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漢代地方軍的組成再探

并列篇名

Re-exploring the Composition of Local Militaries in the Han Dynasty

作者

李昭毅(Chao-Yi Lee)

关键词

專門士兵 ; 一般兵卒 ; 兵役分流 ; 專業軍事技能 ; 課役體系 ; specialized soldiers ; general soldiers ;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ilitary service ; professional military skills ; service systems of officials

期刊名称

東吳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5 / 06 / 30)

页次

45 - 9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傳統論述皆以為漢代地方軍專指材官、騎士等,本文試圖以大庭脩等人所提之專門士兵說為基礎,從兵役分流的角度,重新檢討地方軍的組成。戰國已有選拔精銳士兵的作法,漢代材官、騎士等即是承此傳統而來,或可稱之作專門士兵。從專門士兵的選拔條件、各種專業軍事技能訓練,以及相關配套制度等,可看出其優越性和專業性。相對於此,不符合徵選條件之丁男便成為一般兵卒,專業技能較弱,多用於郡縣官署、設施和公共空間等的日常治安警備當中,故亦可稱之為警備吏卒,他們也有臨時勞務,此可見一般兵卒的兵役、吏役、勞役三重屬性。從課役屬性來說,一般兵卒屬於一般兵徭,專門士兵屬於專門兵役,由此可重新理解兵徭體系構造。這種基於專業軍事技能的有無、多寡或優劣來區別課役屬性,一方面可以反映於漢代對「士」、「卒」概念的使用上,另一方面,也反映於專門士兵和一般兵卒在任免遷轉、法律訴訟和課試性質等面向所呈現的身分差異。以專業軍事技能為基準,漢代地方軍可區分為專門士兵和一般兵卒,此種兵役分流可能是「按藝分途」或「依能分流」現象的一環,值得進一步思考。

