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影響明清社會流動的因素:何炳棣著《明清社會史論》譯註(五)

并列篇名

An Annotate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Fifth Chapter, "Factors Affecting Social Mobility" of Ping-Ti Ho's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DOI

10.29457/SJH.201206.0004

作者

徐泓(Hong Hsu)

关键词

社會流動 ; 向上流動 ; 向下流動 ; 科舉 ; 儒學 ; 社學 ; 國子監 ; 書院 ; 宗族 ; 貢士莊 ; 會館 ; 刻書 ; 戰爭 ; 社會動亂 ; 人口成長 ; 資本主義萌芽 ; Social Mobility ; Upward Mobility ; Downward Mobility ;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 Prefecture and County School ; Imperial Academy ; Community School ; Private Academy ; Clan ; Community Chest for candidate Qualified for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 Hui-kuan (hostel) ; Printing ; Wars ; Social Upheavals ; Growth of Population ; Incipient Capitalism

期刊名称

東吳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2 / 06 / 01)

页次

149 - 2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何炳棣教授所撰《明清社會史論》(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係根據近一萬五千名明清進士、兩萬多名晚清舉人與特種貢生三代履歷,以及大量且多樣史料,用以討論明清「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者。此書早著大名,近半世紀以來,中國史研究、社會史研究、東亞史研究與社會科學界同聲譽為劃時代之經典鉅著,且已有意大利文及日文本、韓文本問世。惜中譯本至今未見刊行,誠一大憾事也。泓刻經何炳棣教授同意,授予該書翻譯權。迻譯之時,乃逐一查對所引原始文獻,還原於譯文之中,若有出入則以〈譯者註〉形式說明。此書出版已屆五十年,相關文獻與研究論著出土、出版者正復不少,均得與何教授對話;此不同意見與文獻資料之修訂、補強,亦見〈譯者註〉。何教授所徵引之資料,既博且精,不見於臺灣圖書館者甚多,此部分則一一親向何教授請教,力求復原何教授引用之原典,此實中譯本所以不同於其他文字譯本之處。本次發表為第五章,從科舉考試制度,公立的各級學校教育制度,地方社學與私人書院,地方上幫助舉子應考的機制,宗族制度、刻書出版業,戰爭與社會動亂及人口與經濟因素等方面論述影響明清社會流動的因素。何先生的這本書初版於1962年,1967年修訂再版,其中本章的部分圖表數字與1962年原版有所不同。本譯文即以1967年修訂本為底本。

