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有情有義:清代民間秘密宗教情感史初探

并列篇名

Brotherhood: An Overview of the Ties in the Secret Folk Religions of the Qing Dynasty

作者

莊德仁(Te-Zen Chuang)

关键词

民間秘密宗教 ; 情感史 ; 認同 ; 非功利 ; 人格教化 ; Folk secret religious ; emotional history ; identity ; non-utilitarian ; personal enlightenment

期刊名称

東吳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13 / 12 / 31)

页次

41 - 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長期以來,對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認識,常以功利的角度視之為:斂財與叛亂的民間起事團體,此觀點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記載民間宗教的活動資料多是以官方檔案資料為主,此類資料多以官方正統立場出發,故對民間秘密宗教活動多視之為破壞社會秩序的邪教組織,故在官方檔案資料限制下,將無法合理地解釋為何民間秘密宗教在層層律法查禁下,尚能夠不斷吸引信徒加入的正面因素,筆者認為民間秘密宗教除了透過表面上起事後利益的分享承諾外,更重視教徒日常養生送死的照顧,教徒彼此間更發展出擬父子間的情感網絡,再加上教義的宣傳,透過用心的經營,讓教徒間情感由關係建立、深化進而轉化,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層層政府查緝打壓下,所造成官逼民反的反效果,更有強化信徒彼此間如兄弟般的義氣,與支持信徒認同民間秘密宗教的重要因素。

英文摘要

For a long time, scholars used to analyze secret folk religions of the Qing Dynasty with utilitarian viewpoints, regarding these secret folk religions as rebellious groups and accumulating wealth illegally. The reason for scholars to adopt such a viewpoint is that most of their studies were based on official documents and archives, which used to illustrate these secret folk religions as cult organizations and aiming to disrupt social order. Obviously,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s failed to explain why more and more followers joined the secret folk religions regardless of government's ban and oppress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strong family ties, such as the willingness to take care of each members and to share profits were the major reason. These secret folk religions were carefully managed by spreading and internalization of their doctrines, therefore, they were able to develop close ties among followers. Besides, government's oppression definitely strengthened brotherhood within the group member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清〕清仁宗,《御製文初集》(清嘉慶二十年武英殿刊本),卷10,〈邪教說〉,頁1-2。
  2. 《林案供詞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頁69,嘉慶十八年十月分,幅受供。
  3. 〔清〕袁退安,《金不換》(同治甲子纂,傅斯年圖書館館藏古籍線裝書),卷1,〈道言一助〉,頁8。
  4. 《剿辦教匪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頁45。嘉慶九年三月初九,內閣奉上諭。
  5. 《林案供詞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頁19。嘉慶十八年十月分,劉二供。
  6. 《東案口供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頁21,乾隆三十九年,李旺供。頁63,嘉慶十八年十月,于吉慶供。頁1-2,乾隆三十九年,王經隆供。
  7. 《東案口供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頁11。乾隆三十九年,孟燦供。
  8. Armstrong, Karen、蔡昌雄譯(1996)。神的歷史。台北:立緒文化。
  9. Shek, Richard(1989)。Eternal Mother Religion: Its Role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History。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近代史组,南港: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1981)。清中期五省白蓮教起義資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
  1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
  1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
  1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
  1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
  1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4)。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7. 宋光宇(1983)。天道鉤沉:一貫道調查報告。台北:嵩華出版社。
  18. 李豐楙(1996)。六朝道教的救度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新5,138-160。
  19. 李豐楙(1999)。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文,香港:
  20.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21. 莊吉發(1999)。清代台灣會黨史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
  22. 莊吉發(2000)。從取締民間秘密宗教的律例修訂看清代的政教關係。清史論集(四),台北:
  23. 莊吉發(1994)。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4. 莊吉發(2000)。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5. 莊德仁(2003)。顯靈:清代靈異文化之研究—以檔案資料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32,445-451。
  26. 喻清松(1994)。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27. 楊琇惠(2002)。《太平經》神仙思想探微。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225。
  28. 葉文心(1980)。人「神」之間—淺論十八世紀羅教。史學評論,2,7。
  29. 黎青編(1999)。清代秘密結社檔案輯印。北京:言實出版社。
  30. 黎青編(1999)。清代秘密結社檔案輯印。北京:言實出版社。
  31. 黎青編(1999)。清代秘密結社檔案輯印。北京:言實出版社。
  32. 黎青編(1999)。清代秘密結社檔案輯印。北京:言實出版社。
  33. 黎青編(1999)。清代秘密結社檔案輯印。北京:言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