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久米村人的研究史

并列篇名

A Review of the Kume Villagers Study

DOI

10.30403/BDE.200612_(25).0010

作者

呂青華(Ching-Hua Lu)

关键词

久米村 ; 閩人三十六姓 ; 華人 ; 朝貢 ; Kume Village ; Fujian 36 clans ; Chinese Overseas ; tributary

期刊名称

民族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06 / 12 / 01)

页次

263 - 29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久米村是十四至十五世紀琉球地方向明國朝貢初期移住那霸的福建人-「閩人三十六姓」一所形成的聚落。久米村人對琉球王國外交、文化、思想、信仰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沖繩、日本本土、臺灣、中國四地的學者、以及久米村人本身對久米村人研究多有涉及,但由於學門不同、立場相異,立論分歧,各有側重。 臺灣方面雖早在一九五四年就注意到久米村人的存在,卻未能將久米村人主體性的全貌展現出來;中國方面對久米村人的研究則仍停留在文獻分析的階段;沖繩方面針對「賜閩人」問題,學者和久米村本族人的觀點完全對立,前者傾向把久米村人看成等同東南亞的「華僑」,將之歸於商人階級,而復者則堅持自己的祖先是具有明國官派身分的「士族」、知識階級分子。日本本土的ヤマトウンチュ(yamatunchyu,大和人),則普遍以沖繩一般民俗作為研究面向,而無特別針對久米村人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企圖在歷史學方法所建立的基礎上,從民族學的視角,把久米村人的祖先「閩人三十六姓」,從一三九二年移居琉球之復至今,前復約六百餘年的變遷,作一全面性的深入探究。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Kume Village study. Kume Village was initially formed by 36 Fujian clans in the 14(superscript th) century when Ryukyu Islands became one of the tributaries to the Ming Empire. Kume villagers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yukyu Kingdom in diplomacy, culture, thought, and belief perspectives. Therefore scholars from Okinawa, Japan, Taiwan, China, as well as Kume Village itself have been involved in Kume studies. Perspectives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s vary greatly among scholars from many different standpoints. Firstly, Taiwan has noted the existence of the Kume villagers since 1954, but has been unable to map Kume Village completely. Secondly, China's research Oil Kume Villagers remains mired in an analysis of literature written by various historians. Thirdly, Okinawa itself tends to either regard the Kume Village culture as representativ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a merchant class), or else as an elite group who fled from the Ming Empire. Fourthly, Japanese anthropologists focus only on Okinawan customs, with little or no attention given to Kume Village as a unique cultural pocket.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map Kume Village thoroughly from an ethno-historical perspective beginning with the first Kume villagers, the 36 Fujian clans who migrated to the Ryukyu Islands in 1392.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参考文献
  1. Koji TAIRA=平恒次(1994).Ryukyuan Studies in North America: The State of the Field.南島文化,16,1-22.
  2. 久米村600年記念事業期成會編(1993)。久米村600年記念事業期成會報告書。那霸:久米村600年記念事業期成?。
  3. 小渡清孝、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編(1989)。第4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那霸: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
  4. 小熊誠、末成道男編(1999)。中原と周緣-人類学的フイールドからの視点。東京:風響社。
  5. 戶谷修(1982)。東南アジアの中の「久米三十六姓」-久米三十六姓をとおしてみた沖繩研究の視座。青い海,110,26-33。
  6. 戶谷修、重松伸司(1979)。在沖繩中國系住民の生活意識―文化接触の視点から。特定研究「文化摩擦」インタヴコー記錄。
  7. 方室川著、云戶嶺譯(1990)。明代閩人の琉球移住史突についてのー考察。新沖繩文学,83,117-126。
  8. 方室川、第5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委員會(1995)。第5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9. 方室川、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第6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
  10. 比嘉政夫(1983)。沖繩の門中と村落祭祀。東京:三一書房。
  11. 比嘉政夫(1979)。家譜から見た門中I―「姓」と婚姻。《琉球大常法文学部紀要》社會学篇21。
