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

并列篇名

Glimmers from a "Dark Age": Taiwanese Theater under the Kominka Movement (1936.9~1940.11)

DOI

10.30157/JCRTF.200803.0002

作者

石婉舜(Wan-Shun Shih)

关键词

皇民化運動 ; 戲劇政策 ; 新劇 ; 胡撇仔戲 ; 皇民化劇 ; the Kominka Movement ; theater policies ; New Theater ; Taiwanese Opera ; the Kominka Drama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59期(2008 / 03 / 01)

页次

7 - 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日治晚期的臺灣戲劇向來被視為臺灣戲劇史上的「黑暗時期」,呈現出傳統斷裂、「皇民化」政策主導戲劇發展的現象。本文重新檢討「皇民化運動」前四年的戲劇活動,主要針對以下重點:一、臺灣總督府戲劇政策的形成、變遷及其執行狀況;二、「皇民化運動」下,各劇種之消長、美學演變與觀眾反應;三、「皇民化劇」的戲劇理念與編劇策略。在中日戰爭的背景下,筆者發現,這四年間臺灣戲劇的情勢,既非純然黑暗也非完全停滯,而是混合著斷裂、交混與成長的經驗。在殖民者的大方向箝制下,它在戲劇創作與市場機制上仍保有一部分的自主性空間。它的變化不僅反映「皇民化運動」的具體內容,也體現殖民現代化過程中臺灣文化的面貌。這段時期臺灣戲劇的發展影響深遠,近者引發1941年間有關「臺灣戲劇」應往何處去的熱烈討論、刺激三年後戰中新劇運動的復興,遠者影響戰後歌仔戲與新劇的美學發展,堪稱臺灣戲劇史的一個關鍵年代。

英文摘要

The latter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 ”dark ag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theater, when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cut off Taiwanese theatrical traditions abruptly, and dominated the whole theatrical development with its radical assimilation policy called Kominka. This article reexamines the theatrical activities under the Kominka Movement in its first four years, and focuses its discussion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execution of theater policies by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2. the rises and falls among different theater genres during the Kominka Movement, along with their aesthetic evolutions and audience responses; 3. the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the Kominka Drama.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theater during these four years, as I find, was not in total darkness or stagnation, but underwent at one time or another disruption, fusion and growth. Under the general control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heatrical activities still retained certain degrees of liberty in terms of creativity and marketing. Their changes reflect not only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Kominka Movement, but als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s in Taiwan under the colonial modernization. They inspired the discussions in 1941 about where Taiwanese theater should go, which led to the revival of the New Theater Movement three years later, and their aesthetic influences extended further into the Taiwanese opera and the New Theater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 ”Dark” as it appears, this era carries its underestimated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theater, and deserves to be reevaluat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臺北州報
  2. 臺灣警察時報
  3. 臺灣公論
  4. (1937)。向陽。
  5. 臺灣日日新報
  6. 風月報
  7. 臺灣藝術
  8. 七星郡教化聯合會(1938)。臺北州指定部落振興研究發表會要項。臺北:
  9. 王育德(1941)。翔風。臺北高等學校報國校友會。
  10. 打井生(1938)。目覺ましき/新劇運動の動向/本島演劇界飛躍への過程と言ひ得るか?。臺灣藝術新報,4(5),3。
  11. 永田禎藏(1938)。民風作興の具體策。臺北:實業之臺灣社。
  12. 石婉舜(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13. 石婉舜(2007)。「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7-1941)。海峽兩岸抗戰戲劇研討會,廈門:
  14. 石婉舜(2004)。禁鼓樂的年代:中日事變後臺灣戲劇發展的再認識(1937-1945)。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
  15. 多仁安代(2000)。大東亞共榮圈と日本語。東京:勁草書房。
  16. 江間常吉(1940)。皇民化劇の手引。臺北:國語教勵會。
  17. 臺灣日日新報
  18. 西岡英夫(1935)。台灣の民眾娛樂と其一考察(一)。社會事業の友,81(71)
  19. 吳紹蜜、王佩迪(1999)。蕭守梨生命史。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 吳瑩真(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學研究。
  21. 呂訴上(1941)。台灣演劇の近情。國民演劇,1(4),149-152。
  22.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
  23. 臺灣藝術新報
  24. 松居桃樓、日本演劇協會編纂(1943)。演劇年鑑。東京:東寶書店。
  25. 邱坤良(2000)。飄浪舞臺:臺灣職業新劇團變遷。臺灣史蹟,36,226-241。
  26. 臺灣時報
  27. 高雄州鳳山郡(1940)。部落振興團體研究會發表要項。鳳山:
  28. 高雄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1937)。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概要。高雄:
  29. 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1937)。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概要。臺中:
  30. 國民精神總動員臺中州支部編(1994)。皇民化劇腳本集軍夫の妻。臺中:國民精神總動員臺中州支部。
  31. 國家電影資料館主編(1994)。電影歲月縱橫談(下)。臺北:電影資料館。
  32. 荷生(1941)。新劇比賽會參觀記。風月報,121
  33. 許佩賢(2005)。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出版社。
  34.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
  35. 越智朝雄(1939)。北門郡部落振興會研究發表要項。佳里:
  36. 逸見吉三(1976)。墓標なきアナキスト像。東京:三一書房。
  37. 黃新山(1940)。本島の新劇に對する希望。臺灣藝術,創刊號,61-62。
  38. 新竹州所編(1935)。新竹州管內概要及事務提要。新竹:
  39. 楊克隆(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40. 臺南州北門郡(1939)。部落振興會研究發表要項。北門:
  41.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39)。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
  42.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38)。優良部落の模範的事例。臺北:臺灣總督府。
  43. 臺灣時報
  44. 蔡慧玉(1998)。一九豐年代臺灣基層行政的空間結構分析―以「農事實行組合」爲例。臺灣史研究,5(2),55-100。
  45. 蔡錦堂(1994)。日木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
  46. 論著史密斯、武文譯(1992)。情節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47. 鷥巢敦哉(1941)。台灣保甲皇民化讀本。臺北:臺灣總督府內臺灣警察協會。
被引用次数
  1. 李孟勳(2019)。日治時期沖繩人川平朝申家族在台灣之戲劇活動。戲劇學刊,29,7-35。
  2. 柳書琴(2012)。從「昭和摩登」到「戰時文化」:〈趙夫人的戲畫〉中大眾文學現象的觀察與省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9,1-45。
  3. 徐亞湘(2009)。管制下的復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的戲曲相關法規分析(1945.11~1947.3)。民俗曲藝,165,5-45。
  4. 鍾繼儀(2022)。民歌採集運動之餘韻:從1967年中國民歌比賽與全省客家民謠比賽談起。民俗曲藝,215,129-179。