不同起評分與實施扣分對成績影響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3),229-243。
    連結:
  14. 中華民國體操協會(譯)(2009c)。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臺北市:作者。(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Gymnastics, 2009)。
  15. 中華民國體操協會(2009a)。2010 年廣州亞洲運動會男子競技體操第一階段第三期國手選拔賽成績。臺北市:中華民國體操協會成績紀錄組。
  16. 中華民國體操協會(2009b)。2009 年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男子單項決賽成績。臺北市:中華民國體操協會成績紀錄組。
  17. Takei, Y.(2007).The Roche vault performed by elite gymnasts: Somersaulting technique, deterministic model, and judges' scores.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23(1),1-11.
  18. Takei, Y.,Dunn, J. H.,Blucker, E. P.(2003).Techniques used in high-scoring and low-scoring Roche vaults performed by elite male gymnasts.Sport Biomechanics,2(2),141-162.
  19. 周云濤(2003)。世界男子自由體操的發展及中外運動員比較。體育學刊,10(3),121-124。
  20.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21. 俞智贏(2000)。男子跳馬羅杰跳之技術分析及訓練法之研究。中華體育季刊,14(4),56-65。
  22. 俞智贏(1998)。男子體操加分技能及成績分析—86年臺灣區運動會體操賽男子第Ⅲ競賽。體育學報,26,105-112。
  23. 姚俠文、李佛、李吉、姚志紅(2001)。以雪梨奧運會點評我國男子體操的優勢及存在問題。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4(2),258-260。
  24. 祝振軍(2001)。世界優秀男子跳馬選手計數統計與分析。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6(3),72。
  25. 馬飛、何性光(2003)。以20世紀90年代體操三大賽分析世界競技體操發展的趨勢。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7(3),82-84。
  26. 陳嘉遠(1993)。1993年至1996年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的理解(一)。體育與運動,85,148-154。
  27. 陳嘉遠(1993)。1993年至1996年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的理解(二)。體育與運動,87,130-134。
  28. 陳漢棟(1999)。我國大專組與高中組男子體操選手整套動作起評分的比較分析。臺東師院學報,10,237-255。
  29. 陳漢棟(1999)。臺灣區運動會男子體操跳馬動作實施扣分之研究—以民國86及87年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8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桃園縣:
  30. 程在寬、肖光來、游昆炎、謝建中(1999)。關於提高男子體操運動員成套動作起評分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2(1),71-74。
  31. 蔡恆政、史瑞臨(2003)。男子體操鞍馬第Ⅲ競賽起評分及加分動作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二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桃園縣:
  32. 鄭黎暉(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33. 鄧世祥、嚴波濤(1992)。後手翻轉體180°與高難度動作的連接技術原理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8(2),49-54。
被引用次数
  1. 陳光輝,林高正,李珍鎬(2020)。國際頂尖男子競技體操選手單項成績表現之比較-以2017、2018及2019年世錦賽為例。運動教練科學,59,37-46。
  2. 陳光輝,林高正,李珍鎬(2021)。2019年世大運臺灣男子競技體操競賽成績分析。臺灣體育學術研究,70,31-43。
  3. 陳嘉遠、陳光輝、林高正(2018)。國際優秀競技體操選手的分布區域與技術能力。大專體育,146,32-39。
  4. 陳智郁、陳光輝(2012)。從組群概念分析國際優秀吊環選手的整套動作內容。中華體育季刊,26(1),139-144。
  5. 陳智郁、陳光輝、林高正(2017)。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男子團體競賽成績分析。運動教練科學,45,45-53。
  6. 黃淑貞、陳進劼(2016)。預測2017-2020 年新奧運周期競技體操女子跳馬運動發展趨勢與因應策略。臺大體育學報,31,9-25。
  7. 黃淑貞、張秀卿、施正人(2015)。以起評分結構分析女子競技體操平衡木發展趨勢。文化體育學刊 ,21,31-38。
  8. 廖學松、陳光輝、林高正(2017)。競技體操單槓項目輔助訓練器械功能性探討。運動教練科學,46,15-21。
  9. 林高正(2016)。鞍馬項目動作技術發展趨勢探討。運動教練科學,41,61-67。
  10. 林高正(2020)。2019年競技體操世錦賽男子成隊資格賽分值之比較。運動教練科學,58,13-23。
  11. 湯文慈,陸康豪,陳智郁,陳光輝(2021)。2018、2019年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臺灣選手成績與2020年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參賽資格的關係。大專體育學刊,23(3),293-306。
  12. 湯文慈,陸康豪,陳智郁,陳光輝(2021)。2019年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男子團體決賽臺灣與奪牌國家表現之優劣勢比較分析。運動教練科學,64,27-40。
  13. 湯文慈、陳智郁、陳光輝(2012)。臺灣與國際優秀吊環項目選手表現之比較。體育學報,45(4),34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