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名物」到「博物」:以蔡守〈博物圖畫〉關於《爾雅》〈釋獸〉、〈釋鳥〉、〈釋魚〉的討論為例

并列篇名

From Semantics to Natural History: Cai Shou's Illustrated elaboration of Beasts, Birds and Fish mentioned in "Erya"

作者

邱琳婷(Lin-Ting Chiu)

关键词

國粹學報 ; 博物圖畫 ; 爾雅 ; 蔡守 ; 名物 ; 博物 ; Guo cui Xue Bao ; Bo Wu Tu Hua ; Erya ; Cai Shou ; Semantics ; Natural History

期刊名称

東吳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19 / 12 / 31)

页次

31 - 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以二十世紀初葉,蔡守在《國粹學報》〈博物圖畫〉中所繪與《爾雅》〈釋獸〉、〈釋鳥〉、〈釋魚〉有關的動物為討論對象。嘗試說明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知識份子,如何從傳統經典著眼於形、音、義的「名物觀」,轉向西方徵實之學的「博物觀」。值得注意的是,蔡守的〈博物圖畫〉其文字部分,雖時常援引中國經典古籍如《爾雅》、《詩經》、《說文》、《山海經》等對該物的描述;然而在圖像部分,却明顯轉抄自當時甫出版不久的西方博物學書籍,如Lydekker, Richard所著的The Royal Natural History(1893-96)和Hird, Dennis, A Picture Book of Evolution(1906-07)等書。透過本文的研究,我們發現蔡守乃是循著中國經典的注疏傳統,輔以西方博物書籍的圖像,試圖提出一套由訓詁的「名物」轉變至自然科學的「博物」之識物觀。雖然其嘗試,從今日的角度來看,並非是一次成功的典範轉移,但透過其過程的追索,也讓我們看到近代中西學轉譯的一個側面。

英文摘要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hift of perspectives from semantics to natur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explaining of beasts, birds and fishes of "Bo Wu Tu Hua" in Guo cui Xue Bao by Cai Shou.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Bo Wu Tu Hua"(natural history drawings) were divided two parts: textural descriptions and biological images. The former always mentions Chinese Classics and the later often imitates the images from Western related books, such as Lydekker, Richard's The Royal Natural History(1893-96) and Hird, Dennis's A Picture Book of Evolution(1906-07).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Cai Shou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context of Chinese Semantics and borrows recently Western biological images to form a new natural history in Chin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晉)郭璞(注)(1970).爾雅(下).臺北:藝文印書館.
  2.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五)》(長沙:商務印書館發行,1939 年),頁 20。
  3. Hird, Dennis, A Picture Book of Evolution (London,: Watts, 1906-07 ),p. 1.
  4. Lydekker, Richard, The Royal Natural History,V.4, p.151.
  5. Lydekker, Richard, The Royal Natural History, V.1,p.496-97.
  6. Lydekker, Richard, The Royal Natural History, V.3,p.377-380.
  7. Lydekker, Richard, The Royal Natural History,(London ; New York : F. Warne, 1893-96), V.2 ,p.437.
  8. 下中弘(1994)。彩色江戶博物學集成。東京:平凡社。
  9. 王汎森(2011).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长春:吉林出版集團.
  10. 王汎森(2014).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臺北:允晨出版.
  11. 王雲五(編)(1974).景印國粹學報舊刊全集(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左玉河(2004).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13. 余英時(1991).猶記風吹水上鱗.臺北:三民書局.
  14. 沈國威(2011).新爾雅 : 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辭書.
  15. 林慶彰(2012).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
  16. 林慶彰(編)(2009).民國時期經學叢書(三).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17. 林慶彰(編),張壽安(編)(2003).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上).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18. 邱琳婷(2008)。近代中國「識物」觀念的轉變—以《國粹學報》〈博物圖畫〉為討論對象。藝術學,24,109。
  19. 青木正兒,范建明(譯)(2005).中華名物考(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
  20. 范發迪,袁劍(譯)(2011).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科學、帝國與文化遭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1. 海德(Hird, Dennis)著,鈴本健吉郎譯,《通俗進化論精義》(東京:明誠館,1912 年)。
  22. 馬禮遜, Robert(2008).華英字典.鄭州:大象出版社.
  23. 莊雅州(2009)。《爾雅.釋魚》與說文《魚部》之比較研究。經學研究集刊,7,96。
  24. 郭郛(注證)(2013).爾雅注證:中國科學技術文化的歷史紀錄(下).北京:商務印書館.
  25. 程千帆(編),唐文(編)(1985).量守盧學記:黃侃的生平與學術.北京:三聯書店.
  26. 程美寶(2006)。晚清國學大潮中的博物知識—論《國粹學報》中的博物圖畫。社會科學,8,18-31。
  27. 楊儒賓(編)(2014).自然概念史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8. 劉華杰(2014).博物學文化與編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9. 鄭師渠(1997).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謝巧薇(2023)。博物傳統與知識轉譯:以《博物學雜誌》(1914-1928)為例。史原,復刊14期=35期,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