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代重慶城的「坊」與城市管理

并列篇名

Urban Administration and City Areas in Qing Chongqing

作者

吳景傑(Jingjie Wu)

关键词

重慶城 ; 坊廂 ; 巴縣檔案 ; 地理資訊 ; Chongqing city ; city areas ; Archive Ba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期刊名称

東吳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2期(2022 / 12 / 31)

页次

103 - 1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透過城市治理的角度,嘗試藉由清代四川重慶府巴縣縣城「重慶城」與「坊」的分區方式為例,探究官方對於城市進行分區的動機與功能。由於這些坊的實際範圍與分界目前尚無研究,因此本文藉由「清代四川巴縣衙門檔案」與歷代《巴縣志》,收集重慶城內有助於定位各坊方位的地理資訊,再搭配「新測重慶城全圖」、「增廣重慶地輿全圖」、「渝城圖」等清末與民國的地圖,結合已知的街道與地標,考證出對應的坊名,具體呈現清代重慶城內各坊的分區。本文認為清代重慶城分布著多種官方與非官方的分區方式,由於重慶城人口流動快速,坊的劃分有助於配置坊捕以防治犯罪與緝捕犯人,按現地實況設置的柵欄也能管制夜間人員進出。但坊的分區方式並非民眾慣用,反而是以大樑子為界的上、下半城直至近代仍為重慶城居民所使用。「黨」則是以坊為基礎的鄉約組織,本文也透過對於坊的考證,推翻既有研究認為以城門方位區分「朝天黨」、「儲奇黨」的方式,而是截然地將重慶城分為平整的上下兩區。而重慶城受限於城牆的限制,使得城市空間發展陷於停頓,直至民國時期拆除城牆之後才產生城市中心轉移的變化,影響城市分區與治理。

英文摘要

State administration in Qing China built subcounty systems in the countryside, such as 里甲or 保甲, but which systems did it build in citi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坊in Qing Chongqing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local gazetteers, maps, and the Archive Ba through an urban administration perspective. There were several types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s in Qing Chongqing. Twenty nine 坊were used for policing purposes; fences were used for policing but were delineated flexibly, due to population flows and crime. However, official 黨and unofficial 'upper and lower city' divisions both cut Chongqing city in half but in different ways: 黨was based on 坊, and the upper and lower city based on the mountain 大樑子. The upper and lower city were more famous than 坊and 黨. Even in modern Chongqing city, there is no 坊 and 黨; the upper and lower city divisions are still us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2013).民國旅遊指南彙刊.南京:鳳凰出版社.
  2. (2011).重慶地域歷史文獻選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3. (2011).重慶地域歷史文獻選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4. (2003).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5. (2013).民國旅遊指南彙刊.南京:鳳凰出版社.
  6. 卜正民, Timothy(2018).社群與王朝:明代的國家與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王爾鑑編,《巴縣志》,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清乾隆二十五年序刊本。
  8. 四川大學歷史系(編),四川省檔案館(編)(1989).淸代乾嘉道巴縣檔案選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9. 四川省檔案館(編)(2011).清代四川巴縣衙門咸豐朝檔案選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四川省檔案館(編)(1991).清代巴縣檔案匯編.乾隆卷.北京:檔案出版社.
  11. 四川省檔案館(編)(2009).巴蜀擷影:四川省檔案館藏清史圖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2. 四川省檔案館藏,「清代四川巴縣衙門檔案」。
  13. 地圖資料編纂會(編)(1986).近代中囯都市地図集成.東京:柏書房.
  14. 艾仕元,「渝城圖」,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同治光緒間版本。
  15. 吳佩林(2013).清代縣域民事糾紛與法律秩序考察.北京:中華書局.
  16. 吳景傑(201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17. 呂實強(1973).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一八六○—一八七四).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8. 李妍祺(2015)。重慶,西南大學。
  19. 邢長銘(1977).重慶市一年來地價之變動.臺北:成文出版社.
  20. 周執前(2009).國家與社會:清代城市管理機構與法律制度變遷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21. 周傳儒(編)(2015).四川省一瞥.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2. 馬劍,孫琳(2013)。日本京都大學藏清末《重慶租界商埠圖》。歷史檔案,2013(3),137-140。
  23. 張鏞(1971)。記重慶藥材幫。四川文獻,104,26。
  24. 張鏞(1972)。金馬寺與鳳凰臺。四川文獻,116,23-24。
  25. 張鏞(1972)。重慶鼎新街。四川文獻,113,21-22。
  26. 張鏞(1972)。羅漢寺與藥王廟。四川文獻,118,15-16。
  27. 張鏞(1972)。蓮花池與將軍墳。四川文獻,119,22-23。
  28. 張鏞(1972)。重慶長安寺傳奇。四川文獻,117,11-12。
  29. 張鏞(1971)。重慶走馬街。四川文獻,108,33-34。
  30. 張鏞(1971)。重慶百子巷與石灰市。四川文獻,110,19-20。
  31. 張鏞(1971)。重慶較場壩。四川文獻,106,32-33。
  32. 張寶寶(2010)。重慶,西南大學。
  33. 張馨勻(2014)。重慶,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34. 曹婉如(1997).中國古代地圖集(清代).北京:文物出版社.
  35. 陳俊梁(2012)。重慶,西南大學。
  36. 彭伯通(1981).古城重慶.重慶:重慶出版社.
  37. 曾濰嘉(2015)。從《新測重慶城全圖》看民國初年重慶城市格局與功能。文津學志,2015,275-282。
  38. 楊宇振(2018).歷史與空間:晚清重慶城及其轉變.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39. 董國祥(1977).重慶市地價與房租之研究.臺北:成文出版社.
  40. 蜀俠(1963)。巴縣志—民國新修四川縣志叢談之一。四川文獻,15,12-13。
  41. 隗瀛濤(編)(1991).近代重慶城市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42. 劉子如,「增廣重慶地輿全圖」,三峽博物館藏清光緒十七年版本。
  43. 鄧曉(2008)。《增廣重慶地輿全圖》考辨。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2),40-43。
  44. 蕭公權(2014).中國鄉村:論 19 世紀的帝國控制.臺北:聯經出版.
  45. 謝國興(編),陳宗仁(編)(2018).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46. 藍勇(編)(2013).重慶古舊地圖研究.重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47. 羅國鈞(修),向楚(纂)(1967).巴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8. 譙珊(2018).重慶:舊秩序中的精英與城市管理(1644-1911).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