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近代中國國術的教育政策推行與意義(1928-1937)

并列篇名

The implemen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Chinese martial art in modern China (1928-1937)

DOI

10.3966/102473002019033301006

作者

郭憲偉(Hsien-Wei Kuo)

关键词

國術教育 ; 中央國術館 ; 國術救國 ; 體育救國 ; martial art education ; Central Martial Arts Institution ; martial art saving nation ; physical education saving nation

期刊名称

中華體育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33卷1期(2019 / 03 / 01)

页次

41 - 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瞭解近代中國國術的確立與發展過程,內文先闡述1928-1937年的時代背景,其次從教育政策來探討國術在學校體育與民間單位的施行情形,最後解析該時期的特性與定位。研究結果顯示:一、1928年中央國術館的建立,代表一種由官方為主導的國術組織系統正式出現。二、學校體育在國術教育的推行上,各省市成效不一。許多省、市、縣建立國術館,在組織管理與競賽方面,吸取西方近代體育的長處。三、1928-1937年在南京國民政府力求以體育救國、國術救國的理念,以及知識分子的筆墨渲染之下,國術/體育已在國人心目中種下救國的種子,成為身體技術強健的手段,與國家民族建構的利器。

英文摘要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era character of Chinese martial ar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first elaborate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from 1928 to 1937.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tial art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ivil units from the educational policy.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ear characteristics and posi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entral Martial Arts Institution in 1928 represents an officially-led national organization system. All provinces and cities have different results in implementing martial art education in schools. Many provinces, cities, and counties have established martial art organizations and absorb the strengths of modern Western sports in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on. However, Martial art in a turbulent era became a means of strengthening the physical skills and building a nation under the advocacy from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intellectual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牛宏寶(2008)。心與眼:中西藝術交互凝視中的自我身份建構和知識形成─“新文化運動”到 1937 年中國美術現代性進程的“跨文化語境”分析。哲學與文化,35(7),37-56。
    連結:
  2. 徐元民,莊嘉仁,卓旻怡(2003)。中央國術館發揚本土體育的歷史經驗。體育學報,34,211-221。
    連結:
  3. 劉恆妏(2010)。二次戰前中國法學教育發展的頓挫:1932 年教育改革方案。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1,163-206。
    連結:
  4. 藍伯瑋(2010)。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國術競賽:以兩屆國術國考為例(民國 17 年~22 年)。中正歷史學刊,13,131-164。
    連結:
  5. 國術傳習班簡則。(1932 年,12 月 9 日)。上海檔案館藏,敵偽檔案案卷,235-1-345。
  6. 本期國術課程表。(1936,2 月 24 日)。河南大學校刊,第一版。
  7. 綏遠省政府行政報告 (1932)。各學校一律添授國術並增加預算以資提倡武術。綏遠省政府行政報告,9,15。
  8. 偽中等以上學校「雪恥救國」實施方案。(1931 年,10 月 27-29 日)。上海檔案館藏,敵偽檔案案卷,235-1-314。
  9. 偽統一武術團體組織大綱。(1929 年,2 月 27 日)。上海檔案館藏,敵偽檔案案卷,235-1-76。
  10. Brownell, S.(1995).Training the body for China: Sports in the moral or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11. 山東民眾教育月刊 (1932)。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附設國術研究會簡則。山東民眾教育月刊,3(7),181-182。
