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游泳出發的不同入水動作探討

DOI

10.6223/qcpe.1702.200306.2006

作者

古國宏

关键词

游泳出發 ; 騰空期 ; 高跳式入水

期刊名称

中華體育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卷2期(2003 / 06 / 01)

页次

42 - 4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一般而言選手整體跳水時間(信號開始→到頭第一次出水面)約為2~3秒,以五十公尺自由式來說,約佔整體時間的十分之一左右。以2000年雪梨奧運會來看,在男子五十公尺自由式方面,第一名和第三名的成績只差0.05秒,可謂「毫秒必爭」,故一流游泳選手應具備較佳的出發技術。出發可分為三個階段,一為反應期,二為騰空期,三為入水期,而好的騰空期動作不但可增加入水速度、減少入水時阻力,更可產生較遠的滑行距離,可謂具有承先啟後的功能。現今騰空期的姿勢約有兩種,即高跳式和平跳式,經過相關文獻分析比較後發現:高跳式在起跳速度、入水速度、入水時的水阻及水底滑行距離上較平跳式為佳,建議可給一般選手參考使用。但由於高跳式動作難度較高,控制不易,必須多練才能見到效果。在實際比賽時仍須考量實際狀況與自身能力,以免因為不熟練而造成成績不佳或受傷。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Counsilman, J. E.,Counsilman, B. E.,Nomura, T.,Endo, M.,B. E. Ungerechts(Eds.),K. Wilke(Eds.),K. Reischle (Eds.)(1988).Swimming scienceⅤ.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2. Gehlsen, G. M.,Wingfield, J.(1998).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swimming starts and spinal cord injuries.The Journal of Swimming Research,13,23-30.
  3. Guimares, A. C. S.,Hay, J. G.(1985).A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grab starting technique in swimming.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1,25-35.
  4. Hay, J. G.(1987).Swimming biomechanics: A brief review.Swimming Technique,23(3),15-21.
  5. Hobbie, P.(1980).Analysis of the flat vs. the hole entry.Swimming Technique,16(4),112-117.
  6. Lyttle, A. D.,Blanksby, B. A.,Elliott, B. C.,Lloyd, D. G.(1998).The effect of depth and velocity on drag during the streamlined glide.The Journal of Swimming Research,13,15-22.
  7. Maglischo, E. W.(1993).Swimming even faster.Mountain View, CA:Mayfield.
  8. Wilson, D. S.,Marino, G. W.(1983).Kinematic analysis of three starts.Swimming Technique,19(4),30-34.
  9. 方瑞民、廖文武(1984)。游泳出發入水法的力學分析比較研究。亞洲體育,1,72-74。
  10. 林明義(1988)。游泳出發入水對二十五公尺捷泳成績的影響。國立臺北商專學報,30,40-107。
  11. 武育勇(1998)。游泳論。臺北縣:?英。
  12. 河合正治(1996).Swimming Magazine,1,72-75.
  13. 許樹淵(1976)。屈伸動作對游泳出發入水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5,67-68。
  14. 黃取炎(1980)。游泳山發之分析與研究。嘉義市:協同。
  15. 黃晉揚、洪得明(1992)。游泳競賽高跳式出發之運動學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2),22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