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戰後台灣與日本阿美族研究之評析:以相關學院期刊研究取向為中心的討論

并列篇名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Amis in Taiwan and Japan during the Post-war Years: Within the Limits of Related Institutes' Periodicals

DOI

10.30403/BDE.200712_(26).0006

作者

郭祐慈(Yu-Tzu Kou)

关键词

阿美族 ; 研究史 ; 親屬研究 ; 日本民族學 ; Amis ;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 relative study ; Japanese ethnology

期刊名称

民族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07 / 12 / 01)

页次

101 - 1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結束日本統治之後的台灣,關於阿美族的民族學研究出現了不同的趨勢。本文試圖整合並比較台灣本地與日本學界的研究成果,審視半個世紀來阿美族研究出現過哪些研究成果,試圖釐清台日兩地研究對話的成效,從而尋求可再繼續努力的方針。首先台灣研究的部份,挑選了三個傳統積累最多的研究期刊進行分析,早期偏重田野記錄、體質調查,後期逐漸延伸各種文化變遷主題。至於日本方面的研究,主要參考笠原政治及陳文德等整理的學術成果目錄以及研究史論述。整體來看,日本統治台灣結束後,日本的相關研究不再能進行普遍考察,勢必走向觀念的探討,情況類似台灣的發展,研究多半集中在南勢阿美與海岸阿美,也使得卑南阿美的研究無法銜接戰前日本學界的水準。最後,本文從重要研究主題:親屬制度爭論、地域差異、歷史情境、人類學理論發展等方面,從中思考阿美族研究史所面臨的理論挑戰。