  12. 中央政治學校校刊 (1935)。本校大學部第四屆運動會國術程序。中央政治學校校刊,94,24。
  13. 中央國術館 (1928)。規章: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中央國術館彙刊,1,19-20。
  14. 中央週報 (1928)。全國國術考試。中央週報,20,5。
  15. 卞人傑,侯敬輿,吳志青,異軍(2011).國術概論國術理論概要.山西省:山西.
  16. 天津青年 (1933)。欲強國必先強身!欲強身不可不加入國術館。天津青年,55,2。
  17. 木棉 (1930)。國術褒獎狀二張優勝紀念品二件-[照片]。木棉,6,10。
  18. 民眾教育通訊 (1931)。國術團:附照片、表。民眾教育通訊,1(4/5),236-245。
  19. 田鎮峰 (1936)。國術革命簡述。求是月刊,2(4),144-145。
  20. 朱維章 (1930)。講演:第一次教練國術的幾句話。志成校刊,2,15-17。
  21. 江蘇省政府公報 (1931)。教廳轉知招收國術高級學生:孫祿堂先生親自傳授。江蘇省政府公報,856,8-9。
  22. 江蘇省國術館 (1929)。江蘇省國術館年刊。江蘇省:江蘇省國術館。
  23. 百恒 (1936)。創辦兒童國術訓練班。湖北民教,1(3),9。
  24. 何思明 (1933)。民族復興與保存國粹及復古。線路,35,1-4。
  25. 吳圖南 (1931)。科學化國術太極拳。上海市:商務。
  26. 吳圖南 (1937)。國術概論。北京市:中國。
  27. 李敬齋 (1929)。令省私立各級學校校長各縣縣長:通飭各校列國術為必修科。河南教育,2(7),5。
  28. 周鳳歧 (1937)。南聲,紀念特刊,122-123。
  29. 林輝鋒(2014)。張之江與民國時期國術的推廣和普及。澳門理工學報,17(4),159-169+202-203。
  30. 河南教育行政週刊 (1931)。首都中小學國術教練定期施行:擬定推行辦法九項。河南教育行政週刊,1(30),23-24。
  31. 青島教育 (1936)。青島市教育局舉辦學校國術教員秋假訓練班辦法。青島教育,4(6),10-11。
  32. 青島教育 (1936)。青島市教育局訓令:第五七三號(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日):令市私立各中小學校:為令發國術課程表仰遵照由:附發國術課程表。青島教育,4(6),4-5。
  33. 南通民眾 (1928)。公共體育場添設國技部。南通民眾,14,3。
  34. 姜俠魂 (1934)。武術與民族。國術統一月刊,1(3/4),1-4。
  35. 政治旬刊 (1928)。萬人空巷之潼川國術大運動,政治旬刊,31,13-17。
  36. 徐元民(199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37. 時代教育 (1935)。小學體育具體課程:國術 (附圖表)。時代教育,3(4),177-253。
  38. 國家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全國體總文史資料編審委員會(1990).中國近代體育議決案選編(體育史料 16 輯).北京市:人民.
  39. 許光麃(200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0. 許光麃(1997)。從文化觀點論中國近代武術之發展(1861~1990)。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2,201-248。
  41. 許義雄,徐元民(1999).中國近代學校體育(上)─目標之發展.臺北市:師大.
  42. 郭鏡心 (1937)。提倡體育與國術。精武,2(10),2。
  43. 陳望道 (1928)。關於國術的國考。大江月刊,1,1-3。
  44. 陳稼軒 (1932)。國術界應有的工作。國術 (上海),1(3),4-6。
  45. 湖北民教 (1936)。開辦商民國術訓練班。湖北民教,1(1),68-69。
  46. 湖北省政府公報 (1928)。中央國術考試條例。湖北省政府公報,15,28-31。
  47. 湖北教育廳公報 (1930)。籌設國術師範講習所。湖北教育廳公報,1(16),31。
  48. 雲南教育行政週刊 (1932)。國民體育實施方案。雲南教育行政週刊,2(23),1-17。
  49. 黃蘊深 (1929)。吳縣縣政府訓令:第二四五六號(中華民國十八年十月三十日)。吳縣縣政公報,19,10。
  50. 勤奮體育月報 (1935b)。改良國術之途徑。勤奮體育月報,3(3),245-246。
  51. 勤奮體育月報 (1935a)。一月來之體育行政:部頒體師畢業會考科目。勤奮體育月報 2(5),371-372。
  52. 新青海 (1935)。一月來之青海(五月廿一日至六月廿日):教育:三、省國術館函各縣設立分館制發分館組織大綱。新青海,3(7),46。
  53. 廣西教育 (1928)。國術國考開幕紀盛:舉行典禮後預試。廣西教育,1(4),39-41。
  54. 體育研究與通訊 (1936)。第一屆國術訓練班。體育研究與通訊,3(4),122-123。
被引用次数
  1. Hsien-Wei Kuo,Chin-Fang Kuo,Hsien-Wei Kuo,Chin-Fang Kuo(2023)。Taiwan martial arts: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trends。中華體育季刊,37(3),241-259。
  2. 郭憲偉,郭金芳(2020)。Towards the era of a require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O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osition of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中華體育季刊,34(4),259-271。
  3. 郭憲偉,郭金芳(2022)。中國國術表演隊參與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歷程與意義。臺灣體育學術研究,73,3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