英文摘要

Many scholars think that local militaries in the Han Dynasty are just composed of Crossbowman (Caiguan) or Cavalryman (Qishi). However, we can still explore this problem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wo military service system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pecialized soldiers proposed by Osamu Oba, Takeyuki Takamura etc. The way that elite soldiers were select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uld be the origin of Crossbowman and Cavalryman in the Han Dynasty. Therefore, they can be called specialized soldiers. Specialized soldiers' superiority and professionalism can be confirmed from the selection criteria, various kinds of training of military skills and some relevant supporting institutions. On the other hand, conscripts who fail to meet the selection criteria will be general soldiers. Due to their non-professional feature, general soldiers are always assigned to ordinary security guarding services of public sites such as local government offices, public facilities etc. They are called official security guards. Additionally, they are also engaged in temporary labor tasks. Consequently, general soldiers have three properties which are military, official and labor services respectively. As far as serving features, general and specialized soldiers can be separately classified as general labor-military service and specialized military service, so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serving systems can be reinterprete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erving feature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military skills can be demonstrated not only on the usage situation on two words "Shi (士)" and "Zu (卒)", but also on the identity differences between general and specialized soldiers from some institutions, such as appointment and removal of personnel, litigation proceedings ,and property of examination. To sum up, local militaries in the Han Dynasty are composed of specialized and general soldiers who can be distinguished by professional military skills. In fact,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wo military service systems can be further considered as one part of universal service differentiation of officials. The phenomena that people serve for officials according to their skills or abilities may be another great issue of the serving institu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55)。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2. 陳偉,〈里耶秦簡中公文傳遞記錄的初步分析〉,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簡帛網」, 2008 年5 月20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29
  3. [漢]史游撰,[唐]顏師古注,《急就篇》(《叢書集成初編》第1052 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卷4,「乏興猥逮詗讂求」條注語,頁311
  4. (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5. (2002)。追尋中華古代文明的蹤跡─李學勤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年紀念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 宋王應麟輯(2003)。玉海。揚州:廣陵書社。
  7. 宋郭茂倩編(1979)。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8. 周呂望(1991)。六韜。北京:中華書局。
  9. 周呂望(1991)。六韜。北京:中華書局。
  10. 南朝宋范曄(199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1. 南朝宋范曄(199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2. 南朝宋范曄(199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3. 南朝宋范曄(199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4. 南朝宋范曄(199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5. 南朝宋范曄(199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6. 南朝梁沈約(1997)。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17.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62)。文選注。臺北:世界書局。
  18. 唐房玄齡(1997)。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19. 唐房玄齡(1997)。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20. 唐長孫無忌、劉俊文箋解(1996)。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
  21. 唐虞世南(1998)。北堂書鈔。北京:學苑出版社。
  22. 晉陳壽(1997)。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23. 晉陳壽(1997)。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24. 清王先謙(1993)。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
  25. 清王先謙(1993)。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
  26. 清姚振宗輯錄、鄧駿捷校補(2008)。七略別錄佚文‧七略佚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清孫星衍輯、周天游點校(1990)。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
  28. 漢司馬遷(1997)。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29. 漢司馬遷(1997)。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30. 漢司馬遷(1997)。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31. 漢司馬遷(1997)。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32. 漢司馬遷(1997)。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33. 漢司馬遷(1997)。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34. 漢司馬遷(1997)。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35.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36.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37.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38.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39.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0.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1.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2.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3.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4.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5.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6.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7.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8.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9.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50.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51.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52.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53.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54.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55.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56. 漢班固、陳立疏證(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57.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89)。說文解字注。臺北:世界書局。
  58.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89)。說文解字注。臺北:世界書局。
  59. 戰國呂不韋編、許維遹(2009)。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60. 于振波(2003)。里耶秦簡中的「除郵人」簡。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8-12。
  61. 于振波(2012)。簡牘與秦漢社會。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62. 大庭脩(1952)。材官攷─漢代の兵制の一斑について─。龍谷史壇,36,76-87。
