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原型與變異-試論戰前大溪木器產業的源起與開展

并列篇名

Prototype and Variety: An Analysis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odwork Production in Ta-hsi Region before 1945

DOI

10.30157/JCRTF.200606.0002

作者

賴明珠(Ming-Chu Lai)

关键词

原型 ; 單一型 ; 變異 ; 木器產業 ; 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 ; prototype ; monotype ; variety ; woodwork production ;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52期(2006 / 06 / 01)

页次

9 - 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依據文獻及地方耆老所敘述,大溪木器業的萌生與清末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鄉紳豪族相繼興建宅第有關。當時大木匠、小木匠師多由唐山原鄉被敦聘來臺監造建築主體大木構造、小木裝修及後續的家具製作,而製作的材料也都不惜鉅資,遠從中國西南沿岸渡海運臺,因而此時期在大溪地區流傳通用的祭祀木器或木製家具,一律都以原鄉清式漢體的形式典範,作為製造的依歸與準則。 光緒二十一年(1895)滿清將臺灣割讓給日本,隨著大和文化與西洋文化的輸入,大溪的木器產業在生產結構、產業文化與作品形式風格上產生流動異變。日治時期,漢、和、洋多元混搭的形式風格,取代了上一個世紀單一的傳統漢式原型,藉由機械的輔助、新裝飾材料的引入與交通網絡的建立,大溪傳統的木器產業,在二十世紀前葉進入分工、量產的新紀元。 大溪從晚清至日治時期,在歷經百年歲月的淬煉後,透過代代傳承的衍生,業已積澱出自成系脈的文化軌跡。而這份有形、無形的資產,則於戰後六○、七○年代趁勢崛起,並轉化為展露風華的原動力。本文旨在探討大溪木器產業,在達顛峰前(戰前),其源起與開展的草創歷程,在分析從晚清到日治時期,大溪木器形式風格演化時,同時也嘗試將人、社會、宗教、文化及藝術思潮等環境背景因素,交織到木器工藝的發展脈絡中,以再現大溪居民與木器文化密不可分的生命圖譜。

英文摘要

According to the written and oral sources, the woodcraft industry in Ta-hsi started to prosper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from 1851-1874. This arose as a result of the house building by influential families. At that time, the craftsmen of major carpentry (tamutchiang) and minor carpentry (shiaumutchiang) were mostly invited from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Tangshan) to supervise the house construction and furniture making. All the materials of woodwork were imported at great cost from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Therefore, both the religious woodwork and ordinary furniture popular in the Ta-hsi region were modeled after the styles prevailing in Tangshan, the motherland. After 1895 when Taiwan was ceded to Japan,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imported Japa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o Taiwan and accordingly Ta-hsi's woodwork production changed gradually in terms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 and styles. During the colonial rule, a mixed style of multi-culture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onotype adopted in the last centu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traditional woodwork production in Ta-hsi, by means of mechanic assistance, importation of new decorative materials, and the setup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turned to a new epoch featuring division of labor as well as mass production. From the late Ch'ing period to the colonial rule, the art of woodcraft of Ta-hsi having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for one hundred years, developed into a systematic cultural form. Then during the 1960s through the 1970s, the woodwork production of Ta-hsi as 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s transformed into a dynamic art form.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odcraft production of Ta-hsi before 1945 when it reached its zenith. It will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Ta-hsi's woodcraft from the late Ch'ing period to the colonial rule in its social, religious, cultural and artistic context, 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ownspeople's life and woodwork produc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Yuko Kikuchi.,Karen Livingstone (Edited),Linda Parry (Edited)(2005).International Arts and Crafts.London:V&A Publications.
  2. 入澤滲(1922)。生蕃國の今昔。臺北:臺灣蕃界研究會。
  3. 大溪江氏家族編(1961)。平和本派傳下族譜
  4. 日軍參謀本部編纂/譯、許佩賢譯/編纂(1995)。攻台戰紀。臺北:遠流出版社。
  5. 王世襄(1985)。明式家具珍賞。香港:三聯書店。
  6. 王國璠編撰(1985)。板橋林本源家傳。臺北:林本源祭祀公業。
  7. 伊能嘉矩著、森口雄稔編(1992)。伊能嘉矩の台灣踏查日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8. 江韶瑩(1992)。中國家具博物館展品圖錄。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9. 李文良(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10. 林世山(1998)。大溪木器家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臺灣手工鄴,65,68-75。
  11. 林會承主持(1987)。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修復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
  12. 林會承總編(2004)。桃園縣歷史建築導覽-大溪篇。桃園:桃園縣立文化局。
  13.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社。
  14. 林滿紅(1978)。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5. 徐天福主編(2005)。民族藝師-李松林先生百年紀念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6. 徐亞湘(1995)。大溪鎮參與廟宇慶典活動之社頭調查計畫。桃園縣大溪鎮:大嵙崁文化促進委員會。
  17. 桃園廳(1983)。桃園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8. 涂照彥著/譯、李明峻著/譯(1993)。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19. 張朝博(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壢,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20. 陳勇成(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
  21. 陳薏平(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
  22. 陳啓雄(1996)。臺灣農村傳統家具之調查及推廣(二)-餐桌椅篇。斗六:雲院書城。
  23. 陳啓雄(1995)。臺灣農村傳統家具之調查及推廣(一)-書櫥篇。斗六:雲院書城。
  24. 富永(1944)。大溪誌。新竹:大溪郡役所。
  25. 黃正彥(2004)。爲「茄苳入石柳」正名。臺南文化,56,171-178。
  26. 黃淑芬(199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日本千葉大學大學院自然科學研究科。
  27. 黃淑芬編(2001)。神恩·豆香·木器馨。桃園縣大溪鎮: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
  28. 臺灣總督府。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公文類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9.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0. 臺灣總督府(1914)。臺灣統計要覽。東京:臺灣總督府。
  31.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902)。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報文。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3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6)。臺灣工場通覽,477
  3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0)。臺灣工場通覽,253
  3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3)。工場名簿,625
  3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803
  3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4)。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3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1)。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38.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7)。工場名簿,776
  3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6)。工場名簿,741
  4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42)。工場名簿,942
  4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2)。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4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40)。工場名簿,886
  43.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1989)。理蕃誌稿。東京:青史社。
  44. 鄭曾祜主持(1986)。桃園縣中國家具博物館研究規劃報告。
  45. 賴明珠(1998)。日治時期臺灣東洋畫壇的麒麟兒-大溪畫家呂鐵州。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46. 賴明珠(2004)。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桃園地區-回首桃源三百年。臺北:日創社。
  47.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1)。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48. 簡榮聰(2000)。臺灣傳統家具。中壢:桃園縣文物協會。
  49. 羅彩雲(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
  50. 羅啓妍編、何培斌編(1999)。古承今襲-中國民間生活方式。香港:雍明堂。
被引用次数
  1. 董孟修(2021)。「穿越時空、漫遊大溪」-木博館「時空旅人」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34(2),1-32。
  2. 賴明珠(2009)。形式·變貌:大溪木器形式風格之探索。民俗曲藝,166,185-314。
  3. 王佳煌(2010)。文化/創意產業、創意階級/城市論著的批判性檢視。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8(1),13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