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八家均分」到「按官給俸」─清朝八旗俸餉制的建立

并列篇名

From "Ba Fen" to "Job-Based Pay": The Establishment of Salary System of the Eight Banners

作者

葉高樹(Kao-Shu Yeh)

关键词

八旗 ; 八分 ; 俸餉 ; 圈地 ; 駐防 ; Eight Banners ; ba fen ; salary ; enclosure ; garrison

期刊名称

東吳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6 / 06 / 30)

页次

43 - 8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十六、十七世紀之交,滿洲從部落發展為國家,其用以維持政權運作、族人生活的方式,除漁獵、農耕、交換、採集和畜牧等經濟活動之外,又有掠奪的手段。在八旗制度的架構下,旗人無論是從事勞動生產或是參加掠奪戰爭,所得都由八家均分,統治者透過分配、賞賜的方式,滿足旗人的經濟需求。滿洲入關之後,雖然國家透過圈地政策來維持分配的形式,但是八旗王公的權力鬥爭,使均分的原則遭到破壞,「八分」在經濟上、政治上的意義也隨之消失。另一方面,朝廷沿用前朝的俸餉制度,以照養明朝降附官兵,而這項新措施旗人也一體適用。當旗人按職位定期向國家支領錢糧,等於是接受皇帝的恩養,影響所及,各旗內部的私屬關係亦為之瓦解。又國家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派遣旗人至各地駐防,驅策他們成為專業的軍人,乃提供俸餉以為養贍。此舉非但取代八旗經濟自給自足的傳統,更因發放俸餉業務的制度化,戶部得以介入八旗戶籍資料的管理,則說明皇帝已視旗人為國家的編戶。因此,八旗俸餉制的建立,反映出皇權與八旗、皇帝與旗人的關係變化。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the Manchu had developed from a tribal government into a nation-state. In order to maintain political operations and manage people's lives by mean of fishing, hunting, farming, exchange, crop collect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the Manchu did plunder as well. Under the structure of the Eight-Banner system, the gains of the bannermen, either from manual labor or predatory battles, had to be divided equally by the Eight Banners, and the rulers would try to meet the economic demand of people through distribution and bestowal of the acquisition. After ruling over China, although the Manchu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retain the allocation through enclosure, the power struggle among the nobility nonetheless destroyed the principle of equal division, and "ba fen" lost it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Besides, the imperial court applied the Ming dynasty's salary system to the bannermen. As the bannermen regularly received stipends from the Manchu government, they were accepting the emperor's bounties, and the private relationships in each banner were undermined and disintegrated. To large ext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salary system of the Eight Banners reflected the change of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imperial power, the Eight Banners, and the bannerme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2000)。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69)。清史資料。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明申時行修(1988)。明會典(萬曆朝重修本)。北京:中華書局。
  12. 清于敏中纂修(2004)。欽定戶部則例(乾隆朝)。香港:蝠池書院出版公司。
  13. 清于敏中纂修(2004)。清代各部院則例。香港:蝠池書院出版公司。
  14. 清允祿監修(1992)。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15. 清伊桑阿纂修(1992)。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16. 清伊桑阿纂修(1992)。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17. 清伊桑阿纂修(1992)。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18. 清伊桑阿纂修(1992)。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19. 清托津(1991)。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20. 清托津(1991)。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21. 清托津(1991)。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22. 清托津(1991)。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23. 清托津(1991)。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24. 清托津(1991)。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25. 清佚名(2005)。旗務集覽。北京:學苑出版社。
  26. 清鄂爾泰修(1985)。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7. 清鄂爾泰修(1985)。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8. 清鄂爾泰修(1985)。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9. 清鄂爾泰修(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0. 清鄂爾泰修(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1. 清鄂爾泰修(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2. 清鄂爾泰修(1985)。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33. 清慶桂修(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4. 清談遷(1960)。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
  3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1972)。明清史料丙編。臺北:維新書局。
  3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8)。清初編審八旗男丁滿文檔案選譯。歷史檔案,1988(4),10-13。
  3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2)。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8. 王思治(1985)。多爾袞攝政後滿洲貴族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中國史研究,1985(4),118-125。
  39. 王鍾翰點校(1987)。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
  40. 王鍾翰點校(1987)。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
  41. 北京(1993)。北京。北京:北京。
  42. 吳元豐編(2009)。內閣藏本滿文老檔。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43. 杜宏剛編(2006)。韓國文集中的明代史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4. 杜家驥(2008)。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45. 周遠廉(2004)。清太祖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46. 周遠廉(1993)。清帝列傳‧順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47. 周遠廉、趙世瑜(1993)。清帝列傳‧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48. 周曉光(1994)。論多爾袞―多鐸聯盟與順治初年政局。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2),24-26。
  49. 孟森(1987)。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南天書局。
  50. 定宜庄(2003)。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51. 河內良弘編(2014)。滿洲語辞典。京都:松香堂書店。
  52. 張晉藩、郭成康(1988)。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53. 莫東寅(1958)。滿族史論叢。北京:人民出版社。
  54. 陳文石(1991)。陳文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5. 陳鋒(1992)。清代軍費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56. 馮明珠編(2005)。滿文原檔。臺北:沉香亭企業社。
  57. 馮明珠編(2005)。滿文原檔。臺北:沉香亭企業社。
  58. 黃惠賢、陳鋒(2012)。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59. 楊珍(2000)。後金八王共治國政研究。中國史研究,2000(1),118-124。
  60. 楊學琛、周遠廉(1986)。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61.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1956)。滿文老檔‧太祖2。東京:東洋文庫。
  62.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1955)。滿文老檔Ⅰ‧太祖1。東京:東洋文庫。
  63. 趙令志(2001)。清朝前期八旗土地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64. 劉家駒(1978)。清朝初期的八旗圈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65. 廣祿譯注、李學智譯注(1971)。清太祖老滿文原檔。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6. 賴惠敏(1997)。天潢貴冑―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7. 羅振玉輯(2005)。史料叢刊初編‧天聰朝臣工奏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68. 羅振玉輯(2005)。史料叢刊初編‧天聰朝臣工奏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