  12. 比嘉政夫(1983)。わが國華人社会の宗教文化に関する調查研究。沖繩:琉球大?。
  13. 比嘉政夫(1980)。家譜から見た門中II―久米村ににおける婚姻と養取慣行。《琉球大常法文学部紀要》社會学篇23。
  14. 比嘉景宗(1982)。「久米村閩三十六姓」という人たち-久米村閩三十六姓の歷史的役割。青い海,110,41-43。
  15. 外間守善(1986)。沖繩の歷史と文化。東京:中央公論社。
  16. 田名真之(1989)。新琉球史―近世編(上)。那霸:琉球新報社。
  17. 田名真之(1991)。新琉球史―古琉球編。那霸:琉球新報社。
  18. 田名真之(1992)。沖繩近世史の諸相。那霸:???社。
  19. 田名真之、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編(1987)。第1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
  20. 仲地清(1993)。アメリカ、カナダにおけにる沖繩研究の歷史と課題。沖繩文化研究,20,309-335。
  21. 朱德蘭(2002)。中琉歷史關係學術會議論文集目錄要覽。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
  22. 池宮正治、小渡清孝、田名真之編(1993)。久米村―歷史と人物。那霸:???社。
  23. 米庆余(1998)。琉球歷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4. 吳靄華(1985)。琉球歷史上的久米村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3,107-145。
  25. 吳靄華(1993)。久米村人在中國冊封琉球過程中所扮演之角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1,81-153。
  26. 吳靄華(1991)。十四至十九世紀琉球久米村人與琉球對外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1-123。
  27. 呂青華、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編(2006)。臺灣的沖繩學-戰復的研究動向。靜宜大學2006年「日本學與臺灣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中:
  28. 宋漱石(1954)。琉球歸屬問題。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29. 沖繩大百科事典刊行事務局編(1983)。沖繩大百科事典 上卷。那霸:沖繩????社。
  30. 沖繩県教育委員会高等学校教育課編(1998)。高校生のための沖繩の歷史。沖繩:沖繩?高等?校地理歷史科公民科教育研究?。
  31. 那霸市史編集室(1979)。那霸市史 第二巻中の七 那霸の民俗。那霸:那霸市史編集室。
  32. 那霸市史編集室(1979)。那霸市史 第一巻六 久米系家譜。那霸:那霸市史編集室。
  33. 具志堅以德、國吉有慶(1989)。久米村の民俗。那霸:久米崇聖會。
  34. 東恩納寬惇(1941)。黎明期の海外交通史。東京:帝國教育出版部。
  35. 東恩納寬惇(1959)。琉球の歷史。東京:至文堂。
  36. 林修澈(2001)。原住民的民族認定。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37. 林修澈、施正鋒編(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38. 重松伸司(2004)。文化と伝統の國際化に関する実証研究。追手門学院大学2003年度学內共同研究報告書文化と伝統の國際化に関する実証研究。追手門学院大学2003年度学內共同研究報告書,未出版
  39. 原國政朝(1957)。通俗琉球史。那霸:南陽。
  40. 孫薇(2000)。閩人三十六姓と明初の封琉政策。沖繩文化研究,26,111-135。
  41. 宮城栄昌(1968)。沖繩の歷史。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
  42. 真栄平房昭(1983)。琉球=東南アジア貿易の展開と華僑社会。九州史学,76,29-69。
  43. 高木桂箴、國際言語文化科日本文化コース編(1995)。課題としての日本。靜岡:靜岡県立大学國際関係学部。
  44. 高良倉吉(1993)。琉球王國。東京:岩波書店。
  45. 高良倉吉(1996)。琉球史研究からみた沖繩·琉球民俗研究の課題。民族学研究,61(3),463-467。
  46. 高瀬恭子、南島史学会編(1986)。南島-その歷史と文化-5。東京:第一書房。
  47. 張希哲(2004)。中琉關係的突破。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
  48. 陳紀瀅(1967)。瞭解琉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9. 陳捷先、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編(1991)。第3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
  50. 陳龍貴、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編(2001)。第8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那霸: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
  51. 富島壯英(1982)。久米三十六姓とは何か。青い海,110,44-51。
  52. 富島壯英、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編(1987)。第1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
  53. 渡辺欣雄(2004)。民俗知識論の課題-沖繩の知識人類学。東京:凱風社。
  54. 新里惠二、田港朝昭、金城正篤(1972)。沖繩県の歷史。東京:山川出版社。
  55. 新城俊昭(2002)。高等学校 琉球·沖繩史。那霸:東洋企?。
  56. 楊仲揆(1990)。琉球古今談-兼論釣魚台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7. 楊仲揆(1972)。中國·琉球·釣魚台。香港:友聯研究所。
  58. 緒方修(1998)。客家見聞錄。東京:現代書館。
  59. 與世山茂(1990)。明太祖と久米三十六賜姓考。新沖繩文学,83,127-137。
  60. 謝必震、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編(1991)。第3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
  61. 国吉美绘子(2001)。古琉球久米村の形成過程。
  62. 浜下武志(2000)。沖繩入門-アジアをつなぐ海域構想。東京:筑摩書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