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代帝王與觀音信仰-以永樂與萬曆朝編纂的兩本觀音經典為例

并列篇名

Ming Emperors and the Faith of Guanyin-A Case Study of Two Guanyin Scriptures Compiled in Yongle and Wanli Periods

作者

徐一智(Yi-Zhi Hsu)

关键词

明成祖 ; 明神宗 ; 仁孝文皇后 ; 慈聖皇太后 ; 觀音信仰 ; Yongle Emperor ; Wanli Emperor ; Emperess Renxiaowen ; Empress Cisheng ; the Faith of Guanyin

期刊名称

東吳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13 / 06 / 30)

页次

1 - 5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對於明代帝王而言,觀音信仰是他們「君權神授」的來源。如明成祖因為發動靖難篡位,即時常欲合法化自己的政權,故想到利用佛教流行的觀音信仰,編造一部《大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宣說他的政權乃經菩薩授記,亦獲得觀音保護。因此,觀音信仰對明成祖來說,祂為政權的保護者,為其政權神授的來源。及至明神宗時期,神宗編撰《佛說大慈至聖九蓮菩薩化身度世尊經》等偽經,用來宣稱他的母親即為觀音化身-九蓮菩薩,與嫡母仁聖太后做區別,抬高生母慈聖太后的地位。然而,神化了慈聖,亦等於神化了自己,進而滅除庶出繼承大統的不確定感。他們編造觀音經典,為了讓人們相信經典所說的內容為真,皆會把佛教教義融入其間,像是《大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宣說中觀、如來藏、緣起和唯識等思想,而《佛說大慈至聖九蓮菩薩化身度世尊經》則傳揚十二因緣和往生淨土之教義,據此,則開展出豐富的觀音信仰內涵,可窺見觀音信仰於明朝帝王間,祂的地位轉變。