英文摘要

After the end of Japanese rule in Taiwan, different trends of the ethnological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Amis appeared. This paper tries to integrate them into one and compare the outcomes of the research in Taiwan and Japan. It also examines all of the research outcomes of the past half a century, tries to distinguish the result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aiwa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 and then keeps looking for direction to possible improvement.First, the part of Taiwanese research, three traditional journals which collect most of the research will be chosen to analyze. They are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a Border Area Studies /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Ethnology,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During the early times, it put the emphasis on field records and physical investigation and later gradually extended to various topics of cultural transition.As for the Japanese research, it mainly refers to the catalogue of the academic result and the treatise of research history from Kasahalasegi and Chen Wen De, etc. Eventually, after the end of Japanese rule, the correlative research in Japan could not keep a widespread investigation and then the study certainly turned to ideas. The condition is similar to the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at the study mostly concentrates on Nan-chih Amis and coast Amis. The study of Peinan Amis can not keep up with the level of the academic circle in the pre-war Japan.Finally,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oretical challenges of the Amis history from some important topics: the issue of relative system, regional difference, historical scenario,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ies, etc.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玉芬(2005)。台東市馬蘭社阿美挨的傳統集會所與部落社會的中心性。文化想像與中心再構-地方社會的發展策略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連結:
  2. 林開世(2003)。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一點反省與建議。台大文史哲學報,59,11-30。
    連結:
  3. Duara, Prasenjit(2004)。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出版社。
  4. Gallin , Bernard、蘇兆堂譯(1981)。小龍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 Geertz, Clifford(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Basic Books.
  6. Hsu, Mutsu(1975)。An Impunitive Culiure: Reactions of the Amis to Rosenzweig's Picture-Frustration Test。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8,99-114。
  7. Keyes, C. F.(1976).Toward a New Formulation of Ethnic Group.Ethnicity 3.
  8. Wigen, Karen(1995).The Making of a Japanese Periphery, 1750-192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 小松堅太郎(1943)。民族の理論。東京:日本評論杜。
  10. 山路勝彥(1996)。文明との邂逅と平埔族の漢化。台灣原住民研究,1,5-74。
  11. 山路勝彥(1980)。黑潮の民族、文化、言語
  12. 山路勝彥(1998)。蜉蟒の認同,祖先からの出奔-漢族デもなく。台灣原住民研究,3,15-53。
  13. 山路勝彥(1998)。憑依フる巫女,原初ヘの追憶と新たなる神。台灣原住民研究,4,41-97。
  14. 中村孝志(1936)。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南方土俗,4(1)
  15. 中島星子(1983)。台灣海岸アミ族のrumah(家)關係-婚姻事例より。民族學研究,47(4),382-391。
  16. 日本民族學會編(1986)。日本の民族學:1964-1983。東京:弘文堂。
  17.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18. 王初成。南勢阿美族之農耕生計。邊政學報,2,27-29。
  19. 王銘銘(1998)。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 平敷令治(1968)。奇美アミ(中部アミ)の宗教。沖大論叢,8(1),2-37。
  21. 末成道男(1983)。台灣アミ族の社會組織と變化-ムユ入り婚らヨメ入り婚ヘ。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22. 末成道男、俊部桓雄編(1988)。文化人類學群像:日本編。京都:アカデミア出版社。
  23. 白秀雄(1963)。南勢阿美舊有之頭目制。邊政學報,2,43-45。
  24. 石磊(2000)。阿美族與會挨親屬制度的比較:兼論並系繼嗣制度的特性。考古人類學刊,56,1-14。
  25. 石磊(1976)。鳥蘭阿美族宗教信仰的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旗學研究所集刊,41,97-127。
  26. 石磊(1998)。社會接觸與文化接觸:試論臺灣原住民族社會變遷兩種類型。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
  27. 石磊、瞿海源編、章英華編(1986)。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8. 何可(1963)。南勢阿美年齡階級制度。邊政學報,2,29-32。
  29. 余錦泉(1970)。拔仔阿美族體質調查簡報。考古人類學刊,31、32合刊,50-55。
