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與國際優秀吊環項目選手表現之比較

并列篇名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lite Gymnasts in the Rings Event

DOI

10.6222/pej.4504.201212.0809

作者

陳光輝(Kuang-Hui Chen);陳智郁(Chin-Yu Chen);湯文慈(Wen-Tzu Tang)

关键词

競技體操 ; 組群分值 ; 有效動作分值 ; 實施扣分 ; 最後得分 ; artistic gymnastics ; group score ; effective score ; deduction score ; final score

期刊名称

體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5卷4期(2012 / 12 / 01)

页次

347 - 35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目的:比較臺灣與國際優秀選手在吊環項目表現的差異,進一步了解現階段臺灣選手極需克服的專項訓練問題為何。方法:以參加全運會、世錦賽、亞運會及世大運吊環決賽選手共32人次為研究對象,運用相依樣本t檢定比較預賽與決賽分值;χ^2百分比同質性考驗各個組群動作次數百分比;以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有效動作分值、組群分值、實施得分、最後得分及各組群動作分值,當上述檢驗變項的F值達顯著水準時,再以LSD法進行事後比較,本研究顯著水準皆定為α= .05。結果:一、臺灣選手的預賽與決賽分值達顯著差異;二、世錦賽及世大運選手在組群分值、實施得分與最後得分等三個部份皆高於臺灣選手;三、四種賽會選手在各組群動作次數表現皆未達顯著差異;四、選手皆以第Ⅲ、Ⅳ組群動作為主,組群動作分值為最高。結論:臺灣選手在大迴環動作的穩定性及力量動作體勢的標準化需力求改善,發展高難度動作技術及提昇結束動作至D級難度則是另一項訓練重點;在整套動作內容部份,臺灣選手與國際優秀選手動作表現皆以展現力量動作為主體。

