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北宋中後期文帥的任官分析:以陝西的軍政類安撫使為例(1041-1125)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Bureaucratic Character of "Civil Pacification Commissioners" in the Northern Song Shaanxi (1041-1125)

作者

吳挺誌(Ting-Chih Wu)

关键词

文臣統兵 ; 儒將 ; 文帥 ; 安撫使 ; 北宋 ; civil officials commanding troops ; Confucian generals ; civil pacification commissioners ; Northern Song China

期刊名称

東吳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5 / 06 / 30)

页次

95 - 1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北宋仁宗朝(r.1022-1063)中期以後,北宋朝廷開始以文臣為地方軍區統帥:軍政類安撫使,管理地方軍隊,穩定區域秩序。這些安撫使因為以文臣的身分處理軍務,有軍事成就者會被譽為「儒將」。本文以陝西的文臣軍政類安撫使(文帥)為研究主體,檢視他們的出身背景,以及任職文帥之前的官宦生涯,進而探討北宋朝廷任用文帥的主要考量依據。

英文摘要

After 1040, the Song court started to appoint civil officials as pacification commissioners (civil pacification commissioners, 文帥) to command regional troops and maintain regional order. When achieving military credits, civil pacification commissioners-officials with Confucian backgrounds taking charge of military affairs-would be renowned as "Confucian general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ose civil pacification commissioners in Shaanxi circuit in the Northern Song China to analyze their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their bureaucratic character before serving as civil pacification commissioners, hoping to further discuss who would probably be appointed as civil pacification commissioners in the Northern Song Chin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方震華(2004)。文武糾結的困境─宋代的武舉與武學。臺大歷史學報,33,1-42。
    連結:
  2. 伍伯常(2006)。北宋初年的北方文士與豪俠─以柳開的事功及作風形象為中心。清華學報,36(2),295-344。
    連結:
  3. (1990)。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4. [清]陸心源撰,《元祐黨人傳》(清光緒十五年(1889)歸安陸氏刻本),卷2,〈吳安持傳〉,頁10a-11b。
  5. (1990)。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2004)。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
  8. (1977)。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清]陸心源撰,《元祐黨人傳》(清光緒十五年(1889)歸安陸氏刻本),卷4,〈周綍傳〉,頁29b-30b。
  11.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
  1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清]陸心源撰,《元祐黨人傳》,卷3,〈朱紱傳〉,頁26-28a。
  1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1990)。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16. (1990)。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17. [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收於商務印書館編,《叢書集成》初編(長沙:商務印書館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排印,1939年),卷3,〈向中令徒義〉,頁22。
  1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1990)。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2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
  23.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 CBDB ) 。網址: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35201
  2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元馬端臨(1987)。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元脫脫、楊家駱編(1980)。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28. 元脫脫、楊家駱編(1980)。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29. 元脫脫、楊家駱編(1980)。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30. 元脫脫、楊家駱編(1980)。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31. 元脫脫、楊家駱編(1980)。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32. 元脫脫、楊家駱編(1980)。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33. 元脫脫、楊家駱編(1980)。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34. 元脫脫、楊家駱編(1980)。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35. 元脫脫、楊家駱編(1980)。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36. 元脫脫、楊家駱編(1980)。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37. 宋不著撰人、潘運告編(1999)。宣和畫譜。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38. 宋王稱(1991)。東都事略。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39. 宋司馬光、李文澤校點、霞紹暉校點(2010)。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40. 宋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41. 宋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42. 宋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43. 宋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44. 宋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45. 宋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46. 宋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47. 宋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48. 宋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49. 宋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50. 宋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51. 宋晁公武、孫猛校證(1990)。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宋畢仲游、陳斌校點(2005)。西臺集。鄭州:中州古籍。
