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代熱河總管的職權及其功能

并列篇名

Functions of the Supervisor of Rehe in the Qing Dynasty

作者

許富翔(Fu-hsiang Hsu)

关键词

熱河 ; 內務府 ; 外八廟 ; 熱河總管 ; 熱河行宮 ; Rehe ; Imperial Household ; The Eight Outer Temples ; Supervisor of Rehe ; Summer Palace

期刊名称

東吳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7期(2017 / 06 / 30)

页次

117 - 1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學界過去對於熱河總管衙門並沒有太多深入的研究,至今對於熱河總管衙門的建置沿革、職務一直沒有系統性的探討。本文擬從官書、檔案,以及《熱河園庭現行則例》論述熱河總管設立的經過,與該員在熱河一地所扮演的角色。熱河總管設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最初職務是統率內務府三旗漢軍負責熱河行宮與口外行宮的安全,但後來熱河總管的職務逐漸擴大。乾隆、嘉慶時期,熱河總管衙門不僅負責熱河行宮與口外行宮的管理與修繕,還管理熱河當地官房官莊、木蘭圍場的維持、外八廟喇嘛事務等事務,不僅工作內容相當多元,其重要性不亞於熱河都統。但道光年間以後,因皇帝不再至熱河當地巡幸、行圍,其重要性逐漸降低,只負責口外行宮、外八廟的管理與當地官莊的維持,當年風采已不復見。最後於光緒三十年(1904)被裁撤,其所屬事務歸入熱河都統管轄。