  30. 余錦泉(1984)。阿美族的故事與傳說。考古人類學刊,44,58-70。
  31. 余錦泉(1981)。卑南阿美族的體質。考古人類學刊,42,45-51。
  32. 余錦泉(1962)。臺灣秀姑巒阿美族之體質人類學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19、20合刊,11-55。
  33. 余錦泉(1972)。長濱阿美族的體質。考古人類學刊,39、40合刊,83-89。
  34. 余錦泉(1989)。田埔阿美族婚喪與神話傳說。考古人類學刊,45,6-19。
  35. 余錦泉(1981)。成功阿美族的體質。考古人類學刊,42,37-44。
  36. 宋龍生(1998)。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6卑南族神話傳說故事集。南投:省文獻會。
  37. 李中和(1963)。南勢阿美的歌舞。邊政學報,2,53-57。
  38. 李玉芬(2005)。馬蘭社阿美族集會所的區位、功能與台東平原社會環境的變遷。第九屆台灣地理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39. 李亦園(1996)。臺大考古人類學系與中國人類學發展。考古人類學刊,51,1-5。
  40. 李亦園。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1. 阮昌銳(1972)。臺灣東海岸鳥庫達阿美族的財產體水。邊政研究所年報,3,77-117。
  42. 阮昌銳(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3. 阮昌銳(1973)。成功阿美族的婚姻制度。民族社會學報,12,99-111。
  44. 阮昌銳(1971)。臺灣東海岸的大港口文化:漢人移民土著化的研究。邊政研究所年報,2,233-261。
  45. 阮昌銳(1964)。港口阿美調查簡報。考古人類學刊,23、24合刊,53-66。
  46. 阮昌銳(1975)。臺東麻老漏阿美族的婚姻制度。邊政研究所年報,6,135-167。
  47. 勃羅姆列伊著、李振錫、劉寧端譯(1985)。民族與民族學。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48. 胡良珍(1963)。南勢阿美初步民族學調查簡報。邊政學報,2,21-24。
  49. 胡耐安(1962)。鳥司於邊政學系。邊政學報,1,7-8。
  50. 倉田勇、古野清人教授古稀記念會編(1971)。年齡階層と燒佃耕作-アミ族タパロン社會の場合。《現代諸民族の宗教七文化:社會人類拿的研究》古野清人教授古稀記念論文集,東京:
  51. 凌純聲(1953)。本系花運南勢阿美初步調查簡報。考古人類學刊,1,10-13。
  52. 原英子(1997)。台灣アミ族咒醫シカワサイ禮儀構成。臺灣原住民研究,2,61-109。
  53. 原英子(1998)。台灣アミ族空問認識。臺灣原住民研究,3,109-127。
  54. 唐美君。本系所藏阿美族盾牌之又一例。考古人類學刊,6,46-51。
  55. 馬淵悟(1981)。台灣海岸アミ族祖靈觀。社會人類學年報,7,161-173。
  56. 馬淵悟(1982)。台灣海岸アミ族の老人。民族學研究,46(4),429-434。
  57. 馬淵悟(1976)。南山大學。
  58. 馬淵悟(1987)。台灣の民挨と變化
  59. 馬淵悟、和田濤編、大塚和夫編(1995)。民族誌の現在-近代、開發、他者
  60. 馬淵悟、黃貴潮編(1985)。台灣アミ族社會組織の變化ヘの反論。民族學研究,50(1),81-89。
  61. 崔伊蘭(1997)。人類學在台灣發展的檢討與展望。考古人類學刊,52,185-209。
  62. 常見純一(1973)。住未いの原型Ⅱ
  63. 康培德(2006)。卑南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後山統治。臺灣文獻,57(2),1-43。
  64. 張光直(1956)。花運南勢阿美族的命名儀禮與名譜。考古人類學刊,7,53-57。
  65. 張慧端(1995)。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考古人類學刊,50,54-64。
  66. 張慧端(1987)。初論阿美族親屬結構與組織。思與言,25(4),385-396。
  67. 張駿逸(1972)。由成功阿美支頭目制度見其政治性質。邊政學報,11,48-75。
  68. 笠原政治編、日本順益臺灣原住民研究會編(1997)。台灣原住民研究別冊l。東京:風響社。
  69. 笠原政治、日本順益臺灣原住民研究會編(1998)。台灣原住民研究招待
  70. 莊英章(2000)。林杞埔-一個台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1.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省文獻會。
  72. 郭祐慈(2007)。臺灣戰後阿美族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以馬蘭阿美族為例。漢學研究通訊,102,11-18。
  73. 陳文德(1986)。阿美族親屬制度的再探討;以胆□部落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1,41-48。
  74. 陳文德(1985)。光復後日本學者對阿美族的研究。思與言,23(2),153-176。
  75. 陳水潭(1963)。南勢阿美的巫。邊政學報,2,40-42。
  76. 陳奇祿(1959)。貓公阿美族的製陶、石煮與竹煮。考古人類學刊,15、16合刊,125-126。
  77. 陳偉智(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78. 陳榮驤(1972)。成功阿美族的農業。邊政學報,11,50-74。
  79. 曾振名(1984)。母系世系群的變遷-以貓公阿美族為例。考古人類學刊,44,37-57。
  80. 黃金河(1963)。南勢阿美的生活規範。邊政學報,2,24-27。
  81. 黃宣衛(2005)。異族觀、地域隨差別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82. 黃貴潮(1995)。リボク日記。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83. 黃應貴(2002)。人類學的評論。台北:允晨文化。
  84. 黃應貴(2005)。區域再結構與文化再創造: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研究學術研討會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85. 黃應貴編(1995)。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86. 黃應貴編(1983)。光復以來台灣地區出版人類學論著目錄。台北:中國民族學會與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
  87. 楊玠(1963)。南勢阿美之親屬稱謂。邊政學報,2,32-37。
  88. 劉崇澤(1963)。南努阿美的名制。邊政學報,2,38-39。
  89. 劉斌雄(1965)。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90. 劉學銚(1963)。南勢阿美服飾簡介。邊政學報,2,45-48。
  91. 衛惠林(1953)。臺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初步研究。考古人類學刊,1,2-9。
  92. 駒込武、若林正丈主編、吳密察主編(2004)。跨界的臺灣史研究。台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93. 戴慶齡(1963)。南勢阿美器用簡介。邊政學報,2,48-52。
  94. 謝世忠、張文智(1993)。當代文學的臺灣意識。台北:自立。
  95. 聶台生(1973)。成功阿美族的氏族與世系群。民族社會學報,12,87-98。
  96. 羅素玫(2000)。都蘭阿美族人的掃墓節。東台灣研究,5,35-69。
  97. 蘇耀璨(1973)。成功阿美族的人口與家族。民族社會學報,12,5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