  53. 宋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硏究中心校點整理(1999)。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4. 宋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硏究中心校點整理(1999)。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宋劉摯、裴汝誠點校、陳曉平點校(2002)。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
  56. 宋歐陽修、李逸安點校(2001)。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57.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1986)。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58. 宋蘇頌、王同策點校、管成學點校、顏中其點校(1988)。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59. 明程政敏輯、何慶善點校、于石點校(2004)。新安文獻志。合肥:黃山書社。
  60. 明黃淮編、楊士奇編(1989)。歷代名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1. 清吳廷燮、張忱石點校(1984)。北宋經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
  62. Hartwell, Robert M.(1971).Financial Expertise, Examination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Economic Policy in Northern Sung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30(2),281-314+303.
  63. Kracke,E. A.(1953).Civil Service in Early Sung China, 960-1067.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4. McGrath, Michael Charles(1982).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65.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2002)。中國歷代戰爭年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66.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1990)。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67. 方震華(2006)。軍務與儒業的矛盾─衡山趙氏與晚宋統兵文官家族。新史學,17(2),1-52。
  68. 王軍營(2011)。北宋中期文人談兵風尚基本特徵初探。船山學刊,2011(3),145-148。
  69. 王智勇(1995)。南宋吳氏家族的興亡—宋代武將家族個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70. 王曾瑜(1984)。宋朝的文武區分和文臣統兵。中州學刊,1984(2),107-111+120。
  71. 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纂(2004)。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
  72. 伍伯常(2013)。蘇緘仕宦生涯考述:兼論北宋文臣參與軍事的歷史現象。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6,101-141。
  73. 何玉紅(2011)。武將知州與「以文馭武」─以南宋吳氏武將知興州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11(4),101-119。
  74. 何冠環(2003)。北宋武將研究。香港:中華書局。
  75. 余蔚(2009)。分部巡歷:宋代監司履職的時空特征。歷史研究,2009(5),51-64。
  76. 吳振漢(1999)。王守仁撫贛時期的文人領軍。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35-67。
  77. 李立(2002)。北宋河北緣邊安撫使研究。宋史研究論文集: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編刊,保定:
  78. 李昌憲(1997)。宋代安撫使考。濟南:齊魯書社。
  79. 李華瑞(2010)。宋夏關係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0. 汪聖鐸(2004)。宋代轉運使補論。中國史研究,2004(1),83-84。
  81. 昌彼得編(2001)。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82. 姚建根(2010)。宋朝制置使制度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83. 陳守忠(1980)。王安石變法與熙河之役。甘肅師大學報,1980(3),3-14。
  84. 陳家秀(1986)。吳氏世襲武將與南宋四川政局。臺北:東吳大學出版社。
  85. 陳峰(2004)。北宋武將群體與相關問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86. 陳峰(2001)。都部署與北宋武將地位的變遷。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9(3),416-420+436。
  87. 陳峰(2006)。論北宋後期文臣與宦官共同統軍體制的流弊。國學研究,17,63-76。
  88. 陶晉生(2008)。宋遼關係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89. 粟品孝(2008)。南宋軍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0. 楊倩描(1996)。吳家將:吳玠吳璘吳挺吳曦合傳。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91. 賈玉英(1996)。宋代監察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92. 賈志揚(1995)。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93. 趙冬梅(2010)。文武之間:北宋武選官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94. 劉子健(1987)。從儒將的概念說到歷史上對南宋初張浚的評論。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臺北:
  95. 劉春霞(2007)。北宋中期文人談兵論析。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5(3),321-325。
  96. 劉春霞(2008)。李元昊「僭號」與北宋中期文人談兵論析。蘭州學刊,2008(11),195-197。
  97. 鄧小南(1993)。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98. 盧建榮(1983)。唐代後期戶部侍郎人物的任官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2),157-181。
  99. 盧建榮(1983)。唐代通才型官僚體系之初步考察─太常卿、少卿人物的任官分析。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00. 戴揚本(2007)。北宋轉運使考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1. 羅文(2002)。北宋文臣統兵的真相。宋史研究論文集: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編刊,保定:
  102. 龔延明(1997)。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