  63. 大庭脩、徐世虹譯(2001)。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4. 山田勝芳(1993)。秦漢財政收入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65.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1996)。簡帛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66. 王素(2005)。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選釋。文物,2005(12),69。
  67. 王輝強(1994)。秦兵馬俑與秦軍陣法。文博,1994(6),29-35。
  68. 包遵彭(1966)。漢代樓船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2,15-21。
  69. 永田英正、張學鋒譯(2007)。居延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70. 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編(1984)。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71.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1990)。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北京:文物出版社。
  72. 朱紅林(2008)。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73. 朱漢民編、陳松長編(2010)。嶽麓書院藏秦簡。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74. 池田雄一編(2002)。奏讞書─中国古代の裁判記錄。東京:刀水書房。
  75. 牟發松(2006)。漢代三老:「非吏而得與吏比」的地方社會領袖。文史哲,2006(6),86-87。
  76. 米田賢次郎(1957)。漢代徭役日數に関する一試論─特に「三十倍於古」について─。東方學報,27,205-207。
  77. 西村元佑(1958)。漢代の騎士─士‧卒の問題に關連して─。龍谷史壇,44,165-169。
  78. 佐竹靖彥編(2001)。殷周秦漢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
  79. 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80. 吳昌廉(1985)。秋射:兼論秋射與都試之異同。簡牘學報,11,191-200。
  81. 岑仲勉(1958)。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北京:中華書局。
  82. 李天虹(2003)。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83. 李昭毅(2011)。漢初郎吏系統侍衛化發展下的科層化歷程。中國中古史研究,11,7-11。
  84. 李振宏(2003)。居延漢簡與漢代社會。北京:中華書局。
  85. 李振宏(1995)。從居延漢簡看漢代的戍卒管理制度。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24-30。
  86. 李學勤(1993)。《奏讞書》解說(上)。文物,1993(8),27。
  87. 杜正勝(1990)。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88. 周曉陸編、路東之編(2000)。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社。
  89. 松本善海(1952)。秦漢時代における亭の變遷─村落組織の編成方法との聯關を中心とし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3,180-183。
  90.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長沙東牌樓7 號古井(J7)發掘簡報。文物,2005(12),12。
  91. 侯旭東(2011)。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所見給吏與吏子弟─從漢代的「給事」說起。中國史研究,2011(3),19-43。
  92. 俞偉超(1988)。中國古代公社組織的考察─論先秦兩漢的「單—僤—彈」。北京:文物出版社。
  93. 重近啟樹(1999)。秦漢稅役体系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94. 凍國棟(2000)。漢唐間「伍伯」淺識。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7,39-45。
  95. 凌文超(2010)。秦漢魏晉「丁中制」之衍生。歷史研究,2010(2),36。
  96. 唐長孺(1957)。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7. 唐長孺(1989)。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
  98. 唐長孺(1988)。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吏役。江漢論壇,1988(8),62-70。
  99. 孫言誠(1988)。秦漢的戍卒。文史哲,1988(5),45-46。
  100. 孫言誠(1987)。秦漢的徭役和兵役。中國史研究,1987(3),77-85。
  101. 宮宅潔(2012)。漢代官僚組織の最下層─「官」と「民」のはざま─。東方學報,87,1-51。
  102.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論叢》編委會編(1999)。秦文化論叢。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103. 袁仲一(1990)。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104.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76)。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駐軍圖整理簡報。文物,1976(1),18-23。
  105. 馬怡(2007)。里耶秦簡選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2007(4),133-186。
  106. 高文(1997)。漢碑集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07. 高村武幸(2008)。漢代の地方官吏と地域社会。東京:汲古書院。
  108. 高村武幸、楊振紅譯(2006)。關於漢代材官、騎士的身份。簡帛研究二〇〇四,桂林:
  109. 高恒(2008)。秦漢簡牘中法制文書輯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10. 高敏(1996)。東漢魏晉時期州郡兵制度的演變。歷史研究,1996(3),42-44。
  111. 高敏(2002)。秦漢史論稿。臺北:五南圖書。
  112. 張金光(2011)。說秦漢徭役制度中的「更」─漢牘《南郡卒編更簿》小記。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70。
  113. 張金光(1984)。論秦漢的學吏制度。文史哲,1984(1),30-39。
  114. 張春樹(1971)。漢代邊塞上吏卒的日常工作─漢簡集論之四。食貨月刊,復刊1(2),75-86。
  115.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2006)。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
  116. 張啟琛(1987)。關於東漢兵制的幾個問題。安徽史學,1987(4),16-19。
  117. 張清常、王延棟(1993)。戰國策箋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18. 張榮強(2008)。長沙東牌樓東漢「戶籍簡」補說。中國史研究,2008(4),75-76。
  119. 張鎮澤(1984)。孫臏兵法校理。北京:中華書局。
  120. 張鎮澤(1984)。孫臏兵法校理。北京:中華書局。
  121. 張繼海(2006)。漢代城市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22. 連雲港博物館(1997)。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
  123. 郭永秉(2011)。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4. 郭洪伯(2013)。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編連商兌。簡帛研究二〇一二,桂林:
  125. 郭淑珍(1994)。試論秦俑坑弩兵在中國軍事史上的意義。文博,1994(6),51。
  126. 陳松長(2009)。嶽麓書院所藏秦簡綜述。文物,2009(3),82。
  127. 陳直(2008)。兩漢經濟史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
  128. 陳直(2006)。史記新證。北京:中華書局。
  129. 陳直(2009)。居延漢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30. 陳偉(2009)。嶽麓書院秦簡考校。文物,2009(10),85。
  131. 陳國慶編(1983)。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132. 陳夢家(1980)。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
  133. 彭浩(2007)。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4. 游逸飛(201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135. 焦天然(2014)。兩漢都試考─兼論漢簡中的秋射。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74-75。
  136. 越智重明(1976)。前漢時代の徭役について。法制史研究,25,1-48。
  137. 飯島和俊(2008)。「以郵行」をめぐって─出土史料から見た「郵」の機能─。中央大学アジア史研究,32,46-49。
  138. 楊劍虹(1994)。漢簡《奏讞書》所反映的三個問題。江漢考古,1994(4),83。
  139. 溫樂平(2004)。西漢初期徭役制度新證─讀《張家山漢墓竹簡》札記。學術交流與動態,2004(1),74。
  140. 董樹利(2006)。《史記》、《漢書》證誤一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3),53。
  141. 鄒水杰(2008)。兩漢縣行政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42. 雷海宗(2005)。中國的兵。北京:中華書局。
  143. 熊傳薪(1994)。關於《駐軍圖》中的有關問題及其繪製年代。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長沙:
  144.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45. 趙沛(1991)。居延漢簡見西漢時期西北邊塞日常勤務制度。西北史地,1991(2),17-24。
  146. 趙科學(2007)。「毋憂案是樁冤案」辨析─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研究之二。江漢考古,2007(3),88-89。
  147. 劉德增(1994)。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實即八陣中的方陣。文博,1994(6),36-41+68。
  148. 劉澤華(2003)。洗耳齋文稿。北京:中華書局。
  149. 劉麗琴(2006)。居延漢簡所見秋射制度。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2),177-178。
  150. 閻步克(2009)。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151. 閻步克(2002)。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52. 謝桂華(2014)。漢晉簡牘論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53. 謝桂華編、李均明編(1987)。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
  154. 羅福頤編(1987)。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北京:文物出版社。
  155. 藤田勝久(1987)。戰國‧秦代の軍事編成。東洋史研究,46(2),243-249。
  156. 藤田勝久(2005)。中国古代国家と郡県社会。東京:汲古書院。
  157. 瀧川龜太郎(1986)。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
  158. 嚴耕望(1997)。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2016)。漢代講武探論。止善,21,6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