英文摘要

In 1962, Professor Ping-ti Ho published his book o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This is a first-class contribution to the subject of social mobility in traditional China. It has almost exhausted the existing data which may be treated statistically and which bears on the subject through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members of the elite class in that society. As his primary source, he uses lists of holders of economic degrees which, according to Chinese law, include each candidate's ancestry for three generations. He also makes use of other sources, such as government statutes, certain local history, biographies, genealogies, and some works of contemporary observers. This book is a classic for all of the students of Chinese Stud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past 50 years.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Italian, Korean and Japanese since its publication. Yet, the most wanted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book has not published. Therefore, with Professor Ho's blessing, I proposed a project to translate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into Chinese with connoted notes. This is the fifth chapter, ”Factors Affecting Social Mobil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L. C. Goodrich(富善,又名富路德), "China's Greatest Book," Pacific Affairs 7:1(March, 1934).
  2. 何喬遠,《名山藏》(崇禎九年[1636]版),〈貨殖記〉,頁10a。
  3. 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四部叢刊》版),卷九,頁1a-2b、14a-16a。
  4. 郭鎜,《皇明太學志》(序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明末修訂版),卷12,頁33a-34a。
  5. 謝國楨,〈近代書院制度變遷考〉《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6. 《明史》(中華書局《四部備要》版),卷180、卷181。
  7. 《錦江書院紀略》(同治十年[1871]版)。
  8. 馮應京,《皇明經世實用編》(萬曆三十二年[1604]版),卷12。
  9. 褚人獲,《堅觚集》,卷5,頁9b。
  10. 《國朝史料拾零》(1933年「滿洲國」版),卷2,頁35a-36a。
  11. Hu Hsien-chin(胡先縉), The Common Descent Group in China and Its Functions(中國宗族及其功能)New York : Viking Fund : Johnson reprint Corporation, 1948, p.88, 14-15.
  12. 《白鹿洞書院志》(康熙十二年[1673]刊本),卷1,頁23a。
  13. 《河朔書院志》(道光十九年[1839]版)。
  14. 羅思舉,《羅壯勇公年譜》,光緒三十四年[1908]版。
  15. 《兩淮鹽法志》(嘉慶十一年[1806]刊本),卷53。
  16. A. W. Hummel(恆慕義), Eminent Chinese of Ch'ing Period《清代名人傳略》,Juan Yuan(阮元)條與Chang Chit-tung(張之洞)條。
  17. 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上海:中華書局,1934),特別是頁139。
  18. 《嘉興府志》(萬曆三十八年[1610]刊本),卷2。
  19. 《平湖采芹錄》(民國22 年[1915]刊本)。
  20. 《陝西通志稿》(民國二十三年[1934]刊本),全書、卷37、38、39。
  21. 俞汝楫,《禮部志稿》(《四庫珍本初集》版),卷24,頁2b-3a、21a-25a。
  22. 《(嘉慶)商城縣志》(嘉慶八年[1803]版),卷5,頁43a-43b。
  23. 《大明會典》(弘治十五年[1502]與萬曆十五年[1587]版),卷76-77。
  24. 《龍湖書院志》(未注年月,清末刊本),卷上,38a-43a。
  25. 章潢,《圖書編》,卷107
  26. 《(光緒)蘭谿縣志》(光緒十四年[1888]版),卷3,頁44b-47a。
  27. 《常州府志》(萬曆四十年[1618]刊本),卷十一上,頁10a-10b。
  28. 《寶慶會館志》(光緒二十九年[1903]版),卷上,頁24b。
  29. 朱國楨《皇明開國功臣傳》(明末刊本)
  30. 《閩中會館志》,〈龍巖會館〉章。
  31. 《續文獻通考》(商務印書館版),卷50,頁3245。
  32. 李翊,《戒庵漫筆》(《常州先哲遺書》版),卷8,頁15a-15b。
  33. 《陝甘味經書院志》(光緒二十[1894]刊本)。
  34. 《(嘉慶)合肥縣志》(嘉慶八年[1803]版),卷10,頁23b-24b
  35. 余繼登,《典故紀聞》(《叢書集成》版),卷16,頁260。,卷17,頁287。
  36. 《大誥》(洪武十八年[1385]版)〈社學第四十四〉。
  37. 《明道書院志》(光緒二十年[1894]版),卷6。
  38. 《禮部則例》(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本),卷93。
  39. 黃溥,《閒中今古錄摘抄》(《紀錄彙編》版),頁5a-5b。
  40. 袁采,《袁氏世範》(《知不足齋叢書》版),卷1。
  41. 《南潯志》(民國十一年[1922]版),卷35,頁4b-6a。
  42. 《歙縣會館錄》(道光十四年[1834]版),卷上,頁1a
  43. (1966)。明英祖實錄。台北市:中央?究院歷史語言?究所。
  44. 《大清會典事例》(光緒二十五年[1899]刊本),卷370。
  45. 《日知錄集釋》(《四部備要》版),卷16,頁9b-10b。
  46. 《同鄉組織之研究》(上海,正中書局,1946年),頁72-73。
  47. 羅爾綱,《湘軍新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表列在頁55-62。
  48. 《明史》,卷1,〈太祖本紀〉。
  49. 《保定府志》卷17
  50. 《學政全書》(嘉慶十七年[1812]版),卷66-68
  51. 孟森,〈己未詞科錄外錄〉《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52. 陸容,《金臺紀聞摘抄》(《紀錄彙編》版),頁8b-9a
  53. (1966)。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究院歷史語言?究所。
  54. 《(光緒)邵陽縣志》(光緒元年[1875]版),卷4,頁12a-12b。
