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抵制日輪與中日衝突-長沙案及其善後交涉(1923-1926)

并列篇名

Boycott of the Japanese Steamers and the Sino-Japan Conflicts: Changsha Incident and Its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1923-1926

DOI

10.29457/SJH.200806.0005

作者

應俊豪(Chun-Hao Ying)

关键词

長沙案 ; 抵制日貨 ; 抵制日輪 ; 中日衝突 ; 外交交涉 ; 北洋外交 ; Changsha Incident ; Boycott Movement against Japanese Goods and Steamers ; Sino-Japan Conflict ;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 Peyang Diplomacy

期刊名称

東吳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08 / 06 / 30)

页次

111 - 1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日長沙案並非一件單純的衝突個案,而是1920年代中國反日輿情日漸升溫、日本對抵制日貨、抵制日輪運動日漸不耐下的複雜產物。從其中衝突經過、善後交涉過程,可以略窺雙方認知上的差距,也能夠觀察到原先單純的民間衝突,如何在國家力量介入後,演變成重大慘案與外交事件。此類中外民間衝突,因爲涉及到民族主義與國家軍事力介入,關係到兩國之間根本對立的問題,外交上本不易處理。加上長沙屬湖南省,地處南北對立的鋒線之上,不屬北京政府勢力範圍,對於此種介乎中日、中央與地方、日本與地方的長沙案,北京政府外交部在處理過程中,身處內外雙重壓力與交涉面,如何措置善了,別具歷史趣味。因此長沙案,雖然稱不上是影響深遠、震鑠古今的重大外交事件,但中日雙方立場的差異,投射在彼此交涉辯證的過程中,生動刻畫著1920年代上半期中日關係的特有面向。此案透露的歷史意義與時代意義,值得深入發掘與探究。

英文摘要

Changsha Incident is a complex result of the Chinese anti-Japan campaign and the Japanese hatred of the boycott movement against Japanese goods and steamers, rather than an isolated case. From the process of conflicts and negotiations, we can glance 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observe how a simple civil conflict was turned into a massacre and a vital diplomatic event after the power of state intervened. This kind of conflicts is not easy to deal with in diplomacy as they are involved with nationalism and military intervention. Changsha, a part of Hunang province, located at the fronts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does not belong to the Peking government's jurisdiction. For an incident complicated by the China/Japan, central/local, and Japan/local contradictions, how can the Ministry of Diplomacy deals with it by the double pressure? Though the Changsha Incident is not a very important event in history, it is still embodying a special dimension of the Sino-Japan relations in 1920s and worth investigating and discuss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應俊豪(2005)。華洋衝突、審判與輿論形塑-1924年北京使館區李義元毆打外人案。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4,39-84。
    連結:
  2. 應俊豪(2007)。航運、砲艦與外交-1924年中英萬縣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8,287-328。
    連結:
  3. 民國日報。
  4. (日本)大阪每日新聞。
  5.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6. 廣州民國日報。
  7. (日本)時事新報。
  8. 嚮導週報。
  9. 東方雜誌。
  10. 申報。
  11. 晨報。
  12. Coheli, Paul A.(2003).China Unbound.London:Routledge.
  13. Jarman, Robert L . (ed.)(2001).China: Political Reports 1911-1960.Slough:Archive Editions.
  14. 川島真(2004)。中國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社。
  1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3)。中日關係史料:排日問題(1919-192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北京政府《外交檔案》。
  17. 日本外務省編(1979)。日本外交文書·大正12年。東京:日本外務省。
  18. 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外務省記錄。
  19. 外交部統計科編(1921)。外交年鑑-民國九年份。北京:外交部統計科。
  20. 石源華主編(1996)。中華民國外交史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朱蔭貴(1988)。1895年後日本輪運勢力在長江流域的擴張。中國科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刊,10,162-187。
  22. 朱蔭貴(2006)。中國近代輪船航運業研究。臺中:高文出版社。
  23. 江天鳳主編(1992)。長江航運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4. 李劍農(1992)。中國近百年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夏國分主編(1997)。上海長江航運志。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6. 徐友春主編(1991)。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7.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1992)。中國戰史大辭典:人物之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28. 張力(2005)。廟街事件中的中日交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42(1),57-70。
  29. 郭廷以(1989)。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0. 黃月陂編(1935)。中外條約彙編。上海:商務印書館。
  31. 萬仁元、方慶秋主編(1993)。中華民國史料長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32. 樊百川(2007)。中國輸船航運業的興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3. 應俊豪(2001)。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爲中心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34. 應俊豪、金光耀、王建朗主編(2006)。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5. 顧維鈞(1983)。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應俊豪(2010)。日本對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的因應之道(1920-1925)。國史館館刊,23,33-78。
  2. 應俊豪(2012)。美國海軍在長江流域的武力介入與外交折衝:中美宜昌大來喜案研究(1923)。東吳歷史學報,27,9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