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氣功的科學研究現況

DOI

10.6223/qcpe.2302.200906.1905

作者

黃欽永

关键词

氣功 ; 超感知覺 ; 科學研究

期刊名称

中華體育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23卷2期(2009 / 06 / 01)

页次

41 - 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隨著氣功或超感知覺的科學研究日趨增多,氣功及超感知覺已較爲社會大眾所接受,不再斥爲迷信或不科學。許多的研究驗證了氣功對人體的正面功能,也初步證實了氣功之氣的物質現象。因此,筆者將對氣功及超感知覺進行文獻的評析,藉以揭開此神秘面紗。本文針對研究氣功之物質現象的文獻,如地磁、低頻震波、電磁、紅外輻射、共振理論及信息場的探討;及對生理現象的研究,如腦波、神經系統、心血管、皮膚電性、外氣對細胞的影響及體育運動的科研結果;以及連中研院院士也加入研究的超感知覺,進行介紹與評論。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黃英哲(2007)。氣功運動對生理及心理影響之探討:腦波與心理量表之印證。運動教練科學,8,105-122。
    連結:
  2. 黃英哲、黃欽永、楊裕隆(2007)。氣功對衰竭運動後血乳酸反應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9,1-11。
    連結:
  3. 豐東洋、洪聰敏、黃英哲(2004)。氣功對放鬆及情緒影響之腦波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5,19-42。
    連結:
  4. Cheng, C. M.,Kao, T. K.,Huang, S. T.(2008).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ryodoraku Bio-energy response of qigong regimen exercise in adults.Scienc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3(1),1-10.
  5. Chien, C. H.,Tsuei, J.(1991).Effect of emitted bioenergy on biochemical functions of cells.American Journal Chinese Medicine,19,285-292.
  6. Dalton, K.,Stevens, P.(1996).Geomagnetism and the edinburgh automated ganzfeld.European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12,23-34.
  7. Johnsen, S.,Lohmann, K. J.(2005).The physics and neurobiology of magnetoreception.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6(9),703-152.
  8. Litscher, G.,Wenzel, G.,Niederwieser, G.,Schwarz, G.(2001).Effects of qigong on brain function.Neurol Res,23,602-505.
  9. Needham, J.(1962).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10. Persinger, M. A.(2002).Geophysical variables and behavior: XCVIII. Ambient geomagnetic activity and experiences of "memories": Interactions with sex and implications for receptive PSI experiences.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94(3),1271-1282.
  11. Spottiswoode, S. J. P.(1990).Geomagnetic activity and anomalous cognition: A preliminary report of new evidence.Subtle Energies,1,65-77.
  12. Xu, M.,Tomatake, M.,Ikuta, T.,Ishimoto, Y.,Okura, M.(1998).The effects of qi-gong and acupuncture on human cerebral evoked potentials and electroencephalogram.J Med Invest,44,163-171.
  13. 王唯工(2002)。氣的樂章。臺北市:大塊文化。
  14. 王貴方(1994)。臺中市,中國醫藥學院。
  15. 司馬遷、楊鍾賢譯注、郝志達譯注(1995)。史記。臺北市:建宏。
  16. 李旭生(1996)。生物能場與細胞之訊息傳遞。中華民國八十五年生物能場研討會論文摘要集,臺北市:
  17. 李嗣涔(1998)。人體極機密-人體X檔案。臺北市:時報文化。
  18. 李嗣涔(1991)。氣功的科學觀。科學發展月刊,19(8),1054-1059。
  19. 李嗣涔、唐大崙、郭翰(2004)。信息場與隱密物質和隱密能量的可能關聯。佛學與科學,5(2),8-17。
  20. 李嗣涔、陳建德、唐大崙(2000)。由手指識字實驗辨識特殊關鍵字所觀察到的異象。佛學與科學,1(1),8-17。
  21. 林芝安(2003)。靜坐,呼吸間健康的新風潮「心」風潮。康健雜誌,58,186-204。
  22. 修瑞娟、應曉優、程軍、段重高、唐滔(1998)。採用計算機化微循環與大循環多參數同步監測系統研究氣功對人體微循環的影響。第一屆國際醫學氣功學術討論會議論文匯編,北京:
  23. 張光達(2001)。氣功自發動功對於籃球選手賽前狀態性焦慮之研究。大專體育,52,9-17。
  24. 郭正典、陳高揚(1998)。靜坐調息對自律神經活性的效應。1996生物能場研討會論文摘要集,臺北市:
  25. 陳右明(2008)。淺談氣功。臺灣醫學,12(2),183-189。
  26. 陳國華、黃欽永、黃英哲、邱慶宏、呂碧琴(2001)。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書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7. 科學月刊
  28. 陶燕芳、楊寶堂(1985)。氣功聲信的檢測分析。炁理,氣功與科學增刊,8-11。
  29. 黃英哲、黃欽永、李嗣涔(2001)。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書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0. 黃欽永(1998)。氣功初學者生理反應之初探。臺大體育,33,41-46。
  31. 黃欽永、黃英哲、李仲亮(1996)。氣功「形能」對體前彎之影響。中華民國大專院校第二十七屆運動會國際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32. 黃欽永、黃英哲、陳國華、呂碧琴(2001)。氣功「形能」影響人體柔軟度持續時間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4,61-74。
  33. 褚中祥、王修璧、李道德、孟淑芳、李盈忠、胡海昌主編(1989)。氣功科學文集(Ⅰ)。北京:北京理工大學。
  34. 劉武哲、黃升騰、崔玖(1995)。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書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5. 劉劍輝(2007)。氣與炁的場論初探。身、心、靈科學2007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36. 鄭建民(2001)。香功修練前後24穴位生物能值分析。高應科大體育,1,90-101。
  37. 科學月刊
  38. 顧涵森、吳度民(1998)。生命信息科學與氣功。第一屆國際醫學氣功學術討論會議論文匯編,北京:
被引用次数
  1. 陳牧凡,李維倫(2021)。氣的身體經驗:一個現象學的探究。本土心理學研究,56,121-173。
  2. (2024)。淺論東方主義與中醫的「科學性」-從一場辯論談起。臺灣中醫醫學雜誌,21(1),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