英文摘要

Purpose: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aiwan's top level and international elite gymnasts participating rings event. To understand where our gymnasts need to active overcome in training.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32 gymnasts who qualified for men's apparatus final of 2010 World Championship, 2010 Asia Game, 2011 University Game and 2011 National Game for the rings competition. The dependent samples t-test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scare values of qualification and final, and each element group in the routine was tested through χ^2 test of homogeneity of proportions, and the One-way ANONA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 score, group score, deduction score, final score and element groups of values. I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we then used LSD methods for the post-hoc test. Significant level was set at α=.05. Results: The Taiwan gymnasts' qualification and final score valu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group score, deduction score and final score, the 2010 world competition and 2011 University Game group's performance were al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aiwan gymnasts. The element group percentag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element group performed the most, as well as those that gather the most scores, belonged largely to the III and IV group. Conclusion: Taiwanese gymnasts should focus on technical stability and preciseness. Moreover, should practice higher difficulty skills, and dismounts must achieve grades up to D value. In routine performances, Taiwan and international groups showed resemblance, and strength is still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rings even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陳光輝、王明鴈、陳銘堯(2008)。影響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中A、B分高低的主要因素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2(4),83-89。
    連結:
  2. 陳光輝、何維華(2005)。吊環團身後空翻三周下環動作技術之個案分析:以林耀輝選手為例。大專體育學刊,7(3),273-286。
    連結:
  3. 陳光輝、柯文佳、湯文慈(2011)。不同競技水準男子競技體操選手分值表現的比較。體育學報,43(4),623-638。
    連結:
  4. 陳光輝、陳智郁(2012)。從組群概念分析國際優秀吊環選手的整套動作內容。中華體育季刊,26(1),117-122。
    連結:
  5. 陳光輝、陳漢棟、蔡亨(2007)。男子競技體操吊環項目力量動作之保護方法。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1),95-108。
    連結:
  6. 陳光輝、陳銘堯(2008)。由2005、2007年世大運成績看我國大專男子競技體操發展現況。大專體育雙月刊,99,85-91。
    連結:
  7. 陳光輝、湯文慈(2009)。臺灣男子競技體操國際賽成績統計與各單項發展探討─1990~2008。大專體育雙月刊,103,72-78。
    連結:
  8. 陳光輝、湯文慈、蔡亨(2010)。從組群概念比較我國全運會與奧運會男子競技體操選手整套動作內容之差異。體育學報,43(1),89-103。
    連結:
  9. 陳光輝、蔡亨、王明鴈(2005)。2002亞運會及2003全運會男子競技體操選手整套動作之實施扣分比較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3),283-292。
    連結:
  10. 陳光輝、鄭黎暉、陳銘堯(2008)。我國男子競技體操吊環項目的動作發展、成績回顧及未來展望之探討─1990~2007。中華體育季刊,22(3),83-89。
    連結:
  11. 陳嘉遠、張至滿(2005)。吊環競賽不同起評分與實施扣分對成績影響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3),229-243。
    連結:
  12. 陳嘉遠、張至滿(2005)。男子競技體操優勢策略致勝規律研究:吊環項目難、美優先順序規律對競賽成績影響差異分析。大專體育學刊,7(2),169-185。
    連結:
  13. 蔡亨(2007)。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演進。大專體育雙月刊,91,140-147。
    連結:
  14. Bernasconi, S.,Tordi, N.,Parratte, B.,Rouillon, J-D.(2009).Can shoulder muscle coordination during the support scale at ring height be replicated during training exercises in gymnastics?.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3(8),2381-2388.
  15. Bernasconi, S.,Tordi, N.,Parratte, B.,Rouillon, J-D.,Monnier, G.(2006).Effect of two devices on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responses of eleven shoulder muscles during Azarian in gymnastics.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53-57.
  16. Bernasconi, S.,Tordi, N.,Parratte, B.,Rouillon, J-D.,Monnier, G.(2004).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of shoulder muscles in two iron cross conditions in gymnastics.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44(3),240-245.
  17.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 Gymnastique(2009).The code of points for men's artistic gymnastics.Germany:Author.
  18.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 Gymnastique(2006).The code of points for men's artistic gymnastics.Switzerland:Author.
  19. Prassas, S.,Kwon, Y. H.,Sands, W. A.(2006).Biomechanical research in artistic gymnastics: A review.Sports Biomechanics,5(2),261-291.
  20. Sprigings, J.,Lanovaz, L.,Watson, L.,Russell, W.(1998).Removing swing from a handstand on rings using a properly timed backward giant circle: A simulation solution.Journal of Biomechanics,31,27-35.
  21. 周日智(2010)。新奧運周期中國男子優秀體操運動員動作的發展。體育學刊,17(5),77-83。
  22. 周日智、紹斌(2009)。第29 屆奧運會男子體操單項決賽動作分析。體育學刊,16(2),85-90。
  23. 俞智贏(2006)。從2005東亞運男子體操賽探討2008奧運奪牌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5(3),51-56。
  24. 俞智贏(1998)。男子體操加分技能及成績分析─86年台灣區運動會體操賽男子第Ⅲ競賽。體育學報,26,105-112。
  25. 許樹淵(1995)。體操協會參加1994年亞運會培訓選手選拔監選報告。體育與運動,91,25-27。
  26. 許樹淵(1991)。1991年世界體操錦標賽選手選拔監選報告。體育與運動,74,25-29。
  27. 陳嘉遠(2011)。體操參加亞洲運動會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40(1),61-67。
  28.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
  29. 歐文勤、黃玉斌、張云貴、彭庆元(1993)。中國體操男隊力量素質的訓練特徵探討。中國體育科技,29(3),17-21。
  30. 鄭吾真、陸保钟(1990)。競技體操訓練學。北京市:北京體育學院。
  31. 韓華(2005)。世界男子吊環成套動作編排特徵與發展趨向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4-26。
被引用次数
  1. 陳光輝,林高正,李珍鎬(2020)。國際頂尖男子競技體操選手單項成績表現之比較-以2017、2018及2019年世錦賽為例。運動教練科學,59,37-46。
  2. 陳光輝,林高正,李珍鎬(2021)。2019年世大運臺灣男子競技體操競賽成績分析。臺灣體育學術研究,70,31-43。
  3. 陳智郁、陳光輝、高明峰(2013)。地板、吊環、單槓項目評分規則修改內容對整套動作編排的影響―以2013 年版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為例。大專體育,127,23-30。
  4. 陳智郁、陳光輝、林高正(2017)。比較臺灣與國際優秀男子競技體操選手雙槓項目有效動作分值—以2014 及2015 年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為例。運動教練科學,47,69-78。
  5. 陳智郁、陳光輝、林高正(2017)。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男子團體競賽成績分析。運動教練科學,45,45-53。
  6. 陳智郁、陳光輝、林高正(2017)。我國男子選手參加2014與2015年二次世界競技體操錦賽單項成績分值表現比較分析。運動教練科學,47,39-46。
  7. 黃淑貞、張秀卿、施正人(2015)。以起評分結構分析女子競技體操平衡木發展趨勢。文化體育學刊 ,21,31-38。
  8. 林高正(2015)。臺灣與亞運會男子競技體操選手表現之比較─以2014年亞運會為例。運動教練科學,40,47-59。
  9. 林高正(2016)。鞍馬項目動作技術發展趨勢探討。運動教練科學,41,61-67。
  10. 林高正(2017)。以國際評分規則週期概念比較世錦賽及奧運會男子競技體操單項決賽分值表現—以2013 ~ 2016 年版為例。運動教練科學,47,79-87。
  11. 林高正(2020)。2019年競技體操世錦賽男子成隊資格賽分值之比較。運動教練科學,58,13-23。
  12. 盧彥廷,葉晉彰,游朝偉,陳光輝(2022)。競技體操吊環項目第II組群高難度靜止力量動作技術訓練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34,11-22。
  13. 陸康豪,陳智郁,陳光輝(2023)。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子競技體操個人全能賽事D分與E分分值表現探討。臺灣體育學術研究,75,69-87。
  14. 湯文慈,陸康豪,陳智郁,陳光輝(2021)。2018、2019年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臺灣選手成績與2020年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參賽資格的關係。大專體育學刊,23(3),29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