  55. 黃宗羲,《明儒學案》(《四部備要》版),卷32,頁24a-24b、全卷。
  56. 《大明會典》(萬曆十五年[1587]刊本),卷77,頁2a、卷78,頁22b-23a、頁23b。
  57. 《古今圖書集成》(中華書局翻刻本)〈職方典〉,卷857,頁39a。
  58. 徐學聚,《國朝典彙》,卷129,頁1b、3b、卷40。
  59. 陳廷敬,《午橋文編》(康熙四十七年[1708]版),卷38,頁11a-12a。
  60. 《(道光)徽州府志》(道光七年[1827]版),卷3之1,頁59b,頁95b-96a。
  61. 《大清會典事例》(光緒二十五年[1899]版),卷370-81。
  62. 《百泉書院志》(嘉靖十二年[1533]刊本),卷1、卷4。
  63. 《嶽麓書院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版,同治七年[1868]翻刻),卷1,頁23a。
  64. 《寶晉書院志》(光緒六年[1880]版),卷3。
  65. 趙翼,《簷曝雜記》,卷2,頁9b。
  66. 吳晗,《朱元璋傳》(上海:三聯書店,1949年)。
  67. 清水盛光,《中国族産制度攷》(東京:岩波書店,1949年),第一章。
  68. 陳宏謀,《全滇義學彙記》(乾隆三年[1738]版),〈序〉。
  69. 《(道光)即墨縣志》(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卷3,頁27a-27b。
  70. 《吉水縣志》(光緒元年[1875]版)
  71. 《(宣統)廬陵縣志》(宣統三年[1911]版),卷14,頁16a-24a。
  72. 《四會縣志》(光緒二十二年[1896]刊本),冊2上,頁93b
  73. 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沿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頁46-79,頁332-33、311-16。
  74. 《松江府志》(嘉慶二十四年[1819]刊本),卷31,頁19a-19b、卷32,頁17a-17b。
  75. 《順德縣志》(咸豐四年[1854]刊本),卷5,頁5a-6b。
  76. 《新會縣志》(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卷3,頁41a-43b、頁39b。
  77. 朱孔彰,《中興將帥別傳》(《四部備要》版),卷11下,頁1a、卷13上,頁3b、卷24上,頁4a、卷28下,頁1a。
  78. 《(同治)番禺縣志》(同治十年[1871]版),卷16,頁30b,頁41a-41b。
  79. 《(嘉慶)常德府志》(嘉慶十八年[1813]版),卷15,頁11b-12a
  80. 《國朝虞陽科名錄》(光緒31 年[1905]版)
  81. 《紹興府志》(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卷20。
  82. 李桓,《國朝耆獻類編》(光緒六年[1880]版),卷269,頁51a、卷273,頁28a、卷281,頁46a、卷265-81。
  83. 《(乾隆)紹興府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刊本),卷20,頁31a-31b。
  84. 《陝西通志》,卷27
  85. 王世貞,《鳳洲雜編》(《紀錄彙編》版),卷5,頁4b-5a
  86. 《嘉善入泮題名錄》(光緒34 年[1908]版)
  87. (1966)。明宣宗實錄。台北:中央?究院歷史語言?究所。
  88. 《錫金遊庠錄》(光緒四年[1878]後刊行),卷1。
  89. K. T. Wu(吳光清), "Ming Printing and Printer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Ⅶ(1942-43), 225-29, 215-24, 244-45, 232-233.
  90. 朱軾,《朱文端公集》(同治十二年[1873]版),卷1,頁54a-55a。
  91. 陸容,《菽園雜記摘鈔》(《紀錄彙編》版),卷5,頁19b-20a。
  92. 賈景德,《秀才舉人進士》(香港:自由人報社,1946年)〈附錄〉。
  93. 《寧鄉雲山書院志》(同治十三年[1874]版)
  94. 《閩中會館志》(民國三十一年[1942]版),〈福州會館〉章,頁28a-28b。
  95. 《湖北通志》(宣統三年[1911]版,商務印書館翻刻本),卷59,頁1548
  96. 《通庠題名錄》(民國22 年[1933]刊本)
  97. 《錫金遊庠錄》(光緒四年[1878]後刊行)
  98. 黃瑜,《雙槐歲鈔》(弘治八年[1495]版),卷4,頁7a-7b。
  99. Carter、 Thomas F.(1955).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New York:Ronald Press.
  100. Chang、 Chung-li(1955).The Chinese Gentr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01. Feng、 Yu-lan(1954).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02. Kracke、 Edward A., Jr.(1953).Civil Service in Early Sung China.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03. Liu Wang、 Hui-chen(1959).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lan Rules.New York:J.J. Augustin Incorporated Publisher.
  104. Twichett、 Denis C.(1959).The Fan Clan's Charitable Estate, 1050-1760.Confucianism in Action,Stanford:
  105. 方豪(1954)。宋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06. 王守仁(1970)。陽明全書。台北:中華書局。
  107. 王守仁(1970)。陽明全書。台北:中華書局。
  108. 王守仁(1970)。陽明全書。台北:中華書局。
  109. 王守仁(1970)。陽明全書。台北:中華書局。
  110. 王守仁(1970)。陽明全書。台北:中華書局。
  111. 王守仁(1970)。陽明全書。台北:中華書局。
  112. 何佑森(1956)。元代書院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2(1),361-408。
  113. 何炳棣、葛劍雄譯(2000)。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968-1953。北京:三聯書店。
  114. 沈德符(1959)。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115. 周藤吉之(1954)。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出版?。
  116. 容肇祖(1957)。李贄年譜。北京:三聯書店。
  117. 商衍鎏(1958)。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上海:三聯書店。
  118. 清水盛光、宋念慈譯(1956)。中國族產制度考。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19. 趙鐵寒(1953)。宋代的州學(下)。大陸雜誌,7(11),15-17。
  120. 趙鐵寒(1953)。宋代的太學(上)。大陸雜誌,7(4),17-20。
  121. 趙鐵寒(1953)。宋代的州學(上)。大陸雜誌,7(10),15-19。
  122. 趙鐵寒(1953)。宋代的太學(中)。大陸雜誌,7(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