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柔道運動訓練過程專項體能之探討

DOI

10.6223/qcpe.1902.200506.1209

作者

陳榮煌;蘇俊賢;陳雍元;陳文進

关键词

柔道 ; 專項體能

期刊名称

中華體育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9卷2期(2005 / 06 / 01)

页次

75 - 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一場正式的柔道比賽,女子組、男子組各為5分鐘。在現今國際體壇上,平均每場比賽的持續時間從5秒~180秒,其主要能量系統為無氧性。在柔道競賽的過程中,必須以力量、速度為前提,並且以抓、抱、拉、摔、壓、推、扣等七項身體動作為基本型態,依比賽場上對手多變的攻勢,做出各種技術動作,在最短的時間內,以破勢、取位、施術之技術展現順序,運用合乎比賽規範的技術摔倒對手或壓制住對方而得分,勝負往往都在一瞬間發生。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經由探討柔道的競賽過程及技術展現方式,探討分析其專項體能訓練的重要內容,並提出建議之訓練計劃的安排,需依照解剖適應期、最大肌力期、爆發力與肌耐力轉換期、比賽維持期、過度期之順序與各階段不同訓練目標來編排訓練計劃。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國慧、陳天文(2004)。優秀跳遠選手專項體能與運動表現之相關。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創刊號,164-173。
    連結:
  2. 張婉貞、莊紋娟、江界山、陳和德、林清和(2004)。跆拳道基礎及專項肌力訓練法。文化體育學刊,2,211-216。
    連結:
  3. 羅友維(2002)。柔道專項肌力訓練法。中華體育季刊,16(4),125-133。
    連結:
  4. Baechle, T. R.,Earle, R. W.(2000).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5. 王德英、李誠志主編(1994)。教練訓練指南。台北市:文史哲。
  6. 呂昭正、吳建龍、郭癸賓(2004)。柔道選手不同取位動作之上肢爆發力量之相關研究。2004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7. 林文弢、吳河村、鄭守吉(1998)。臺灣柔道運動員訓練和模擬比賽的生化分析。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8(4),53-58。
  8. 林正常(2002)。運動科學與訓練。台北市:銀禾。
  9. 林正常、蔡崇濱、劉立宇、林政東、吳忠芳譯、BomPa, T. O.(2001)。運動訓練法。台北市:藝軒。
  10. 孫秋紅(2003)。影響柔道運動員成績的因素分析。體育成人教育學刊,19(3),82-83。
  11. 許成源、陳雍元、鄭吉祥(1996)。柔道身體基本素質訓練模式之探討。台灣體育,85,35-37。
  12. 陳玫玟、洪彰岑、黃文泉、江忠益(2003)。散手競賽肌力體能訓練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1,121-128。
  13. 勞利紅(1999)。柔道運動的供能特徵及專項耐力訓練。體育科技,20(1),125-127。
  14. 鄭吉祥、駱俊霖、黃建人(2003)。柔道比賽中運動性疲勞的產生及消除。文化體育學刊,1,1-12。
  15. 駱俊霖、鄭吉祥、李宜芳、劉宇(2003)。柔道選手負重垂直跳下肢爆發力與動作速度之研究。2003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
被引用次数
  1. 蔡宗昌、許正心、沈志堅(2016)。2014 國際柔道規則的改變對訓練與比賽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30(2),126-136。
  2. 陳德盛、張嘉澤、徐建信(2009)。柔道比賽負荷與專項檢測之比較。運動教練科學,15,23-32。
  3. 陳榮煌、陳雍元、許政斌(2007)。競技太極拳推手訓練架構分析與探討。興國學報,7,97-107。
  4. 郭癸賓、阮欣宜(2014)。2013 年版柔道規則修訂對抓握法之影響與因應策略。中華體育季刊,28(1),81-88。
  5. 廖俊強、陳榮煌、陳雍元(2006)。武術散手專項體能特徵與訓練之探討。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5,71-83。
  6. 劉文等、張聰榮(2009)。柔道專項肌力增強輔助機具的研究介紹。中華體育季刊,23(4),62-67。
  7. 蘇慧慈、謝秀芳(2010)。以SWOT分析我國柔道運動競技現況及戰術應用。中華體育季刊,24(2),170-178。
  8. 游晴惠、許正心、高敏雄、沈志堅、宋映呈(2017)。懸吊訓練(TRX)對國中柔道選手專項運動表現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47,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