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16世紀初的徽州宗族與習俗-以《新安畢氏族譜》為例

并列篇名

Clan and Custom in Huizhou 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

DOI

10.29457/SJH.200806.0001

作者

常建華(Jian-Hua Chang)

关键词

the Early 16th Century ; Huizhou ; Clan ; Family Tree ; Custom ; Bi's Family

期刊名称

東吳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08 / 06 / 30)

页次

1 - 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宗族具有血緣性與地域性,記載宗族歷史的族譜,也同時具有了這樣的性質。明代族譜由於記事內容的擴大與豐富,不僅反映了宗族建設日益受到關注,還折射出社會變遷的光芒。 明代是社會風俗發生顯著變化的時代,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早期有傅衣淩教授先驅性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劉志琴、臺灣徐泓等教授深入探討,此後兩岸繼續研究者不乏其人,學術成果蔚爲大觀1。日本學者森正夫教授自1979年起提出應重視明末社會秩序變動的研究2。不過就產生大量商人的徽州而言,還缺乏專門論述風俗變遷的論述。已有對於明代風俗變遷的討論一般認爲,明代中期的正德、嘉靖年間風俗發生重大變化。我在閱讀明正德四年(1509)《新安畢氏族譜》時,發現該譜收錄一篇族訓性質的文章《陳俗》,洋洋萬言,述說該宗族近幾十年的習俗變化。在族譜中有如此長篇專文論述習俗變化,實屬罕見3。 本文想就《陳俗》這篇珍貴的文獻進行探討,從宗族的視角瞭解明代社會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發生的變化4,並加深對於明代族譜這種地方文獻的認識。 我們首先介紹《新安畢氏族譜》與畢氏宗族,接著依據《陳俗》的內容,分七方面討論,最後是綜合論述。

英文摘要

In terms of ”A Survey of Custom”《陳俗》included in ”Bi's Family Tree in Xin' an”《新安畢氏族譜》,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lan custom changes in Huizhou 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 The change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us sides: the traditional family ethics and clan ideology have changed; the ceremony and propriety between honorable and lowly, elder and younger aren't standard; the officials and the populace are no longer content with their lot; wedding, funeral and memorial ceremony are no longer simple; ancestors' heir appointment are not so sacred as before; especially the younger begins following the luxurious fashion. The core of the changes are the appearance of personality and real interests, and the wavering of clan ideology and traditional ethical moral. Although influenced by market-oriented economy to a limited extent, the changes are just the beginning far away from totally change. The appearance and included in family tree of ”A Survey of Custom” is the way to deal with custom changes, acting as clan instructions to educate clansmen. It is prelude of clan rules reflecting the effect of social power. ”Bi's Family Tree in Xin' an” expands the recording ranges while using the style of local chronicles for reference. In Ming dynasty family trees are more localistic and more valuable as historical data because its’ contents are very abundant reflecting the social chang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元程櫟。新安大族志。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
  2. 明汪道昆撰、胡益民點校(2004)。太函集。合肥:黃山書社。
  3. 明畢濟川主修、畢郁纂修(1509)。新安畢氏族譜。上海圖書館。
  4. 明戴廷明、程尚寬撰、朱萬曙點校(2004)。新安名族志。合肥:黃山書社。
  5. 明謝陛纂(1609)。歙誌。臺灣漢學研究中心。
  6. 上海圖書館編(2000)。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牛建強(1995)。明代徽州地區之社會變遷。史學月刊,4,73-79。
  8. 王振忠(2004)。徽學。台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9. 吳承明、吳承明著(2001)。中國的現代化:市場與社會。北京:三聯書店。
  10. 林麗月(1991)。晚明“祟奢”思想隅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215-234。
  11. 林麗月(1994)。陸揖(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論近年明清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新史學,5(1),131-151。
  12. 林麗月(2001)。世變與秩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評述。明代研究通訊,4,9-19。
  13. 徐泓(1989)。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近代史組。中央研究院。
  14. 徐泓(1989)。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15. 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編(1997)。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北京:中華書局。
  16. 常建華(2001)。明代宗族祠廟祭祖禮制及其演變。南開學報,3,60-67。
  17. 常建華(2003)。明代徽州的宗族鄉約化。中國史研究,3,153-152。
  18. 常建華(1994)。論明代社會生活性消費風俗的變遷。南開學報,4,53-63。
  19. 常建華(2005)。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 常建華(2008)。宗族與風俗,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的縮影―以浙江余姚江南徐氏爲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4,60-70。
  21. 常建華(1998)。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2. 張萍(2005)。明清徽州文書中所見的招贅與過繼。安徽史學,6,87-93。
  23. 陳國棟(1994)。有關陸揖<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學理問題-跨學門的意見。新史學,5(2),159-179。
  24. 陳顧遠(1987)。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5. 傅衣浚(2008)。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北京:中華書局。
  26. 傅衣浚(1957)。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7. 森正夫(2006)。森正夫明清史論集。東京:汲古書院。
  28. 森正夫(2006)。森正夫明清史論集。東京:汲古書院。
  29. 鈔曉鴻(2003)。第九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暨傅衣浚教授誕辰九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30. 鈔曉鴻(2001)。近二十年來有關明清“奢靡”之風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10,9-20。
  31. 馮爾康主編(1994)。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32. 萬明主編(2005)。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商務印書館。
  33. 葉顯恩(1983)。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僕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34. 劉志琴(1984)。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張佳(2013)。再敘彝倫:洪武時期的婚喪禮俗改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4(1),8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