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近30年中國大陸「本土化」思潮的縮影-錢穆的身分認同與錢穆敘事的變遷

并列篇名

A Miniature of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Past Thirty Years-The Identity and Narrative Shifts about Qian Mu

作者

李長銀(Chang-Yin Li)

关键词

錢穆 ; 「本土化」思潮 ; 語境 ; 身份認同 ; Qian Mu ; localization ; context ; identity

期刊名称

東吳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13 / 06 / 30)

页次

115 - 1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土化」是中國學術思潮的兩條主線之一。錢穆「一生為故國招魂」,對中國傳統文化滿懷「溫情與敬意」,不僅是「本土化」思潮的一位代表學者,而且其多維身份認同契合了當代中國學術思潮的不同學術語境,從而折射著「本土化」思潮在改革開放以來這一時段的歷史進程。1980年代,其文化史家的身份認同即與「文化熱」的語境頗符節拍;1990年代,其國學大師的身份認同則與「國學熱」的語境產生了時代的共鳴;時至最近10年,「本土化」與「西方化」漸有匯流的健康趨勢,而錢穆國學大師與教育家的雙重身份認同又與此一趨勢若合符節。因此,錢穆可以被視為近30年中國「本土化」思潮的一個縮影。

英文摘要

Many Chinese intellectuals highly respecte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is ”localiz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two major developments in Chinese academic. Qian Mu, a scholar who ”devoted his life to searching for Chinese soul and spirit,” was a leading scholar of ”localization.” moreover, his different academic backgrounds reflect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riod. In the 1980s his cultural historian's background followed the route of ”Culture Hot;” in the 1990s, as a master of Sinology, he was in line with ”Sinology Hot.” For the last decade, as the ”localization” gradually integrated with ”westernization”, Qian Mu's dual identity of being a master of Sinology and a great educator at Hong Kong and Taiwan was still line with the trend. Thus, Qian Mu can be regarded as a miniature of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in Chinese thoughts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白永瑞(2012)。對話互動之相映─全球本土學視角下的臺灣與韓國之漢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31(1),28。
    連結:
  2. 齊思和,〈郭沫若著《十批判書》〉,《燕京學報》30(北平:1946 年6 月),頁311。
  3. (2010)。思想史上的新啟蒙時代:黎澍及其探索的問題。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4. 劉夢溪,〈中國現代史學人物一瞥〉,《文匯報》(上海),2003 年7 月27 日,第008 版。
  5. 華崗,〈論中國歷史翻案問題〉,《中國歷史的翻案》(上海:作家書屋,1946 年),頁1-54
  6.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7. 王亞南(1996)。再論東西文化與東西經濟─評錢穆先生的東西文化觀。社會科學新論,重慶:
  8. 王學典(2010)。『八十年代』是怎樣被『重構』的─若干相關論作簡評。中國圖書評論,2010(2),43。
  9. 王學典(2008)。「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是如何被敍述的─對學術史書寫客觀性的一種探討。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4。
  10. 王學典(2010)。『八十年代』是怎樣被『重構』的─若干相關論作簡評。原道,16,191-192。
  11. 王學典(2009)。『八十年代』是怎樣被『重構』的─若干相關論作簡評。開放時代,2009(6),50-51。
  12. 王學典、陳峰(2009)。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王學典、陳峰(2007)。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14. 丘為君(1994)。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與內涵。清華學報,24(4),451-494。
  15. 白永瑞(2011)。韓國的中國認識與中國現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11(2),155。
  16. 余文(1954)。郭沫若抄襲錢穆著作考─《十批判書》與《先秦諸子繫年》互校記。人生,8(8)
  17. 余文(1954)。郭沫若抄襲錢穆著作考─《十批判書》與《先秦諸子繫年》互校記。人生,8(6)
  18. 余文(1954)。郭沫若抄襲錢穆著作考─《十批判書》與《先秦諸子繫年》互校記。人生,8(7)
  19. 余英時(2005)。方以智晚節考‧自序。北京:三聯書店。
  20. 余英時(2000)。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北京:
  21. 余英時(1994)。錢穆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22. 余英時(2002)。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一個學術史的分析。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上海:
  23. 余英時(2004)。顧頡剛、洪業與中國現代史學。文史傳統與文化重建,北京:
  24. 余英時(2006)。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5. 余英時(2004)。《中國哲學史大綱》與史學革命。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桂林:
  26. 李木妙(1995)。國史大師錢穆教授傳略。臺北:揚智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7. 李振聲編(1997)。錢穆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
  28. 李慎之(1993)。中國哲學的精神。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3(2),10。
  29. 李學勤(1992)。走出疑古時代。中國文化,1992(7),1-7。
  30. 周國棟(2000)。兩種不同的學術史範式:梁啟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史學月刊,2000(4),110-118。
  31. 季羨林(1993)。「天人合一」新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3(1),12-13。
  32. 胡繩(1998)。胡繩全書。北京:人民出版社。
  33. 唐德剛(2006)。史學與紅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4. 區志堅(1997)。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對錢穆的研究概況─從批判到肯定到奉為國學大師之歷程。聯大歷史學刊,創刊號,22-50。
  35. 區志堅(2009)。以人文主義之教育為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錢穆先生籌辦新亞教育事業的宏願及實踐。中國文化的傳承與開拓:香港中文大學四十周年校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36. 張越(2010)。對《十批判書》的評論與爭議之回顧與認識─一個關於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評價問題的個案研究。學術研究,2010(2),115-122。
  37. 郭齊勇、汪學群(1995)。錢穆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38. 郭雙林、王東倉(2010)。中國近代學術轉型研究的「建基」之作─評左玉河著《中國近代學術體制之創建》。近代史研究,2010(5),152。
  39. 陳勇(1994)。從錢穆的中西文化比較看他的民族文化觀。中國文化研究,1994(1),22。
  40. 陳勇(2000)。疑古與考信─錢穆評古史辨派。學術月刊,2000(5),80-87。
  41. 陳勇(2007)。國學宗師錢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2. 陳啟雲(2010)。中國人文學術的近代轉型─胡適、傅斯年和錢穆個案。河北學刊,2010(1),4。
  43. 陳啟雲(2007)。錢穆的儒學觀念與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研究,2007(3),2-6。
  44. 湯一介(1995)。讀錢穆先生〈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之貢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4),50。
  45. 湯瑪斯‧庫恩、金吾倫譯、胡新譯(2004)。科學革命的結構‧譯後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6. 楊樹達(2007)。積微翁回憶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7. 葛兆光(1989)。湯一介先生採訪記。中國文化,1989(1),201。
  48. 路新生(2006)。《互校記》與《先秦諸子繫年》之史源發覆。史學月刊,2006(5),87-93。
  49. 廖名春(1999)。錢穆與疑古學派關係述評。原道,1999(5),211-230。
  50. 劉夢溪(1989)。《中國文化》創刊詞。中國文化,1989(1),1。
  51. 劉夢溪(2011)。國學與紅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52. 蕭向東(2005)。「錢穆學術思想」研討會述評。江南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19-21。
  53. 錢穆(2005)。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北京:三聯書店。
  54. 錢穆(1994)。國史大綱‧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55. 錢穆(1998)。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6. 錢穆(1998)。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7. 錢穆(2004)。中國思想學術史論叢‧ 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58. 錢穆(1991)。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國文化,1991(4),93-96。
  59. 龐樸(1988)。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
  60. 羅義俊(1993)。錢穆與顧頡剛的《古史辨》。史林,1993(4),28-36。
  61. 嚴耕望(1998)。治史三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62. 顧頡剛(2011)。顧頡剛日記。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