英文摘要

The role of Rehe's supervisor lacks enough research in the past. In 1703, this official posi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responsible for the security of the summer's palace in Chengde. The supervisor gradually expanded its duties during the Qianlong's(乾隆)and Jiaqing's(嘉慶)periods, the supervisor managed the royal palace in Chengde, the imperial household estates, Tibetan Buddhist affairs, and Mulan Paddock. Since the emperor of Daoguang(道光) no longer went to Chengde's royal summer palace, the importance of Rehe's supervisor decreased and the position was abolished in 1904.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6)。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四)。北京:中華書局。
  2. (1986)。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十三)。北京:中華書局。
  3. (2000)。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4. 〈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經費類,登錄號961-007,「松桂等奏報熱河會計司現存銀兩提撥緣由摺」,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六日。
  5. (1986)。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十四)。北京:中華書局。
  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86)。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三)。北京:中華書局。
  8. 〈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經費類,登錄號1062-047,「熱河總管英賢等奏銷熱河經費生息一年出入銀兩數目摺」,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十日。
  9. 〈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庫儲類,登錄號0760-021,「熱河總管姚良等奏報查明芳園居庫貯銀兩摺」,嘉慶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10. 〈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經費類,登錄號967-006,「熱河總管官銘等奏報辦理歸并庫款情形摺」,咸豐七年八月九日。
  11. (2000)。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12. 《內務府奏銷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總管內務府事務莊親王允祿等奏,雍正元年五月初二日。
  13.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第14 輯,文獻編號404008379,〈慶傑、董樁、穆騰額‧奏聞查勘圍場木植情形〉,嘉慶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14. (1986)。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八)。北京:中華書局。
  1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1986)。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六)。北京:中華書局。
  17. 清西清(1984)。黑龍江外記。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8. 清和瑛纂修(2009)。熱河志畧。北京:學苑出版社。
  19. 清昭槤(1997)。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
  20. 清昭槤(2006)。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
  21. 清崑岡(1991)。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二)。北京:中華書局。
  22. 清崑岡(1991)。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十二)。北京:中華書局。
  23. 清鄭光祖編(1963)。舟車所至。臺北:正中書局。
  24. 清鐵保纂、李洵標點(2002)。欽定八旗通志(四)。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5. Dai, Ying-Cong(2005).Yingyun Shengxi: Military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High Qing Period,1700-1800.Late Imperial China,26(2),1-67.
  26. 三田村泰助(1972)。清朝前史の研究。京都:京大東洋史研究會。
  27.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硏究所編、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中國政治制度史敎硏室編(1989)。清代的旗地(中)。北京:中華書局。
  28.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硏究所編、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中國政治制度史敎硏室編(1989)。清代的旗地(上)。北京:中華書局。
  2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6)。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11)。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長沙:嶽麓書社。
  3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8)。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
  3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11)。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長沙:嶽麓書社。
  3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8)。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上)。合肥:黃山書社。
  3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11)。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長沙:嶽麓書社。
  3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承德市文物局編(2003)。清宮熱河檔案。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3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承德市文物局編(2003)。清宮熱河檔案(1)。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3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承德市文物局編(2003)。清宮熱河檔案。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3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承德市文物局編(2003)。清宮熱河檔案。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3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承德市文物局編(2003)。清宮熱河檔案。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4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承德市文物局編(2003)。清宮熱河檔案。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41. 伊利民(1999)。清代承德的莊頭。滿族研究,1999(2),69-71。
  42. 安雙成編(1993)。滿漢大辭典。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43. 宋建昃編(2009)。熱河園庭現行則例。鄭州:大象出版社。
  44. 宋建昃編(2009)。熱河園庭現行則例。鄭州:大象出版社。
  45. 宋建昃編(2009)。熱河園庭現行則例。鄭州:大象出版社。
  46. 宋建昃編(2009)。熱河園庭現行則例。鄭州:大象出版社。
  47. 宋建昃編(2009)。熱河園庭現行則例。鄭州:大象出版社。
  48. 宋建昃編(2009)。熱河園庭現行則例。鄭州:大象出版社。
  49. 宋建昃編(2009)。熱河園庭現行則例。鄭州:大象出版社。
  50. 宋建昃編(2009)。清代匠作則例(三)。鄭州:大象出版社。
  51. 周金生編、張愛萍編(1998)。承德文史文庫。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52. 周金生、張愛萍(1998)。承德文史文庫。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53. 承德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承德府志校點組點校(2006)。光緖朝重訂承德府志校點本。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54. 承德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承德府志校點組點校(2006)。光緖朝重訂承德府志校點本。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55. 承德滿族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2009)。承德滿族。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56. 祁美琴(2009)。清代內務府。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57. 侯仁之編(1988)。北京歷史地圖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58. 韋慶遠(1989)。明清史辨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9. 特克寒(2000)。清代熱河莊頭概述。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86-88。
  60. 珠颯(2009)。18-20 世紀初東部內蒙古農耕村落化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6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2)。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62. 張建輝(2005)。關於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復行「公庫制」的失敗與清厘生息帑本的意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23-26。
  63. 張建輝(2004)。關於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生息銀兩理論和政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19(5),25-28。
  64. 張建輝(1998)。關於康熙對生息銀兩制的初步推廣及其在八旗軍隊中的運用。清史研究,1998(3),23-29。
  65. 張建輝(2004)。關於雍正對生息銀兩制的整頓及其在全國軍隊的推廣。清史研究,2004(1),84-93。
  66. 張建輝(1995)。關於清代生息銀兩制的興起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1),76-82。
  67. 許富翔(201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
  68. 陳振遠編(2006)。避暑山莊檔案精粹。赤峰:遠方出版社。
  69. 彭嘉楨(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70. 黃麗君(201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71. 楊選第(1998)。清代前期對內蒙古地區的賦役徵派及其特徵。內蒙古社會科學,1998(1),64-68。
  72. 趙珍(2012)。資源、環境與國家權力―清代圍場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3. 劉小萌(2007)。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4. 劉錦藻(2000)。清朝續文獻通考(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75. 賴惠敏(2014)。乾隆皇帝的荷包。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6. 賴惠敏(1996)。第一歷史檔案館發行《清代硃批奏摺財政類》微卷簡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2,101-105。
  77. 羅運治(1989)。清代木蘭圍場的探討。臺北:文史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