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運動教育模式與社會發展之初探

DOI

10.6223/qcpe.1603.200209.1915

作者

何子安

关键词

運動教育模式 ; 運動社會學

期刊名称

中華體育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6卷3期(2002 / 09 / 01)

页次

109 - 1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運動教育模式是由美國體育學者Siedentop、Mand、Taggart於1986年所提出,主要是源自於遊戲理論,透過遊戲化的形式,增加運動技能、規則認知和情意發展,並讓每位學生從運動競賽參與中學習遵守運動禮儀。運動教育模式的分隊不同於傳統體育課分組,它多了「角色扮演」的重要社會意義過程,也是讓低技能學生有機會參與不同的運動團隊機制。低技能學生可以扮演多重角色,包括:學生教練、球隊管理、記錄員、裁判、司線員、啦啦隊隊長...等,並且給予低技能學生尋獲一個新的參與機制的機會,提昇正面增強的作用。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Collier, C. S.,Webb, W.(1998).Ideas for curricular change: inside a sport education season.Strategies,3,22-26.
  2. Elias, Norbert.(1971).Was ist soziologie.Juventa Verlag Weinheim und Muenchen.
  3. Issacs, H. R.(1989).History and origin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 Siedentop, D.(1994).Sport education.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5. Siedentop, D.,Mand, C.,Taggart, A.(1986).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curriiculum strategies for Grades 5-12.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6. 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1999)
  7. 呂天得(2000)。體育教學模式設計-運動教育模式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161-175。
  8. 阮志聰(1999)。運動教育教學手冊。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9. 周宏室(1999)。運動教育教學手冊-運動教育的實施。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10. 林建宏(1998)。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課程與教學篇:體育課程模式。台北:師大書苑。
  11. 林義男譯(1995)。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12. 莊英章(1991)。文化人類學。台北:空大。
被引用次数
  1. 黃子榮,李金為(2021)。足球課程應用樂趣化為導向的體育教學設計。淡江體育學刊,24,1-14。
  2. (2007)。運動教育模式在樂趣化體育教學之運用。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6,35-46。
  3. (2011)。從體育課程教學模式談品格養成。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9,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