英文摘要

For the Ming emperors, the faith of Guanyin was what legitimized their authority as being vested by god. Yongle Emperor took the throne by initiating the Jingnan Rebellion. Legitimizing his reign was on his mind constantly. He thus thought of using the popular faith in Guanyin and compiled ”Sutra of Merit and Virtue - Ming Empress Renxiao's Dream of Buddha”. With it, he claimed that his reign was authorized and protected by Guanyin. For Yongle Emperor, Guanyin bestowed the power upon him and was also the protector of his power. When Wanli Emperor reigned, he compiled pseudo-scriptures such as ”Sutra of Incarnation of the Benevolent Savior Lotus Bodhisattva” to back up the claim that his mother was the incarnation of Guanyin that is, Lotus Bodhisattva herself. This act elevated his mother, Empress Cisheng's status and distinguished her from the empress consort, Empress Renxiao. By deifying his mother, he also deified himself as well. He eliminated all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him for becoming the emperor but not being the child of the empress consort. They also made up Guanyin Scriptures.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contents in the scriptures were true, Buddhist doctrines were also incorporated. For example, ”Sutra of Merit and Virtue - Ming Empress Renxiao's Dream of Buddha” includes the teachings of Madhyamaka, Buddha Nature (Buddha-dhatu), Dependent Origination (Pratītyasamutpāda) and Conscious-only (Yogacara). ”Sutra of Incarnation of the Benevolent Savior Lotus Bodhisattva” also teaches the doctrines of the Twelve Nidanas (Twelve Causes) and Entry to the Pure Land. The faith of Guanyin thus flourished. From the emperors of Ming Dynasty, one can see the status changes of the faith of Guanyi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徐聖心(2009)。夢即佛法─徹庸周理《雲山夢語摘要》研究。台大佛學研究,18,33。
    連結:
  2. 廖肇亨(2005)。淫辭豔曲與佛教:從《西廂記》相關文本論清初戲曲美學的佛教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146-147。
    連結:
  3. 〔明〕張萱,《西園先生文集》,康熙四年序刊本(漢學研究中心藏),卷21,〈重脩大戒壇孝碑記〉,頁7。
  4. (1985)。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
  5. 〔明〕詹孝達,《百拙日錄》,萬曆年刊本(漢學研究中心藏),卷下,〈儒釋〉,頁18。
  6. (1987)。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公司。
  7. 〔明〕王崇武,〈明靖難史事考證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25(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頁6-7。
  8. (1983)。卍續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9. (1987)。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公司。
  10. (1995)。觀音菩薩經典。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
  11. (1987)。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公司。
  12.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3. (1983)。卍續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4. 〔明〕劉若愚,《酌中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卷16,頁120、123。
  15. (1987)。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公司。
  16. (1993)。卍續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7. (1987)。嘉興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8. (1968)。中華大藏經。台北:修訂中華大藏經會。
  19. (1994)。寶卷初集。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
  20. (1987)。嘉興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公司。
  21. (1987)。嘉興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2. 明于敏中編(1981)。日下舊聞。北京:古籍出版社。
  23. 明朱元璋(1994)。金陵梵剎志。台北:明文書局。
  24. 明李賢(1999)。古穰雜錄摘抄。濟南:泰山出版社。
  25. 明沈德符(2000)。萬曆野獲編補遺。濟南:泰山出版社。
  26. 明沈德符(2000)。萬曆野獲編。濟南:泰山出版社。
  27. 明明成祖(2000)。大明太宗皇帝御製集。海口:海南出版社。
  28. 明烏斯道(1988)。春草齋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9. 明張澤(1995)。新刻譚友夏合集。台南:莊嚴文化。
  30. 明陸粲(1997)。庚巳編。北京:中華書局。
  31. 明楊士奇(1964)。明太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研究所。
  32. 明楊士奇(1964)。明太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研究所。
  33. 明楊士奇(1964)。明太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研究所。
  34. 明楊士奇(1964)。明太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研究所。
  35. 明劉侗(2000)。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
  36. 清于敏中編(1981)。日下舊聞考(三)。北京:古籍出版社。
  37. 清吳長元(2001)。宸垣識略。北京:古籍出版社。
  38. 清法式善(1959)。陶廬雜錄。北京:中華書局。
  39. 清昭槤(1980)。嘯亭續錄。北京:中華書局。
  40. 清徐珂(1984)。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
  41. 清張廷玉(1975)。新校本明史。台北:鼎文書局。
  42. 清陳康祺(1984)。郎潛紀聞。北京:中華書局。
  43. 清談遷(1960)。北遊錄。北京:中華書局。
  44. 清蕭奭(1959)。永憲錄。北京:中華書局。
  45. 清顧炎武、華忱之點校(1959)。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46. Bronislaw, Malinowski(1960).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47. 于君方(2009)。觀音。台北:法鼓文化。
  48. 才讓(2005)。亯仰與扶持─明成祖與藏傳佛教。西藏研究,2005(4),33-40。
  49. 水野弘元、釋惠敏譯(2000)。佛教教理研究。台北:法鼓文化。
  50. 王見川(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51. 王見川編(1999)。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2. 王見川編(1999)。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3. 王鏡輪(2003)。故宮寶卷。台北:寶學社。
  54. 平川彰、莊崑木譯(2002)。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社。
  55. 瓦鄧布葛、根瑟‧馬庫斯譯(2003)。宗教學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56. 田悅陽(2004)。中國人的觀音信仰。中國佛教,2004(4),33。
  57. 朱鴻(1990)。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台灣師大歷史學報,18,63-80。
  58. 庄裕光(2001)。九蓮聖迹考─兼論川西佛教建築群布置特色。古建園林技術,2001(1),57-60。
  59. 何孝榮(2001)。明成祖與佛教。佛學研究,2001(1),212。
  60. 何其敏(1994)。中國明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61. 佐佐木現順、周含柔譯(2003)。業的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62. 吳立民(1998)。禪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63. 呂大吉(1998)。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4. 呂宗力、欒保群(1991)。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學生書局。
  65. 李洵校注(1982)。明史食貨志校注。北京:新華書局。
  66. 李富華、何梅(2003)。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67. 李焯然(1994)。明成祖史論。台北:文津。
  68. 車吉心編(2000)。中華野史‧ 明朝卷(四)。濟南:泰山出版社。
  69. 車吉心編(2000)。中華野史‧ 明朝卷(四)。濟南:泰山出版社。
  70. 車吉心編(2000)。中華野史‧ 明朝卷(三)。濟南:泰山出版社。
  71. 車吉心編(2000)。中華野史‧ 明朝卷(三)。濟南:泰山出版社。
  72. 車吉心編(2000)。中華野史‧ 明朝卷(四)。濟南:泰山出版社。
  73. 車吉心編(2000)。中華野史‧ 明朝卷(四)。濟南:泰山出版社。
  74. 車錫倫(1999)。泰山“九蓮菩薩”和“智上菩薩”考。岱宗學刊,1999(2),4-5。
  75. 周紹良(1985)。明永樂年間內府刊本佛教典籍。文物,1985(4),40。
  76. 周紹良(1985)。明萬曆年間為九蓮菩薩編造的兩部經。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2),37-40。
  77. 邱素雲(2002)。從對聯談觀音亯仰(下)。普門學報,12,321-357。
  78. 邱素雲(2002)。從對聯談觀音信仰(上)。普門學報,11,327-366。
  79. 韋伯、康樂譯、簡惠美譯(1993)。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圖書公司。
  80. 徐興無注釋(2006)。金剛經。台北:三民。
  81. 荒木見悟(1979)。仏教と陽明學。東京:第三文明社。
  82. 馬書田(1984)。明成祖的政治與宗教。世界宗教研究,1984(3),37-50。
  83. 張正寧(1997)。對西昌瀘山《魚籃觀音圖》的再研究。四川文物,1997(3),31-33。
  84. 張正寧(1998)。西昌瀘山的《魚籃觀音圖》。文史雜誌,1998(1),23。
  85. 張明林(2012)。鐵血政治:明成祖永樂。北京:西苑出版社。
  86. 張寶貴(2006)。故宮的古樹名木。百科知識,2006(2),59。
  87. 曹仕邦(1991)。明成祖對佛教的政治利用。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281-288。
  88. 郭朋(1982)。明清佛教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89. 陳引馳注釋(2005)。維摩詰經。台北:三民。
  90. 陳玉女(1997)。明萬曆時期慈聖皇太后的崇佛─兼論佛、道兩勢力的對峙。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3,195-243。
  91. 陳玉女(1999)。明太祖徵召儒僧與統制僧人的歷史意義。中國佛學,2(1),39-68。
  92. 陳玉女(2004)。明代瑜伽教僧的專職化及其經懺活動。新世紀宗教研究,3(1),37-88。
  93. 陳揚烔(2000)。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古籍出版社。
  94. 湯用彤(1998)。兩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95. 間野潛龍(1979)。明代文化史。京都:同朋舍。
  96. 愛彌爾‧涂爾幹、渠東汲喆譯(1999)。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7. 楊國楨(1995)。明史新編。台北:雲龍出版社。
  98. 楊惠南(2003)。佛教思想發展史。台北:東大。
  99. 樂壽明(1983)。朱元璋與佛教。學術月刊,1983(167),21。
  100. 藝文印書館編(1971)。月令粹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101. 藝文印書館編(1970)。月令粹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102. 藝文印書館編(1971)。月令粹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陳姝伃(2019)。製經、女教與勸善:論明成祖徐皇后以文化輔政安民之法。書目季刊,53(1),4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