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

并列篇名

Between the Literati Tradition and the Women's Consciousness: Two Voices from The Dialogue in front of the Green Grave

DOI

10.30157/JCRTF.200803.0005

作者

汪詩珮(Shih-Pe Wang)

关键词

京劇 ; 小劇場 ; 昭君 ; 文姬 ; 女性意識 ; Peking Opera ; little theatre ; Wang Zhaojun ; Cai Wenji ; women's consciousness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59期(2008 / 03 / 01)

页次

205 - 2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國光劇團2006年底推出的「小劇場京劇」-《青塚前的對話》,是一齣以「劇本」爲主要實驗場域的作品。全劇選定「傳統文學/戲曲」脈絡中,兩位不斷被書寫的人物-昭君、文姬,探索女性自身的心靈與思想。本論文關注的課題爲,劇作家內化於心的「文人傳統」,如何與其萌發中的「女性意識」進行對峙與磨合?本文第一部分解析劇本所源自的文學傳統,第二、三部分則討論劇本所呈現的兩種聲音:傳統男性文人詮釋vs.現當代女性意識。

英文摘要

The Dialogue in front of the Green Grave, an experimental Peking Opera produced by National GuoGuang Opera Company at the end of 2006, is significantly avant-garde in its dramatic text. It chooses two heroines who have been continuously written and rewritten by male literati through the long literary and dramatic tradition, Wang Zhaojun and Cai Wenji, and traces their minds and thoughts. The main concern of this paper is how the playwright's literati identity interacts with her newly born women's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the paper will firstly analyze the literary tradition of the play, and then focus on two conflicting voices springing from this dramatic tex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衣若芬(2005)。「出塞」或「歸漢」-王昭君與蔡文姬圖像的重疊與交錯。婦研縱橫,74,1-16。
    連結:
  2. 李惠綿(2000)。由「形殘之迷」悟「神全之境」―論析當代戲劇《徐九經升官記》、《美女涅槃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139-184。
    連結:
  3. 張啟豐(2003)。在小劇場中,聞笛―實驗崑劇《傷逝》初看。藝術評論,14,103-131。
    連結:
  4. 蔡瑜、性別/文學研究會主編(1997)。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連結:
  5. (2006)。新約聖經。香港:環球聖經公會。
  6. 王人恩(2004)。論元代詩人的昭君詩。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6(5),98-103。
  7. 王安石撰、寧波校點(1996)。王安石全集。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8. 王安祈(1996)。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
  9. 王安祈(1996)。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
  10. 王安祈(2002)。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
  11. 王安祈(2004)。性別、表演、文本:京劇藝術研究的一個方向。婦研縱橫,72,1-8。
  12. 抓馬報報
  13. 吉川幸次郎、鄭清茂譯(2003)。《漢宮秋》雜劇的文學性。臺灣戲專學刊,7,1-31。
  14. 吳宏一、陳鵬翔主編(1983)。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5. 李修生主編(1997)。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6. 李惠綿(2005)。情欲流動與性別越界―《豐個人兒兩盞燈與《男王后》之觀照。戲劇學刊,2,63-84。
  17. 李惠綿(2005)。傳播與交融-第二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
  18. 李開先著、卜鍵箋校(2004)。李開先全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 沈泰輯(1995)。續修四庫全書
  20. 洪淑苓(2003)。交換女人―昭君故事的敘事,修辭與性別政治。國文學報,34,177-200。
  21. 胡小成(2006)。古代昭君題材的歷史演變。求是學刊,33(2),115-120。
  22. 胡忌(1957)。宋金雜劇考。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23. 范曄(1978)。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24. 孫義梅(2006)。詠昭君作品思想主題的演變。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8(1),217-218。
  25. 徐正英(2001)。蔡琰作品研究的世紀回顧。西北師大學報,38(2),6-11。
  26. 班固(1978)。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27. 高彥頤、許慧琦譯、黃克武、張哲嘉主編(2000)。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28. 康韻梅(2004)。有道休妻,無路傳情:試析《王有道休妻》中男/女/人的困境。婦研縱橫,72,25-30。
  29. 什麼是小劇場作者
  30. 張伯謹編(1969)。國劇大成。臺北:振興國劇研究襲展委員會。
  31. 張高評、衣若芬、劉苑如主編(2000)。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32. 郭茂倩、喬象鐘、陳友琴點校、余冠英校記(1979)。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33. 陳翠英(2006)。殘夢寂寂:張愛玲「怨女」書寫的前世今生-爲京劇《金鎖記》演出而寫。文訊,247,16-18。
  34. 陳曉薇(2005)。金、元時期詠昭君詩研究。雲漢學刊,12,113-124。
  35. 傅謹(2006)。昭君怨,文姬恨―老戲新說之五。文化思考,7,25-30。
  36. 黃征、張涌泉校注(1997)。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37. 鄒式金輯(1995)。續修四庫全書
  38.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1997)。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39. 劉歆撰、葛洪集、向新陽、劉克任校註(1991)。西京雜記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蔣方(2007)。漢魏六朝時期昭君故事的傳播與接受。湖北大學學報,34(1),82-86。
  41. 蔡邕。平津館叢書
  42. 鄭騫編注(2005)。詞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43. 魯歌主編(1982)。歷代歌詠昭君詩詞選注。武昌:長江文藝出版社。
  44. 鍾傳幸(2004)。一個坤生的自白。婦研縱橫,72,16-24。
  45. 蘇佳文(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
被引用次数
  1. 梅家玲(2011)。女性主體與抒情精神─國光新編京劇的文學特質與文學史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1),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